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敏感期?蒙臺梭利在她的代表作之一《兒童的秘密》一書中,把敏感期引入兒童的發(fā)展并運用于兒童教育中。蒙臺梭利認為,心理敏感期是兒童在某一發(fā)展階段其某種心理的傾向性顯著突出,心理某個方面(如感知、言語、形象思維等)發(fā)展尤為迅速的時期。在特定的敏感期里,兒童對特定事物和現(xiàn)象特別敏感,最容易接受相應的刺激,因而也最容易學習某種知識技能,形成某種行為習慣的心理特點,而過了這一時期,其敏感性就會減弱乃至消失,學習起來較為困難,發(fā)展趨于緩慢,甚至還會產(chǎn)生發(fā)展障礙。
小班幼兒由于年齡較小,社會交往活動能力差,他們的交往語言比較貧乏、單調,而1~4歲是幼兒語言學習能力的敏感期,因此,我決定對幼兒進行學期的追蹤教育,使幼兒的語言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在小班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和進步。
一、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幼兒的學習主動性
首先,選擇適合幼兒接受的教材和形式,故事、兒歌、順口溜等。如,教育幼兒愛清潔的兒歌有《刺猬理發(fā)》,故事《小豬變干凈了》;教育幼兒相互間要團結友愛的有《逗螞蟻》《幼兒園里朋友多》《小公雞和小鴨子》;幫助幼兒學會借物、購物的有《小兔找太陽》等等。這些故事、兒歌能使幼兒對內容感興趣又能讓幼兒學習如何組織自己的語言。其次,我們在學習故事、詩歌等內容時,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對一些動作做了修改。主謂賓的句式較適宜于幼兒接受,我們便根據(jù)故事內容不改變原意的調態(tài)句式,如:《熊貓百貨商店》小動物的對話,改為“我要×××”,使幼兒說起來容易又便于很快學會。
二、在一定的學習語言基礎上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性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總是讓幼兒學習復述故事,雖然能使幼兒通過死記硬背的形式進行句式鞏固達到學習的目的,但是這樣的教學很呆板。于是我們打破這一框框,有時在故事兒歌的學習中,讓幼兒先結合生活經(jīng)驗自由表達,教師再將幼兒的表達整理成兒歌和故事的內容,使幼兒學習起來不單調,不枯燥,并有參與意識,幼兒在自由說時也記住了相關兒歌。同時老師要對表現(xiàn)好的幼兒及時給予鼓勵。例如,在故事《小兔子找太陽》中,老師先不說故事內容,先讓幼兒根據(jù)太陽的特征,去想象“紅紅的、圓圓的”有哪些東西,幼兒立刻想到了很多,如:氣球、皮球、蘋果……,然后再讓幼兒結合故事去理解,真正懂得太陽是怎樣的,它和其他的東西有哪些地方不一樣,既讓幼兒發(fā)揮了充分的想象力,又讓幼兒通過對比掌握了故事的內容,使幼兒有了學習語言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
三、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形式,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有了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還需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這就需要在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形式。首先是利用多種教學用具進行教學,多媒體、電腦、投影儀、幻燈機、圖片、木偶道具、桌面游戲,等等。如,《熊貓百貨商店》,先讓幼兒通過屏幕看動畫表演,接著讓幼兒自由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戴上頭飾,輪到誰,誰就學習故事中的該角色所講的語言,然后再進行角色交換,讓幼兒能嘗試各種角色的樂趣,使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和調動。為了讓幼兒有更多的學習機會,我們還采用分組、個別和集體聯(lián)系的形式。如,《逗螞蟻》一問一答的內容,就分成男問女答或男答女問,也可以請學得快的幼兒上來領讀,等等。對于個別學習能力較弱的幼兒,教師單獨輔導或讓能力強的幼兒做小老師去輔導他,這樣就增進了幼兒間相互團結、互助友愛的學習情感。
不同年齡期的幼兒對學習的某個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期。作為一個幼兒教育工作者,如何識別它、利用它,在最大程度上使幼兒在這個敏感期獲取更多的知識、信息,為幼兒今后各方面成長發(fā)展奠定扎實的基礎是幼兒教師的責任。我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汲取經(jīng)驗和教訓,利用幼兒不同年齡階段的敏感期進行不同的嘗試和教學,探索出一條更利于幼兒成長發(fā)展的教學之路。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北環(huán)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