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是教育的競爭,而教育成敗的關鍵在于教師。所以當代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和創(chuàng)新者,必然要強化信息意識,提高信息素養(yǎng),增強信息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教學的變化,肩負起培養(yǎng)21世紀新型人才的重任。
一、信息素養(yǎng)的概念
信息素養(yǎng)是一個發(fā)展的概念,廣義的信息素養(yǎng)包括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三方面的素質,其中信息能力是信息素養(yǎng)的核心內容。狹義的信息素養(yǎng)通常只指信息能力,著重于信息的獲取、交流、分析、信息檢索和評估,是一種理解、發(fā)現、評估和利用信息的認知能力,已成為新時代教師的必備素質。
教師信息素養(yǎng)是一種以獲取、評估、利用信息為特征、傳統(tǒng)與現代文化素養(yǎng)相結合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主要包括基本信息素養(yǎng)、
多媒體技能、網絡運用能力、學科課程整合能力等。
二、教師應當具備信息素養(yǎng)
教師信息素養(yǎng)是教師整體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個體根據社會信息環(huán)境及其發(fā)展要求所應具備的信息品質、信息知識與信息能力。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環(huán)境下,作為當代的教師應具備以下幾種信息素養(yǎng)。
1.信息獲取能力
能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有效收集各種學習資料和信息,能熟練運用閱讀、訪問、討論、參觀、實驗、檢索等獲取信息的方法。在網絡時代,除了常規(guī)的途徑外,教師還可以從互聯網獲取大量信息。網絡信息具有數量龐大、超文本鏈接、格式多樣、良莠并存等特點,因而從互聯網獲取的信息對教師信息獲取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利用專業(yè)網站或利用專題網站進行檢索、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利用專業(yè)數據庫進行檢索、利用瀏覽的方法、應用分類目錄和網絡資源指南檢索、利用專用搜索軟件進行檢索的能力;具有超文本閱讀的能力和信息鑒別的能力。
2.資源整合的能力
從互聯網上獲取信息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得到有效應用,還需要教師有一定的資源整合能力。這種能力包括資源的篩選、組合和應用三個方面。
(1)資源的篩選能力
能夠從大量的資源中剔除無關資源,最后挑選出教學所需要的資源。
(2)資源的組合能力
能夠將他人的資源進行修改、加工、合并,構成一個為自身個性化教學所需要的新資源,將其融入自己的資源構建框架和體系中,為自己的教學服務。
(3)資源的應用能力
能夠將教學資源作為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解決教學難點、搭建演練平臺,檢測教學效果等。
3.網絡工具的應用能力
具備應用計算機和網絡的一些基本技能,能夠應用一些基本的工具,是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的一個基本前提。這些工具主要有:
(1)獲取信息的工具,如搜索引擎、專業(yè)網站等。
(2)加工處理信息的工具,主要指各類軟件。
(3)傳遞信息的工具,如e-mail、bbs、ftp等。
(4)保存信息的工具,如光盤、移動硬盤、u盤等。
(5)協助學習的工具,如新聞組、聊天室、網上傳真、論壇等。
(6)資源管理技能,如本地資源的查找、分類、儲存、提取、資源的下載等。
4.基于網絡的教學設計能力
教學設計能力是教師所應具備的基本功之一?,F代信息技術環(huán)境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能夠設計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協作學習策略、設計基于網絡資源和工具的學習任務、利用信息技術的智能優(yōu)勢對學習中呈現的問題進行診斷等。
5.網絡環(huán)境下的課堂駕馭能力
現代信息技術環(huán)境與課程整合的主陣地在課堂,網絡環(huán)境下的課堂對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網絡課堂對教師提出的挑戰(zhàn)不僅有技術方面的,更多是對學生進行管理方面的。在網絡課堂上,學習過程超越了時間和空間,教師和黑板的中心地位被徹底摧毀,學取代了教。所以,研究網絡課堂的管理藝術,選擇合適的網絡課堂教學手段,提高網絡課堂的駕馭能力是教師迫在眉睫的任務。
6.信息時代的學習評價能力
(1)具備確定評價標準的能力?;诂F代信息技術環(huán)境的學生,評價標準應當是多元的,教師要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關注個體差異。
(2)具備運用科學、規(guī)范的評價手段的能力。能夠設計平均表,讓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能夠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智能化特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及時評價與反饋。
(3)把握評價有效性的能力。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需要發(fā)揮評價的激勵功能,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所以教師需要具備發(fā)現學生優(yōu)點、恰當進行點評的能力。
7.利用網絡進行交際的能力
網絡時代對人的交際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這種能力可以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認知和了解,知道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的特征和不同文化群體人士的交往方式,懂得獲取他們資料的途徑、方法和重要性等;第二個層次是具有一定的素養(yǎng),善于觀察他們的文化特征,能夠使用咨詢科技,選擇正確的通訊工具,進行合理的交流方式;第三個層次是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態(tài)度,能夠接受不同文化群體所持有的多元見解,尊重不同文化、不同傳統(tǒng)、不同宗教、不同習俗、不同價值觀以及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士,欣賞不同社會的歷史發(fā)展及其所構成的多元文化的輪廓等。
8.網絡道德修養(yǎng)
網絡不僅為教學帶來豐富的學習資源,還帶來各種各樣的網絡道德問題。它不僅改變了教師的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還改變了他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和精神世界。加強網絡道德的建設,創(chuàng)建網絡文明,不僅僅是學生的需要,還是教師的需要。當前階段,要提高網絡道德水平,就應當提高人的網絡道德水平,提高人的網絡認知能力、信息判斷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自覺清除信息垃圾,避開有害信息,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蝕和干擾等。
9.終身學習的能力
學會學習、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是現代社會教師生存和發(fā)展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首先,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將繼續(xù)教育作為自身的需要,不斷學習。其次,要掌握學習策略,良好的學習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效益。再次,要善于運用網絡資源和信息,改進學習方法,調整學習計劃,擴充自己的知識庫,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掌握信息的效率。
三、教師信息素養(yǎng)提高的方式
教師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具體方式可以有以下幾種:
1.學歷進修。主要指教師為了獲得相應學歷而學習。包括研究生、本科、??茖W歷的自考、函授、電大、遠程教育等學科的學歷進修學習。
2.短期培訓。主要是指短期集中進行信息技術、教育技術培訓的進修活動。
3.校本培訓。主要是指基于學校組織的教師信息素養(yǎng)培訓。學校制定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培訓計劃,結合教師的實際,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師進行教育技術課程的系列培訓。通過培訓,更
新教師的觀念,培養(yǎng)信息素養(yǎng)所包含的數據的處理和使用過程,樹立終身學習和數字學習的觀念,培養(yǎng)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理念。
4.個人研修。這種方式是指非組織性的、自發(fā)的教師自我提升信息素養(yǎng)的活動組織。主要包括:多上網閱讀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教育方面的相關雜志;多用電腦寫作,參加網絡論壇的專題討論,交流經驗,自由發(fā)言,展示自我;多上電教課,發(fā)表教學成果等。
這四種培養(yǎng)方式各具優(yōu)勢,而個人研修方式是最具活力的培養(yǎng)方式。個人研修活動特別有助于教師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活動。
沒有高素質的教師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教學,教育改革就無從實現,而整個國家的人才戰(zhàn)略也將成為一句空話。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提高是全民素質提高的可靠保障和前提之一。因此,應該充分重視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提高,只有這樣才能滿足當代教學的要求。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靖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