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低年段的學生,剛剛由幼兒園升入到小學,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都沒有完全小學化,所以,在進行這一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時,仍然要遵循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延長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下面就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對低年段閱讀教學的體會。
一、低年段閱讀教學現狀分析
低年段的教學目標不好確定,主要是學生在學前時段的基礎不一樣,而且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樣,同時高年段老師回任低年段教學,教學中也帶有明顯的高年段影子。在實踐中,對學生的認字、寫字重視不夠,致使學生的識字基礎薄弱,無力支撐閱讀教學。沒有抓準閱讀教學的重點。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特別是在閱讀中,沒有主動讓學生質疑問難,忽視了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二、提高低年段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了解學生,研究文本
教材是教學的藍本,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教師在教學前要進行充分的備課,領會課程標準、鉆研教材的編寫意圖、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備課中明確教材的文化、文學價值,句段篇的結構形式和特點,文章思想感情領會點的確定等等。都應該做到心中有數,要抓準、抓穩(wěn)、抓透文本的內核,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如,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識字1的教學,在課前教師對課文的內容及插圖都進行了認真研究,通過對水鄉(xiāng)金秋時節(jié)的景色描述,引導學生對于生字的學習。教學重點放在讓學生感受生活的幸福、體會大自然的美好,引導學生的思緒和記憶走進金秋時節(jié)的水鄉(xiāng),在圖片的引領下,學習生字。
2.把朗讀作為低年段閱讀教學的重點
新課標要求,學生要能夠應用普通話進行朗讀,特別是一些沒有把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的地區(qū)。朗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基本技能,閱讀的靈魂就是文本的朗誦。而且學生的朗誦能力是從低到高,一點一點培養(yǎng)起來的,教師應該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上。注重語感、語氣的指導和訓練,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和感悟文本和文字背后的含義。指導學生的朗讀,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朗讀水平,教師的朗讀水平決定學生的朗讀水平。所以,教師要重視示范朗誦。
比如,二年級上冊《秋游》一課,老師要把重點放在朗誦指導上,文章所描寫的景色,學生有所見,但是能夠上升為語言描述,還缺少一些文字運用的能力,所以,本課的教學應該以指導朗讀為重點。
3.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和創(chuàng)新精神
創(chuàng)新是一個國家前進的動力,是21世紀的主題。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問難能力,是進行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基礎和前提。小學低年段是人才培養(yǎng)的根基階段,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濃厚的學習興趣都是在這個階段開始的,教師必須充分重視這一時期學生習慣的養(yǎng)成。質疑問難的能力是在朗讀中培養(yǎng)和形成的。但是這種思考對于低年段的小學生來說,不能要求過高和過深。僅要求他們在教材中能夠發(fā)現問題并提出問題,以他們的感性理解詮釋課文即可。
例如,二年級《鄉(xiāng)下孩子》的教學,學生在充分閱讀文本后,感受鄉(xiāng)下孩子的生活樂趣,學生在朗讀中會提出許多自己不知道的問題。老師要善于因勢利導,不要嘲笑學生提出問題的幼稚和膚淺,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問難能力,應該從小事開始。從對鄉(xiāng)下的印象,到對鄉(xiāng)下的生活開始,學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問題。老師都要給予一一講解。
閱讀教學雖然倡導學生的主體性,但是還要兼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不要拔高,不要漠視學生的思維火花,而要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和閱讀習慣。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湖塘橋實驗小學御城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