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睆娬{(diào)了學習的主體性,課堂上增強了對話意識。然而,對話教學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最明顯的就是把教材的編者丟棄在一邊,忽略了課文的課程意識和價值導向。
一、普遍存在的問題
1.由于教材鉆研不透,不能準確理解編者的意圖,因而對教材 人文價值的引領有的失之于淺,有的挖掘過深,有的則偏離了教材
案例:《蝸牛的獎杯》教學片段
師:看到再也飛不上天的蝸牛,你想說些什么?
生:蝸牛背著這么重的獎杯太可憐了,我想發(fā)明一種機器把它拿下來。
生:我也想幫蝸牛拿下獎杯,還想恢復它的翅膀,看看它是不是飛得最快。
師:(有些茫然并小結)同學們要知道,因為蝸牛太驕傲了,這沉重的外殼就是它驕傲的結果,讓我們告訴蝸牛,成績面前要謙虛。
這一課中,孩子想說的大多是兩個主題:一是同情,二是充滿幻想。遐想和好奇是孩子思想的主體,而同情蝸牛則包含了孩子善良的愿望,期待減輕他人的痛苦,這是兒童價值觀的體現(xiàn),是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對編者價值觀的認同。面對這樣的心理背景,教者卻生硬地拋出了不能驕傲要謙虛的成人表達方式。對二年級學生而言,這樣的引導顯得有點深奧了。
2.教師在引導學生與編者對話之間缺乏手段
由于片面追求學生的個性感悟,或者沒有多角度預設課堂生成,對學生交流時出現(xiàn)的非主流思想無法有效引領,有的隨意附和,有的不置可否,導致認識上模糊,從而使對話失去了應有的導向功能。
案例:《狐貍和烏鴉》教學片段
當一些學生對狐貍的卑鄙行為予以批判時,有些學生卻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生1:我覺得狐貍挺聰明,它能輕而易舉地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生2:我明白了,要想得到一樣東西,如果別人不給,你就得想辦法去騙。
生3:狐貍善于察言觀色,不斷改變說話的內(nèi)容,它真有本事!
生4:我知道了,說話要先摸清對方的好惡,說一些別人愛聽的話。
生5:我要向狐貍學習,學習它的隨機應變和見機行事。
師:(有點茫然)你們很聰明,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了不起!
這是一篇思想單一的課文,它蘊含的價值是:只愛聽好話,遇事不加分析,是很容易上當受騙的。文本解讀的個性化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標準和共識的基礎上,多元解讀一旦被曲解或異化,教學必然陷入混亂,它會使學生在多元的觀點中迷失方向。當學生的觀點偏離了文本內(nèi)在價值取向后,教者卻無法引領學生回歸主流,只能迎合學生,實在令人嘆息。
二、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意見
語文課一個重要的功能是把作為自然人的兒童逐漸轉變成未來的社會人,課程標準中把加強民族文化、革命傳統(tǒ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提到了更為明確的位置。用主流社會與人類倡導的價值觀去影響兒童、塑造兒童,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必須堅守的責任。但由于認識水平有限和生活經(jīng)驗不足,學生在表達自己的見解時必然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偏差,當這種現(xiàn)象發(fā)生時,教師必須要及時糾正。可是語文學科又不同于政治課程,它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教育又必須緊緊圍繞語文課程目標與內(nèi)容的核心——語言文字運用。因而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將思想情感的教育融入培養(yǎng)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過程中,應該成為當下價值引領的基本價值取向。
因此,與教材編者進行有效對話,尊重編者的價值取向,在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中要發(fā)揮課本的育人功能。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化市通化縣朝鮮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