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學者有言:“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边@句話告訴我們,疑惑是覺悟之基。學會質疑,有助于鍛煉思維能力,提高閱讀水平。
但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幾乎是無問題可問,也不愿意問,一切按照老師的要求做。我真有點“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感覺。但是,無論怎樣,也要尋求那“柳暗花明又一村”呀。我在了解班級學生的情況后,做了如下的探索與實踐:
一、排除心理障礙,培養(yǎng)質疑意識
課堂上,學生不敢也不愿提問,這是為什么呢?通過觀察及與學生的談話,我發(fā)現(xiàn)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障礙:(1)怕說錯,要面子。因此,解決的關鍵應是多鼓勵。(2)沒有主動提問的習慣。大家大都習慣于去思考和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而不習慣于自己主動質疑。(3)迷信書本。學生認為書本上的知識是千真萬確的,沒有錯誤。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敢于批判、敢于否定的意識,學生才有可能進行質疑。(4)積累少,無法發(fā)現(xiàn)問題。由于積累少,缺乏相關的知識。因此,教師平時就要培養(yǎng)學生積累知識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提出新問題的能力。
二、給學生一個和諧、開放、民主的課堂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營造寬松的教學氣氛,讓學生自由地學、思、疑、問,只有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會敢說敢想,潛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發(fā)揮。
1.營造積極、民主的課堂氛圍
傳統(tǒng)教學,主要是以傳授知識為目標,強調的是教師的“教”,這就使學生產(chǎn)生了一種以師為準的思維定式。教師要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敢向教師、向經(jīng)典挑戰(zhàn),認真傾聽學生的不同見解和獨特的想法,引導學生要有敢想、敢說、敢問的精神,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為學生提供一片溫馨的土壤。
2.學生是課堂的主體
課堂上,學生應當是教學的中心,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心中首先要想到學生,估計他們會怎樣思考、怎樣回答。這樣,在課堂上,學生才能始終活躍,沒有思想負擔。
3.創(chuàng)設良好的質疑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想方設法地創(chuàng)設質疑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產(chǎn)生問題,從而產(chǎn)生解決問題的欲望。
三、給學生一個質疑的課堂
如何才能做到讓學生學會去探索,主動去合作呢?我們知道,“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苯處煈峁┵|疑機遇,讓學生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fā)展。我們的做法是:
1.抓住課題,引導設疑
有些課題就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有的問題點明文章的中心,讓學生從“課題”這一點出發(fā)去思考,實際上是讓學生根據(jù)中心進行準確、合理的審題。
2.抓住關鍵詞、關鍵句、關鍵段,引導生疑
誘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展開自主合作學習,充分體現(xiàn)學生主動的探索精神,這樣才能使學生更深入地體會到不屈不撓的品格。
3.抓省略處思疑
有些文章往往有一些省略之處,但又與文章的思想內容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閱讀時,可以針對這些省略之處進行想象,從而更深入地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圍繞矛盾處質疑
小學語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實合理的地方,實則是作者獨具匠心之妙筆。引導學生圍繞矛盾大膽質疑,是尋找探究切入點的方法之一。學生通過自己及與大家的共同探究,既解決了文章中的矛盾,又可由機械的接受到向主動探索發(fā)展。
5.利用爭議點辯疑
“點”選得好,可以使全班同學得到一次很好的、很有興致地深入研讀課文的機會、探究的機會,還可以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再開展一個小小的辯論會,問題便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的過程中得到解決。
疑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是創(chuàng)新精神的表現(xiàn),作為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語文教學,學生質疑能力的增強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的獨創(chuàng)性與主動性??傊處熢谡n堂上要根據(jù)學情巧引導,讓學生獨立思考,從而促進能力的提高,讓我們尋得那久違的“又一村”。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銅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