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育教學應該和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親密接觸,在立足知識技能的同時,放寬眼界,投身到芬芳的、豐富的現實“田野”中去“行走”,從遠離學生生命世界的格局走出來,關注學生對生命與生活的體悟,變僵死板滯的教堂式課堂為靈動活鮮的多樣化課堂。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體驗;想象;終身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能促進人的精神世界?!爆F行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將“激發(fā)運動興趣,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作為基本理念之一,這一論述為我們開展體育教學生活化的實踐和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一、體育教學生活化的三個層面
1.再現生活
優(yōu)秀的教師應該通過一定的情境把體育知識變?yōu)榭吹靡?、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如一教師把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融貫在體育教學之中,創(chuàng)設了“紅綠燈交替工作”的模擬情境教學法,通過畫人行橫道線,制作“紅、黃、綠”信號燈,扮演交通協(xié)管員等手段,讓學生在真實活潑的實踐中親身實踐。無可否認,這樣的情境再現雖然不是特別逼真,但由于代之以學生的生活經驗、興趣、能力和需要為出發(fā)點,更能喚起學生的學習本能,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意識和創(chuàng)造行為的發(fā)揮。學生們通過自身的活動,既動口、動手、動腳,也動腦,就在這樣的蹦蹦跳跳中,不知不覺地進入了體育世界。
2.體驗生活
不論什么課堂,如果能讓學生在經歷“山重水復”之后,忽然體驗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我相信,此時的學生定然樂在其中且其樂無窮。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觀察、傾聽、啟發(fā)、引導、關懷、激勵,充分為學生創(chuàng)設體驗的情境,培養(yǎng)生活的素質和能力,并享受和體驗這種學習所帶來的成就與喜悅。例如,在《立定跳遠》的教學中,模擬小青蛙的樣子在荷葉上來回跳動;在學習體操棒玩法時,設計“遇險”“三言兩語話自救”等情境,將所教的技術動作滲透在有趣的故事里面。這樣的課堂能使學生在更深的層面體驗到師生生命動態(tài)發(fā)展、自由舒展的意義。
3.想象生活
憑一方空間,優(yōu)秀教師總是能創(chuàng)造出博大、靜美、師生暢通、情理交融的教學意境。其奧秘是什么呢?奧秘就在于優(yōu)秀的教師總是注重學生對生活大膽的想象,并把想象的內容通過游戲活動等形式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即便是體育課也不例外。例如,在《變化的呼啦圈》一課中,可以讓學生把呼啦圈想象為“傘形”“雨坑”等形狀,并以此跳躍練習,進而讓學生大膽地表現出來。實踐證明,學生的想象果真豐富大膽,如,把呼啦圈變成了拋圈、跳五環(huán)圈、套圈、接力跳圈跑等各種游戲。此時的孩子們小臉通紅、小眼放光、小嘴常開、小手直動。師生都感覺到:沒有什么比親自想一想、親手摸一摸、親眼看一看、親口動一動更能真切地獲得感受了。
二、從兩個視角理解體育教學生活化
1.從生活的視角出發(fā),體育教學應該更加注重教學手段的生活化
建構主義教學觀強調,任何知識不是僅憑由外向內的傳遞就能達成的,它需要師生進行有目標的選擇加工,進而進行新舊知識的對接,充實已有的知識經驗。從這個意義上說,知識的本質是個人建構的,它來源于人與真實情景的互動。就體育教學而言,它不在于教學內容多么的豐富多彩,而在于教學手段是否更加關注孩子們的體驗,并且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美好的情感。例如,同樣是投擲教學,一個在循規(guī)蹈矩地進行投擲練習,另一個設計成“勞動模仿操”“拋擲秧苗”等勞動情境,其效果肯定是截然不同的。同樣的,在教學“接力賽”等內容時,可以設計成“搶運水果”等場景,這之中,有新奇迷人的開局,也有令人捧腹大笑的高潮,說不定還有點睛傳神的收尾。這就需要教師對復雜多變的課堂的方方面面,包括課堂結構的優(yōu)化、課堂氣氛的調控、課堂問題的防范、學習動機的激發(fā)等方面應對自如、得心應手、成竹在胸。
2.從生活的視角出發(fā),體育教學應被看作是一個面向終身而不是階段性的過程
每一節(jié)體育課不是一出已經定稿或完稿的劇本,而更像是一部不能畫上句號的手稿。說到底,學校體育教學僅僅是起步。要讓孩子們以此為契機,在以后的人生中,從縱的方面往前走,從橫的方面往左右擴張,自由地馳騁于藍天。除課上加強聯系實際的應用性訓練,加強動手實驗操作的演習之外,優(yōu)秀的教師還必須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到大千世界中去,到大自然去,親自觸摸時代與生活激跳的脈搏,親身感受無處不在的體育魅力,實現從學校體育到社會體育的順利對接。
總之,體育教學生活化是體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體育教學應從機械說教的模式轉向生活化的體驗與感悟,從遠離學生生命世界的格局走出來,關注學生對生命與生活的體悟,變僵死板滯的教堂式課堂為靈動活鮮的多樣化課堂,既育身又育心,達到身心的和諧健康發(fā)展。
(作者單位 陜西省延安市甘泉縣勞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