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中,教會學生現成的數學知識,莫如教給他們學習數學的方法。本文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在課堂教學中的做法。
【關鍵詞】中等職業(yè)學校;數學自學能力;培養(yǎng)
通過幾年的中職數學教學,我感觸頗深。這些學生,底子薄,基礎差,大部分沒有學習的積極性,我感覺至少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學生在中學就已經放棄了對數學的學習,面對他們茫然的神情我心痛,感覺無奈,但更感覺到中職數學教學的壓力。于是我不斷學習,尋找有效教學的途徑。古人云“授人以魚,莫如授人以漁”,教學中,教會學生現成的數學知識,莫如教給他們學習數學的方法。如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知識更新,速度加快。而對于中職生來說,他們在學校不可能把將來走向社會所需要的知識都學到,這就需要教師教給他們一個自我獲取知識的方法,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現根據我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在課堂教學中的做法,希望能和同仁們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一、改變教學觀念
以往中職教學中都是采取教師臺上唱,學生臺下看的模式,教師口干舌燥,學生迷迷糊糊,沒能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調動不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往往事倍功半。對于中職生來說,他們通過初中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并且數學書中的語言文字敘述也很淺顯,所以從字面上,他們已能讀懂課本,但怎樣使學生從課本中讀出問題,并找出答案,則需教師來引導,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既要重視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數學思維方法的能力培養(yǎng),讓學生從字面理解上升為理性的、深層次的理解,從字里行間讀出實質來,這就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給學生一點自讀時間,讓學生認真閱讀數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自讀技能。數學自學能力是在教師的親自指導下,通過學生自己閱讀數學課本或有關參考資料,深入理解和領會其中重要知識的內在含義。讀的方式有粗讀、細讀、精讀。粗讀就是把數學材料的內容瀏覽一遍,知道其中大概意思;細讀就是把數學材料中的內容從頭到尾仔細地鉆研一遍,要讀懂其中概念、定理、公式、原理、法則和例題的應用范圍、適用范圍、解題思路;精讀就是在粗讀、細讀的基礎上還能領會數學閱讀材料內容中的解題方法、解題技巧,能分清內容中主要內容和次要內容,能掌握重點和難點內容,能用精煉的語句概括所閱讀內容的精髓之處。這樣長期、持續(xù)的訓練,學生可以形成符合自身認知特點的自讀技能,提高學習效率,從而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讀能力,為培養(yǎng)學生數學自學能力指引了方向。比如,在學習集合一章時(中職數學教材第一冊第一章),對于集合與元素的概念,教材是這樣描述的:“把具有某種特定性質的對象組成的總體叫集合”。教師可引導學生理解為集合就是指滿足某種條件的事物組成的“集體”。在教材中列出這樣幾個例子:(1)某校一年級的全體學生;(2)某圖書館的全部藏書;(3)某工廠的所有機床。它們中都出現了“全體”、“全部”、“所有”等字樣,在閱讀這一段時,要讓學生重點體會這幾個字的含義,建立集合的概念。在講元素和集合間的關系時,教材給出了“組成集合的每一個對象叫集合的元素”。也就是說,集合由元素組成,元素存在于集合之中,那么元素與集合間關系自然就是“屬于與不屬于”的關系,根據上述定義可判斷一個元素是否屬于某個“給定集合”,如果屬于,用aA表示,如果不屬于用aA表示。通過對元素與集合關系的推敲,引導學生得出集合元素的特點:①元素具有確定性;②元素具有互異性;③元素具有無序性。這就是把語言文字符號化,形象直觀的說明了元素與集合間的關系。通過找語言描述中關鍵詞語與符號,使學生學會聯想,知道所以然;通過咬文嚼字,達到辨析概念、定義的目的,從而建立起數學概念是反映數與形的本質思維方式。
三、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注重發(fā)揮主體作用
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在教師主導下的學生認識過程和學生發(fā)展過程。教學就是教會學生學,教是外因,學是內因,教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會學,為了不教。那么“讀書無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此方是長進”。引導學生鉆研教材。在教師駕馭教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指導下,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思維狀態(tài)。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閱讀——教師釋疑幾個環(huán)節(jié),我們就做到三講:核心問題精講,思路方法精講,疑點難點精講。三不講:學生已掌握的內容不講,講了也不會的不講,不講也會的不講。還學生一個空間,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激活思維,加強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
教師在授課中,必須設計好激活學生思維的教學模式和過程,強調理論聯系實踐,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具體實踐中,從實踐中找答案、尋方法、探結論,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是數學教學過程改革的結果,是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它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學到一些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數學的具體應用,學會運用數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的愿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是時代的需要,從近幾年的初中升學考試題型來看,題目形式靈活,綜合實踐性強,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時,不僅要加強訓練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而且要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應用能力。過去在教學中往往忽視與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的聯系,對知識綜合應用方面訓練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生重視書本知識、輕視直接體驗;重機械記憶、輕實際應用;重書面應試、輕動手操作的局面。因此,為了加強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教師必須在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上下功夫,在教學中應從數學應用的角度處理數學、闡釋數學、呈現數學,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理論知識和操作水平,加強數學的應用實踐環(huán)節(jié),注重用數學知識解決學生身邊問題,注重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法展開數學教學,注重學生的親身實踐,注重在應用數學中傳授數學思想和學習方法,把教學的主線放在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從而激活學生學習知識和應用知識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中拓寬思維的積極性,最終通過激活思維加強了學生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為培養(yǎng)數學自學能力提供了方法。
五、要求學生融會貫通地理解數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學生對數學自學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上的知識和能做練習或解答一般性的作業(yè)層面上,還要在學生深入理解書本內容的基礎上,加強實踐的訓練,達到理論和實踐的融合與貫通,抓住精神實質,解題時要求學生想出不同于書本上的解法和解釋去探索書中的定理、公式和例題在什么情況下提出來的,其證明和解答又是怎樣想到的,所使用的數學解題方法又是什么,公式、定理等結論能否加以推廣使用,條件是否多余等。這些問題的處理方法要求學生不但能獨立思考書本上明擺著的知識,而且更要去思考隱藏于書里但看不見的知識,只要各種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相互協(xié)調發(fā)展,就會激起學生愛科學并且更愛數學的思想熱情,也能充分調動學生善于思考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教學原則,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學性和主動性,把精力放在探索知識的能力上,為培養(yǎng)學生數學的自學能力夯實了基礎。
總之,要培養(yǎng)素質型、能力型人才,必須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通過自學,變“要他學”為“他要學”,達到“教學相長”。學生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對提高學生自身文化素質有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對未來人才的培養(yǎng)發(fā)揮了學生自身內在的動力,為探究科學奠定了一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