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指導學生作文,要善于觀察周圍事物,要從內容入手。”那么,小學作文教學該如何從內容入手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去嘗試。
一、指導學生獲取作文內容
葉圣陶先生說過:“作文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說話完全一個樣?!毙W作文教學就應該從生活入手,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興趣為重,生活為實,從生活中獲取作文素材,具體做法如下。
1.開展活動
學生每天的課外活動豐富多彩,有游戲競賽、閱讀交流、觀察實驗、手工制作、書法美術以及他們力所能及的各項勞動等。我總是熱情地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不失時機地加以指導。每年的“六一”兒童節(jié),我們學校都要開展一些游戲活動。活動以后,我讓學生選擇一項自己玩得最盡興的活動,按照一定的順序寫出這項活動。因為寫作內容是學生親自參加的活動,所以他們都樂意動筆,有話可寫,寫作熱情高漲。如,一位學生寫玩“釣魚”時這樣寫道:“我全神貫注地盯著‘河’里的魚,心里不停地念叨著‘魚兒呀魚兒,你快點上鉤吧,我的魚餌可香了,’別的同學都釣了幾條了,可魚兒老是不上我的鉤,大概是因為我太緊張了,手老是不停地顫抖……”學生不僅將活動描寫得相當生動,心理活動也刻畫得惟妙惟肖。
“作文處處是生活,生活處處是作文”,我們要在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顒右竺總€學生都要參與,力爭都唱主角,讓每位學生在活動中都有體驗和感受。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獲取了各種各樣的寫作素材,為學生作文做好了準備。
2.觀察生活
贊可夫認為,要教會學生認識世界,就一定要教會他們“觀察周圍事物和現(xiàn)象所獨有的特征”??梢姡粜挠^察是學生獲取作文內容的重要來源。我們要讓學生學會觀察事物的特點,并在觀察中記錄事物的特點,通過整理從而轉化為作文素材。如寫一個熟悉的人首先就要確定觀察的對象,然后設法接近他,觀察人物的外貌、服裝、動作等,甚至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各種感覺器官去細致深入地觀察所要描寫的對象。這樣,學生就會用自己的筆描寫所觀察的對象。
3.拓展閱讀
閱讀是學生作文的基礎。學生多多閱讀,不僅為其作文積累了豐富的材料,也為作文提供了大量的范例。閱讀和寫作是兩個不同的心理過程,前者是自外而內的意義吸收,后者是由內而外的思想表達。因此,我們不但要求學生閱讀語文課本中入選的課文,而且還要經常要求學生閱讀各種作文書籍,報紙雜志,甚至上網閱讀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閱讀時,我們應該要求學生向文章的作者借鑒其美好的語言描寫,包括神態(tài)、動作、心理等描寫,使作者的語言通過老師的指導,消化轉變成自己的語言。這種多途徑、多方法的拓展閱讀,豐富了學生的作文素材。學生在作文時,就會想起這些曾經閱讀過的內容,寫得會更加得心應手。
二、啟發(fā)學生選擇作文內容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兩千多年前孔子所提倡的啟發(fā)式教學思想在學生作文教學中同樣具有指導意義。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在限定作文內容時把有意義擺在很突出的位置,這就要求我們,不是任何內容都可以進入作文,也不是隨便寫了一件事就算是作文有了內容?!坝幸饬x”才是衡量學生一篇作文是否真正算得上有內容的尺子。因此,我們要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從獲取的作文內容中選擇材料。有意識地把“有意義”作為標尺,學生通過長期的訓練,作文時就不難選擇出最佳內容。遣詞造句,布局謀篇,這是作文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但是若不善于觀察,提煉豐富的寫作內容,則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很難寫出生動活潑的文章。
小學作文教學“從內容入手”,指導學生作文的過程,就是提高學生認識能力的過程。我們要在發(fā)展能力的過程中發(fā)展語言,把語言的工具性與語文的思想性融合在一起。從作文的角度講,就是把指導學生獲取作文內容和啟發(fā)學生選擇作文內容融合起來,這樣,學生作文時就不愁無話可說,無事可寫了。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韜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