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親》是一篇看似平實卻扣人心弦的感人文章。文本內(nèi)容真切感人,字里行間洋溢著母親對子女的愛,兒子對母親深深的感恩之情,飽含著一股濃濃的親情。下面就兩次教學這篇課文,談談對整體把握的一些看法。
一、教學思路
設計教學活動:
我把整個教學板塊分成“沒想到”、“我難過”、“抱母親”三部分。
1.品讀“沒想到”
師:母親生病了,住在醫(yī)院里,沒法下床,當護士進來換床單時,我趕緊抱起母親,可這一抱,讓“我”感受到了好多“沒想到”。劃出“沒想到”的句子。學生找到之后,我深情地引讀,并和學生一起串讀這四句話。
師:母親病了,病得不輕,當護士進來換床單時,
生:“我左手托住母親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彎,使勁一抱,沒想到母親輕輕的,我用力過猛,差點仰面摔倒?!?/p>
師:面對護士的指責,我急忙解釋,
生:“我沒想到我媽這么輕?!?/p>
師:當我從母親的口中得知她的真實體重時,我怎么也無法相信,
生:“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么重的擔子?!?/p>
生:“母親竟然這么輕,我心里很難過?!?/p>
2.品味“我難過”
我抓住“母親翻山越嶺”那段關鍵語句引領學生品讀“母親總是手里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的身體去承受那么重的擔子?!?/p>
(1)師問:如果你沒有讀文章,只看這一段文字,你覺得母親有多重?
(2)現(xiàn)在當你知道了母親只有80多斤,再讀這段文字有什么新的感受?
師小結:母親當時真是太累了,太苦了。
(3)創(chuàng)設一年四季母親翻山越嶺的情境,師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句話,師小結: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
(4)理解“擔子”。一直以為力大無窮的母親,沒想到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么重的擔子。
問:挑起多重的“擔子”?板書:重擔一百多斤。
再問:僅指這一百多斤的東西嗎?
(挑起的還是對家庭的責任、對兒女的撫養(yǎng)重擔。)
師:母親瘦小的肩頭居然挑著那么重的擔子,真是了不起的母親??赡赣H卻不這樣想,她是怎么說的?(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
(5)再次深入討論“我為什么心里很難過?!?/p>
師小結:這就是陪伴了我?guī)资甑哪赣H,為我付出了一切的母親,當今天母親重病在床,往事一幕幕涌上心頭,再讀“翻山越嶺”那段話。
3.體會“抱母親”
(1)師:母愛無邊,此時此刻,千言萬語,都化作一個動作:抱母親。
(2)播放音樂,大屏幕出示最后一段:“我坐在床沿上,把母親抱在懷里,就像小時候母親無數(shù)次抱我那樣……可是,我忽然看見,有兩行淚水從母親的眼角流下來……”
師范讀。
(3)問:母親睡著了嗎?此時母親流下的是怎樣的淚水?
(母親在靜靜地享受著兒子給她的愛,心中無比欣慰。)
(4)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話。
二、前后對比、反思
我的兩次教學重點其實并沒有發(fā)生轉移,依然是抓住重點詞句感悟母愛的偉大,“我”對母親的感恩之心。為什么會有迥然不同的效果?
以往雖然頭腦中也有語文課從整體把握的概念,但是如何操作卻仍是混沌不清。通過這一堂課我明白了整體感知:
先進行整體思考——用整體直覺的方式取代肢解方式整體感知文本,體會文章情感基調(diào);隨后是進入部分思考——深入作品,品味語言文字,把握人物形象,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接著再回到整體思考——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綜合整體,結合自我體驗誦讀文本,升華情感;最后,更重要的是這堂課讓我懂得了語文課的整體把握還需要教師的整體思維,在課堂上教師會提出各種問題,如果是點狀思維的教師往往心中只有一個問題,但是語文課上教師在把握文本整體時就要考慮不同問題之間怎么構成相互呼應,層層遞進,形成一張具有張力的問題網(wǎng)絡與教學內(nèi)容相呼應。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花園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