漢語詞典對真善美的解釋是:真,真實(跟“假、偽”相對);善,善良、慈善(跟“惡”相對);美,美麗、好看(跟“丑”相對).日本學者黑田鵬信說過:“知識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間理想.”千百年來,人類社會就是在真善美與假惡丑矛盾沖突中不斷發(fā)展的,人們所追求的,就是要去偽存真,揚善棄惡,尚美反丑,即用真善美戰(zhàn)勝假惡丑,真善美就是人類的理想追求.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說:“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備真善美之三德.”而德育的根本目標就是培養(yǎng)“完全之人物”,所以“真善美之三德”是德育應有的重要內容.作為社會發(fā)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的教育,自然就要擔負起傳播真善美、反對假惡丑的德育重任.
那么,在數學學科中如何滲透真善美的教育呢?華東師大張奠宙教授認為,世上萬物,以真善美為最高境界.數學的真善美往往被淹沒在形式演繹的海洋里,需要大力挖掘、用心體察才能發(fā)現,進而感受、體驗和欣賞.
筆者以為,學生通過感悟與欣賞數學的真善美,不僅可以崇尚數學的理性精神,欣賞數學的人文意境,體會數學的美學意義,提升數學素養(yǎng),而且還可培養(yǎng)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態(tài)度、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慈善為懷、善待社會與他人的豁達胸襟;以及高尚的審美情操等等.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經歷進行闡述,以期拋磚引玉.
1 欣賞數學的“真”,崇尚數學的理性精神,培養(yǎng)學生追求真理、嚴謹務實、實事求是、言必有據的科學態(tài)度
愛因斯坦說過:“為什么數學比其他一切學科受到特殊的尊重?理由之一是數學命題的絕對可靠性和無可爭辯性.至于其他各個學科的命題則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可爭辯的,經常處于會被發(fā)現的事實推翻的危險之中.”
數學的“真”,源于數學所推崇的邏輯演繹方法.數學中每一個概念的形成,每一個定理、公式的得出都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崇尚公理化的演繹方法是數學學科的重要特點.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數學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培養(yǎng)學生崇尚科學,尊重知識以及嚴謹務實的治學態(tài)度.
比如,通過一些數學命題的真假判斷及證明,可以培養(yǎng)學生清晰的表達、有條理的思考習慣,養(yǎng)成實事求是、言必有據的理性思維品質以及獨立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優(yōu)良個性.
數學的“真”還體現在數學發(fā)展的歷史上.
數學發(fā)展的歷史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與人類認識自然的歷史一樣的漫長、一樣的艱難與曲折,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生活與生產活動而自然產生、發(fā)展與成熟的.數學史不僅真實地再現了數學學科發(fā)生、發(fā)展的坎坷經歷,而且生動地展現了隱藏在那內涵深刻、形式完美的知識背后許多學者、數學家們?yōu)榱苏胬硇燎诟?、前?/p>
后繼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的可歌可泣的真實故事.如果在課堂中適宜地穿插數學史,不僅可以緩解理性知識給學生帶來的枯燥乏味感,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能讓學生感受數學家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以及為科學獻身的大無畏精神.
比如,德國數學家希伯索斯發(fā)現了無理數2 ,引起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恐慌,他們企圖迫使希伯索斯改變觀點,最終年輕的希伯索斯為了堅持自己的發(fā)現而被反對派拋尸大海;古希臘偉大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亞里士多德為了他所酷愛的圖形研究而慘遭羅馬士兵殺害;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頑強拼搏,忍受著病痛與政治迫害的雙重折磨,最終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遙遙領先,為祖國贏得了極大的國際聲譽……可見,在數學發(fā)展的歷史中,充滿了艱難險阻,需要數學家們的膽識、勇氣和毅力,甚至以生命為代價.
一部數學發(fā)展史,是人類追求真理,求實、創(chuàng)新的生動寫照.因此,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適當穿插數學史,介紹古今中外數學家生平事跡及崇高思想,可以激勵學生勤奮學習,追求進步,培養(yǎng)責任意識,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學習的崇高理想和為科學獻身的遠大志向.
2欣賞數學的“善”,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fā)學生為建設祖國而努力學習數學的熱情,立志成為積善行德、有利社會的人
什么是“善”?培根說:“我認為善的定義就是有利于人類”,“利人的品德我認為就是善,在性格中具有這種天然傾向的人,就是仁者.這是人類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偉大的一種……如果人不具有這種品格,他就成為一種自私的、比禽獸好不了多少的東西”.
