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景導入,激發(fā)興趣
運用多媒體技術導入新課,能通過情景畫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發(fā)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喚他們產(chǎn)生學習的動機。例如我在上《琥珀》這一課時,采用了多媒體教學引入的方法。屏幕先出現(xiàn)一塊透明的琥珀,然后問:“你認識這塊透明的東西嗎?它里面的兩個小東西又是什么呢?怎么會好好地躺在里面呢?同學們想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想?!边@樣的情景和提問引入,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他們產(chǎn)生想馬上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的學習動機,為學好課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教《月光曲》這一課時,先用錄音機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隨著音樂旋律的跳動,屏幕上出現(xiàn)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雯時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薄云。然后,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放完音樂,問學生:“這首曲子好聽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好聽!”“是誰創(chuàng)作的呢?”“貝多芬”。“曲子的旋律與剛才畫面上的內(nèi)容有什么聯(lián)系呢?作者貝多芬先生又是怎樣把它創(chuàng)作出來的呢?同學們想知道嗎?”這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產(chǎn)生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的,并進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學的內(nèi)容上來。
二、化難為易,突破難點
多媒體技術在綜合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運用這一特有功能,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動態(tài)為靜態(tài),化枯燥為生動,從而化難為易。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過程中的障礙就是我們教學的難點,運用多媒體技術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幫助學生解除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理解表達方面的困難,從而降低難度,使教學中的難點得以順利突破。
三、創(chuàng)設情境,陶冶情感
情感對人的認識和行動起著刺激的作用。多媒體技術無疑為創(chuàng)設情景、陶冶學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視聽效果。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學生的感情變化,不失時機地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激發(fā)和陶冶學生的情感,使之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妒镩L街送總理》一課是一篇具有濃重的感情色彩的記事文章。記敘了首都人民在十里長街送別敬愛的周總理的感人場面。當學到周總理的靈車緩緩地開來,人們悼念總理時,教師放一段錄像:夜幕中,響起了哀樂,漫漫的長安街兩旁擠滿了前來送行的男女老少,人們望著靈車哭泣著,靈車緩緩前進,牽動著千萬人的心,許多人在人行道上追著靈車奔跑,學生看完人民群眾悼念總理的悲痛場面,對總理無限崇敬和愛戴之情油然而生。此時此刻,讓學生帶著這種感情朗誦課文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了。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中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實處。
四、巧設質(zhì)疑,拓展思維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以有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給學生以思維上的啟迪,觸發(fā)學生思維的靈感,為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創(chuàng)造了條件。如《草船借箭》這一課,當學到“草船借箭的經(jīng)過”這一部分時,我放了一段錄像:畫面上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然后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吶喊……放完錄像,我問學生:“同學們看完錄像后有什么疑問嗎?”學生紛紛興趣手回答:“諸葛亮為什么選了大霧漫天的時候云取箭呢”,“諸葛亮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兒擺開呢?這有什么妙用呢”,“諸葛亮為什么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吶喊呢?他們不怕曹兵出來反攻嗎”……我充分肯定了學生的疑問,又鼓勵其他同學來解答這些疑問,通過由學生質(zhì)疑,再由學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拓展他們的思維。
五、課外延伸,發(fā)散思維
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行學法的遷移,通過發(fā)散學生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學生大大增加聽和看的機會;用文字、圖像、聲音的巧妙結合,可以大大增加課堂信息量,實現(xiàn)課內(nèi)外的溝通,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如《海濱小城》這一課,我在總結小城的風貌特點后,播放有關家鄉(xiāng)景點的錄像,讓學生一邊看一邊想:我們的家鄉(xiāng)有什么特點?它與課文中的“海濱小城”有什么異同?通過這樣的問題發(fā)散學生思維,讓學生分析比較,充分討論。這樣,既做到了學法遷移,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多媒體技術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閱讀教學,學生學習興趣濃,教學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