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法識字就是把相近或相關的漢字放在一起認,進行區(qū)別,找出不同的地方,加強記憶。比較法多種多樣,在教學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靈活選擇比較的方法,把握比較的時機,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形聲字比較法
小學階段的生字中有很多是形聲字,于是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去掌握“形聲字”的特點,因為形聲字最容易從字形與字義上去學習和掌握。于是,在平時的形近字教學中,我常用這種方法辨析形近字。
如“燒”“繞”,我讓學生明白,“燒”必須用到火,所以部首是“火”字旁;而“繞”是一個動作,通常指絲線,所以部首是“纟”旁。
二、同音字比較法
在學習同音字“元”“園”“員”“圓”時,我也是利用形聲字,讓學生明白“元”是“園”的聲旁,是兩個不同的字;“員”是“圓”的聲旁,也是兩個不同的字。又通過用“園”與“圓”進行組詞,讓學生在詞語中明白,“園”是指某個特定的地方,而“圓”則指的是形狀像圓圈或球的。從學生津津有味的討論里,我知道學生能準確地理解并區(qū)別這四個同音字了!
三、換部件比較法
在本學期的教材中,像“栽”“裁”“載”等這樣外形相似的生字不占少數。于是,換部件比較便成了最好的識字方法。學生在學習“栽”時,就會想到“栽的是樹木”,所以下面是“木”的這個字就是“栽樹的zāi”;衣服需要“裁剪”,所以下面是“衣”的就是“裁剪的cái”;“貨車上裝載的是貨物,所以下面是“車”的就是“裝載的zǎi”。這樣通過對不同部件表示的意思進行比較,讓學生找出生字間的異同,學習起來就容易多了。
四、關鍵筆畫比較法
如學習“末”時,利用“未”“末”的不同之處,讓學生明白“一”這個筆畫寫法不同,就成了不同的字,再利用編兒歌來識字。如“未”字,學生通過自編兒歌“老二上山砍木頭”記住了這個字。除此之外,教師在學習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自己觀察這些關鍵筆畫,明白只要有一個筆畫稍有不同,字也就截然不同了。像這樣的生字,教師一定要多加指導,千萬不能走過場。
五、兒歌比較法
如“渴”與“喝”,我編兒歌“口渴需要‘水’,喝水要用‘口’”,由于兒歌朗朗上口,學生馬上就記住了這些字的特點。這種方法對于低年級學生特別適用。
其實,很多漢字都有其內在規(guī)律,只要教師善于發(fā)現與歸納,多采用比較法,讓學生從字的“音形義”理解漢字,并在比較中更牢固地掌握漢字,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輕松快樂中,牢牢地記住更多的字。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化縣快大茂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