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大師很有智慧,常常有人向他請教,每次大師都能給出最好的解答。他有一個調(diào)皮的徒弟慧凈,慧凈看到每天有這么多人來找?guī)煾?,心里想:“總有一天,我要想出個題目把師父考倒?!?/p>
有一天,他來到師父房里對師父說:“師父,我可以請教您一個問題嗎?”師父說:“請問。”于是他說:“如果我在一個玻璃瓶里塞了一只活的鴨子,我要怎樣才能不把玻璃瓶打破,救出那只鴨子呢?”
聽到這話后,師父沒有回答?;蹆粝耄骸斑@下總算考倒師父了?!庇谑牵鷰煾刚f:“師父,您先想想,我先告退了?!彼麆偪绯龇块T,師父突然大喊一聲:“慧凈!”慧凈轉(zhuǎn)過身問師父:“師父,有什么事嗎?”只聽到大師講了一句話:“這只鴨子不是自己走進(jìn)去的嗎?”大師接著說:“慧凈,我們?nèi)?,生下來是要解決問題的,不是制造問題的。”
大師的這句話非常重要,很多職場人便如慧凈一樣,他們在職場上只會制造問題,甚至制造不可能發(fā)生的問題,還對這個問題沾沾自喜。像在這個例子里,鴨子不可能自己走進(jìn)瓶子里,慧凈卻想出這個問題來,不就是自己制造問題嗎?
職場上有很多人和這位小徒弟一樣,在打電話給客戶之前就會想:“他會不會正在忙?他會不會拒絕我?”跟老板提建議前就先揣測:“老板會不會接受這個建議呢?我是不是要再多問幾個人的意見呢?我要不要回去完善之后再提交方案呢?”
事實(shí)上,很多問題都源于心里想太多。在職場上,老板花錢聘請員工是讓員工解決問題的,而非制造問題。你的薪水取決于你能解決多少問題,所以請隨時思考:當(dāng)工作上遇到挑戰(zhàn)時,你到底是來解決問題,還是來制造問題的?
我們身邊常會遇到一些善于制造問題的人,我管他們叫“好奇寶寶”,因為他們一碰到問題就會跑去問主管:“我這樣做好嗎?”向主管匯報或咨詢意見絕不是壞事,但問題在于,許多“好奇寶寶”專門制造許多問題、障礙,最后卡住的都是自己,自己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diǎn)。
我曾經(jīng)有一位助理就是如此,他剛進(jìn)公司時,每次碰到公事上不懂的情況就來問我。剛開始,我很高興他把我當(dāng)做可以咨詢的對象,但時間一久,我就發(fā)現(xiàn)不對勁,例如我請他去營銷部拿一份報告時,他會問我:“那個部門的人都很難纏,要是我拿不到那份報告怎么辦?”
我的一位副總級的朋友也在職場上碰到許多“好奇寶寶”。每一次他要求工廠廠長出貨時,廠長絕不會馬上說“是”,而是反問他:“客戶方面要求我們在這個時間出貨嗎?現(xiàn)在經(jīng)濟(jì)形勢這么差,老板你確定賬款收得回來嗎?”這些人沒有先把自己職位上該完成的工作完成,反而先幫老板制造其他問題。
另外,有些人常在無法完成任務(wù)的情況下遞出辭呈,他們給的理由千篇一律:“公司沒有制度。”反問他們需要怎樣的制度,卻聽不到他們有任何實(shí)際措施,只是一味地指出問題。
哈佛大學(xué)“教育改變領(lǐng)導(dǎo)小組”策劃主持人華格納曾經(jīng)提出未來職場最重要的7個能力。在這7個能力當(dāng)中,第一個被提及的就是批判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所謂批判思考,就是能夠問對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之后才能對癥下藥,讓問題得以解決。
然而,很多人還只是停留在發(fā)現(xiàn)問題的階段,一看到問題就樂不可支,以為自己已經(jīng)找到問題,卻忘了要解決問題,甚至延伸出更多的問題來。這些人從未想過要為公司貢獻(xiàn)智慧、想出解決之道,就如同大師的那個小徒弟慧凈,在還沒有成為可以幫人解決問題的大師之前,就先挖掘問題,找洞給自己和別人跳進(jìn)去。要不是大師看清楚其中的奧妙,慧凈還沾沾自喜,自以為找到了別人解答不出的題目呢。
工作中難免會有挑戰(zhàn),挑戰(zhàn)中當(dāng)然會有許多瓶頸出現(xiàn),但這些瓶頸是否真是瓶頸,還是你挖掘、想象出來的問題呢?這就有賴于每個人的慧眼判斷了。
(摘自龍門書局《發(fā)年終獎給你的老板》作者:陳彥宏)(圖片20120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