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點,讓學生自主探索已是當前課堂的經典模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適時引導學生在思考、探索中學習,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學“求商的近似數”時,老師首先與學生談話,引出一筒羽毛球,讓學生猜猜里面有幾個羽毛球,從而引出一個生活中常用語“一打”,讓學生品味數學濃重的生活氣息。接著老師告訴學生一筒羽毛球的價格,讓學生去計算一個羽毛球的價錢。老師馬上質疑:是不是沒辦法給一個羽毛球定價?通過這個質疑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索的欲望,再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學生各抒己見,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讓學生自主探索求商的技巧。
二、注重學生探索的學習方式
1.質疑問難,引發(fā)探索
教學是圍繞“無疑—有疑—無疑”的主線循環(huán)往復學習的。教師要注重為學生營造探究的氛圍,通過多層次的設問和反問啟迪學生思維,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猜測、想象,借助學具動手操作論證,運用比較方法,歸納概括規(guī)律。
2.通過觀察探究
數學學習中離不開觀察,尤其在探索性學習中更離不開觀察。如,學習“2、5的倍數的特征”時,教師通過呈現多個2、5的倍數,引導學生去觀察、去思考、去發(fā)現、去交流,通過自主探索與集體討論,掌握2和5的倍數的規(guī)律。
3.實際操作中感悟探究
如,在教學“觀察物體”的過程中,無論從個體體驗還是到小組活動,教師必須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得到的形狀的理解和感悟。
4.拓展思維探究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教學中“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fā)展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在實踐與探索中,只有給學生提供開放性問題,設計一題多解練習,才能使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得到提高。
總之,教學中教師應該努力創(chuàng)造情境,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己的體驗發(fā)現規(guī)律,這樣才有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作者單位 四川省瀘縣福集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