華羅庚教授說過:“哪里有‘形’,哪里有‘量’,哪里就有數學.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數學知識推動社會科技與文明的發(fā)展,以其獨特的方式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服務,這就是數學“善”的表現.
可以毫不夸張得說,現在數學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一切高科技術都可歸結為數學技術,現代化就是數學化.
例如,自然科學中的力學、熱學、電磁學、化學等,都需要數學的表述;天文學中航天技術的發(fā)展,人造衛(wèi)星的上天等,都需要高深的數學知識;經濟學研究領域,少不了數學方面的知識等等;即使在社會科學領域,如語言學、心理學、考古學等方面,數學也是大顯身手.可見,數學不僅為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提供了語言基礎與推理基礎,也為社會科學提供了理性思維的方法,數學推動了社會科技與文明的發(fā)展.
上面是從大的方面看數學的“善”,實際上,即使是我們身邊也有許多用得著數學的地方,曾經說過一個發(fā)生在實際生活中的事情:一位電工發(fā)現在地下控制1 0層以上房間空調的溫度不準,經分析得知空調使用三相電,而連接地下室和空調器的三根導線的長度不同,因而電阻也不同.顯然用萬用電表無法測量這樣長導線的電阻,聰明的電工想到了數學:把三根導線(電阻分別為x , , )在高樓上兩兩相連,然后在地下室分別測出兩根導線的電阻(設為,b ,c ),于是通過求解三元一次方程組:
x+ y = a , y+ z = b , x+ z = c很容易得出三根導線的電阻.
這個例子給了學生不小的震撼,電工的可貴之處是在看不見數學的地方,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數學思維,通過構造數學模型,巧妙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倘若學生能夠利用自己的數學知識為社會謀福利,為他人解決工作上、生活上的點滴事情,積德行善,豈不是我們教育的莫大成就!
3 欣賞數學的“美”,體會數學的美學意義,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操
數學是一門思維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表面上似乎很枯燥乏味,但只要我們運用數學的頭腦,努力探索,就不難體味到數學事實上蘊含著一種深邃的美、理性的美.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指出“雖然數學沒有明顯地提到善和美,但善和美也不能和數學完全分離.因為美的主要形式就是秩序、勻稱和確定性,這些正是數學所研究的原則.”
人類對數學“美”的探討歷史悠久.
古希臘早期的數學家、哲學家和思想家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最早提出美在于事物各部分的秩序和比例,并且把這種原則應用于音樂、建筑、雕塑、繪畫等藝術.沿用至今的“黃金數”,即0 .6 1 8就是他們發(fā)現的.
在中世紀,黃金數被作為美的信條統(tǒng)治著當時歐洲的建筑和藝術.美神維納斯婷婷玉立,美妙絕倫,多少人為之傾倒!其重要原因就是體型結構比例完全符合黃金分割比.建于遼道宗清寧二年(公元前1 0 5 6年)的我國華北古建筑四寶之一的應州塔,雖歷經滄桑仍安然聳立,實為建筑史上的奇觀.它
也是利用優(yōu)美的幾何結構,而這又是與堅固實用相統(tǒng)一的.
數學美不僅客觀存在,在自然物質世界處處有它的痕跡;而且,在數學本身和其教學上,也能感受到美的存在.比如圓錐曲線這部分內容,處處都有“美”的痕跡,其中“平面截圓錐”體現圓錐曲線光滑美、動態(tài)美、統(tǒng)一與和諧美;圓錐曲線的定義具有統(tǒng)一美與數學語言美;圓錐曲線的方程蘊涵簡潔美;圓錐曲線與物理學中的關系——物體運動速度分別為第一,第二或第三宇宙速度時,其軌道即為相應的圓錐曲線,以及曲線在生活中的應用等,體現了圓錐曲線與生活的自然和諧、渾然天成之美等等.教師若能精心設置的適當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的親身體驗、用心感悟蘊涵其中的數學美,可以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
總之,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數學學科自身的特點,大力挖掘數學教材中蘊涵的真善美,尋找數學知識與德育的最佳“契合點”,有的放矢,使學生在接受數學知識的同時,感受真善美高尚情操潛移默化的影響,實現教書育人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奠宙,柴俊.欣賞數學的真善美.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上旬),2 0 1 0 :1 -2
[2 ]金和榮著,王海娟譯.教科書里的數學家.北京:京華出版社,2 0 0 7[3 ]張景中.走進教育數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 0 0 9
[4 ]王鐸全.教師之友.上海:文匯出版社,1 9 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