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我國進入社會轉型加速期以來,不道德行為出現在社會各個領域中,且呈蔓延之勢。不道德行為的出現與社會主導價值觀念的缺位,主體道德義務感的缺失以及社會制度的不健全有著密切關系。樹立以社會為本位的核心價值觀念、強化德行教化和健全完善制度建設,是提升社會有序性及社會文明程度,克服或抑制不道德行為的策略性選擇。
關鍵詞:不道德行為;制度;主體;
一、不道德行為的界定
對不道德行為的界定依賴于對道德行為本質的揭示。按照馬克思主義倫理學,道德行為是指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其中個人對他人和社會利益的自覺認識和自由選擇是道德行為的基本特征。在實際生活中,道德行為的善惡、好壞,往往直接依據從一定社會或階級的利益中引伸出來的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凡是不符合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的行為就被評價為不道德的行為[1]。
本文所說的“不道德行為”,就是指不道德的行為。立足我國實際,不道德行為就是不符合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具有否定性評價的行為。
二、 不道德行為的成因分析
(一)社會主導價值觀念的缺位
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各方面改革不斷向縱深發(fā)展,社會出現結構性矛盾,利益格局差異顯著,生活方式多樣化。這樣的變動,使得我們社會原有的主導價值觀念受到巨大的沖擊,致使原來調節(jié)人們行為的倫理綱常、制度規(guī)范、價值信仰等因素失去了統(tǒng)攝力和規(guī)范力,但是新的主導價值觀念的建構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樣,在一定時期內,就出現了支撐人們精神世界的社會主導價值觀念的缺位。社會主導價值觀念的缺位,不僅解除了人們內心深處的道德律令,而且會使人們是非觀念模糊、淡化,甚至在思想上產生疑惑、誤解。一旦思想上混亂,甚至金錢至上、個人至上的觀念占據思想的主導,那么不道德行為的出現乃至膨脹也就是必然的了。
社會缺少了主導的核心價值觀念,就會為不健康、不道德的價值觀的確立提供契機。主體人生觀,價值觀的不當,就必然產生不道德行為,甚至走向犯罪。
(二)主體良心和道德義務感的缺失
社會的主導價值觀念,對于行為主體來說,其功能還局限在外在的方面,它要發(fā)揮作用還需要主體在意識層面和心理層面的中介,即需要主體良心和道德義務感的轉化。
道德義務是人們的道德責任,這樣的道德要求不像法律要求那樣具有強制性,相反,道德義務的履行是自由意志的體現;道德義務的貫徹也并無外在強制力作保證,而主要靠社會輿論的監(jiān)督和個人良心的約束。良心對人的道德行為的確立至關重要。如果一個人沒了良心,那么道德義務將很難履行,相應地不道德行為就會凸顯。
從目前我國的現狀看,變動的社會生活、松散的人際關系,降低了外在輿論對人的約束。隨著傳統(tǒng)文化的式微,人們的恥辱感,道德義務感日漸淡化。在人們的內心中發(fā)揮作用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即良心也缺少了主體自覺地、有意識的現照。這幾個方面的因素疊加在一起,那么,一切喪失尊嚴、挑戰(zhàn)社會的不道德行為的出現,也就是可能的了。
(三)制度本身的原因
人的破壞性的本能能否發(fā)揮作用或者在多大程度上發(fā)揮作用,它不是自己決定的,而是取決于社會制度并通過制度來實現。
制度是道德行為的保障,是不道德行為的抑制因素。首先,制度是有限的。制度無論如何具體、完善,相對于敞開的、豐富的社會生活本身而言都是有限的,總有制度無法涉及的領域和范圍。其次,制度是滯后的。從制度產生的角度看,任何制度總是產生于問題積聚之后。制度解決問題落后于問題生成的內在矛盾,決定了不道德行為存在的必然性。再次,制度不可能贏得其框架內所有成員的價值認同,也不可能對所有的社會成員都發(fā)揮同樣的作用。
三、 突破不道德行為的選擇
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本文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解決問題。
(一)確立以社會為本位的價值取向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和實踐都要求建立一種主導價值觀或核心價值觀,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核心價值體系,以此統(tǒng)一全國人民的思想,形成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以社會為本位即我們的價值定位不能局限于個人的需要及其滿足,人們在追求自己的價值內容的時候,不能只考慮自己,而必須把他人和社會納入自己的視野。這樣,人才能自覺限制自己的利己沖動,才能自覺控制自己的行為于一定的界限內,從而最大限度地抑制不道德行為的發(fā)生。
(二)加強道德建設,提高個人素質
中共中央2001年9月20日公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提出了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以此來加強公民道德建設。
要切實貫徹“八榮八恥”,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每個公民就要自覺地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
(三)加強制度建設,完善規(guī)范體系
前面我們說過,制度問題在不道德行為生成中起著核心作用,那么,要抑制不道德行為,就必須從制度入手。
首先,保障制度的充分供給。根據我國目前國民整體素質偏低、“道德訓導”軟弱無力的實際情況,應重點加強道德規(guī)范的供給,把一定的倫理道德要求制定和完善為制度,從制度層面解決社會生產和生活領域中的倫理道德問題,即倫理制度化。
其次,力爭制度系統(tǒng)的協調。保證各種制度之間要彼此貫通、相互支持、協調運作,而不能各自為政,甚至相互沖突。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制度的價值追求。羅爾斯說:“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盵2]這一看法揭示了人們制定制度內在的價值追求。那么,何為正義?人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見仁見智。但是無論怎樣,將制度內蘊的道德價值坐標確立在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內涵上,卻是人們的共識。這就是說,制度的設計、安排,要以人為中心,不僅服務于人的外在性的物化層面的要求,而且更關注人的內在精神層面的本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