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法進行的是母語教學,是一門基礎性的、工具性的學科教學。因此,把創(chuàng)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機地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并為語文學科教學服務就顯得至關重要,同時語文教學也離不開創(chuàng)新教育,尤其是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創(chuàng)新。它可以給語文教學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新
一、語文教學中有效引導學生樂于傾聽
傾聽是對信息的高效接受。它相對于聽,有更高一級的要求,是對有聲語言的感知、理解,往往包含著復雜的智力活動,因此,與聽者的知識水平、智力素質、生活閱歷、人文修養(yǎng)等有著密切聯系。傾聽能力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主動、耐心地聽別人講話的能力:二是理解他人口語表達的信息,并在頭腦中將語言轉換成意義的能力,因此,聽力和理解是傾聽能力的基本要素。不同學生的聽力和理解存在著差異,聽力和理解能力強的學生能在瞬間捕捉、篩選信息,并隨即展開聯想、想象,形成個人評價;聽力和理解能力不強的學生常常會遺漏一些要點,不知別人所言,更談不上個人評價。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根據學生聽力和理解的差異性采用相應的方法來培養(yǎng)其傾聽能力,促其懂得傾聽、樂于傾聽,最終善于傾聽,提高傾聽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語文課堂上不難發(fā)現,內容枯燥乏味,學生容易走神,昏昏欲睡,聽得不認真;趣味盎然的課堂,學生就會聽得津津有味,欲罷不能。因此,無論是論述文還是應用文抑或文學作品的教學,我在備課時都十分注意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常據文本體式和學生需求去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創(chuàng)設豐富、有趣的教學情境以激發(fā)學生傾聽的欲望。比如,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專題一“科學之光”安排的基本是說明文,所選文章既有說明事物的,也有說明事理的;既有說明單個對象的,也有說明一類對象的;既有傳統的,也有體現了現代說明文寫作特點的;既有平實的、典范的,也有文藝性比較強的。選文豐富多彩,涉及各個領域,可讀性強,盡管這樣,但學生閱讀興趣依然不高。如果只是上成一般的科普課,學生可能興味索然,認真傾聽的大概寥寥無幾,要想提高教學效益、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是非常困難的。陳樹元老師認為,“趣學趣教,講究學法,對學生能力的形成,對走出說明文教學的低迷,是很有意義的。”因此,教學時只有調動學生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激發(fā)其學習興趣,他們才會想聽、愛聽,聽得持久、聽得專注、聽出味道。
以《斑紋》為例,該文通過對形形色色的斑紋的描繪,敘述了大自然和人類社會許多奇妙的現象,并對主宰這一切的自然規(guī)律進行了禮贊。我在教學時首先問學生:你們在生活中見過斑紋嗎?學生一下子來了勁,你一言我一語,說了很多;接著我又問,你們知道這些斑紋有什么作用嗎?學生踴躍發(fā)言;然后乘勢引導學生走進周曉楓筆下的斑紋。課上我還找來文中所提到的蛇、蓑魷、鮭魚、鷹隼、長頸鹿、豹子、斑馬、老虎、燒裂的陶碗等大量實物或圖片資料,圖文并茂、雅俗共賞,化抽象為形象,化深奧為淺顯,整堂課學生聽得投入、仔細,情緒飽滿,互動積極。
二、中學語文教學的作文環(huán)節(jié)
1.指導學生閱讀書籍,讓學生會寫作文
古人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猶有神。廣泛閱讀,一方面它可以彌補我們體驗生活的不足,使我們間接地獲得許多生活材料及對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可以使我們博采眾長,多方面地學習別人的寫作方法和技巧。目前書籍報刊雜志可謂浩如煙海,學校里都有自己的圖書館,這為學生閱讀提供了保障,家庭藏書的人也多了,有些家庭對于文化的投入也在不斷增加,學生接觸的書籍是很多的。但是有一個問題需要特別注意的,那就是這么多的書籍報刊中如何選擇對中學生有益的書籍報刊就十分重要了。市場上的書籍報刊難免會良莠不齊,這就需要教師和家長加以正確引導。在這方面,前人有過不少好的經驗。比如粗讀和精讀相結合,就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粗讀,就是揀各種范文進行閱讀,讀的時候不必做詳細分析,對文章的思想意義和寫作技巧有個大致的了解即可。精讀,不但要認真思考,看看人家主題是怎么表現的,結構是怎么安排的,語言是怎么運用的,讀后還應該把這些記在本子上。讀書看報,必須做到持之以恒,積累材料一定好日積月累,長期堅持,這樣才能聚沙成塔。
2.培養(yǎng)學生勤于練筆,讓學生寫好作文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寫好文章的人都是磨煉出來的,我們必須經常練筆,寫起來才能得心應手,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教育學生堅持做到三點:一是日記,二是偶得,三是小作文。教師也應重視對每篇作文的指導,讓學生暢談此次作文應該怎樣寫。對作文的立意、選材、布局、謀篇,直至一句話、一個詞、一個標點,細細推敲、反復琢磨。讓同學們相互補充發(fā)表看法。吸納他人之長,彌補自己之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自己修改作文,并能在小組內修改。同時,教師也應該不斷的跟學生一起經歷每一篇作文的寫作過程,自己先“下水”,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實際,使學生做到有的放矢,相信經過長久的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鑒賞能力、寫作能力都會有所提高。
三、語文教學中的多媒體運用
1.認真?zhèn)湔n,精選內容與形式,使二者和諧統一
使用多媒體教學不等于不需要備課,有的教師上課前利用幾分鐘的時間從網上下載現成的課件,然后就去上課。特別是近幾年當我們埋怨學生學習不理想時,是否靜下心來思考自己是怎么上課的?你沒有研究教材沒有把握重點難點,效率如何能提高呢?所以,要讓多媒體成為你教學的輔助工具,備課還是最主要的,我們要精心鉆研教材、吃透教材,在課標的指引下認真?zhèn)浜妹恳还?jié)課。另外,我們還要對課文內容進行精選,不是所有的課都適合用多媒體演示,只對那些普通條件下無法呈現的、學生因生活閱歷限制而無法想象理解的課文等,才適合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比如,在教《海燕》這首散文詩的時候,考慮到教材通篇運用了象征手法,學生比較難于把握主題。于是采用多媒體循圖入文:讓學生觀看海燕在風卷云集的海面上高翔的畫面,感受到海燕矯健、勇猛、不畏****、勇于博擊的雄姿,用形象的圖像和富于感染力的音樂語言去調動學生感官,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學生自然而然的理解了海燕象征的是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2.運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應與傳統教學手段相配合
在語文常規(guī)教學中,教師能用三言兩語把某個復雜的問題講得清楚透徹,并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邏輯力量,它是任何現代技術不能代替的,其簡便易行又是多媒體很難達到的。如傳統語文教學中的講授、背誦、分析等教學方法,雖在現在素質教育條件下被抨擊得很多,但它仍具有很多優(yōu)勢,多媒體不可能解決教學中的所有問題,因此,夸大多媒體的作用,試圖以多媒體代替?zhèn)鹘y教學媒體的做法是不現實的。所以,教師在運用媒體時,不是考慮怎樣更多地運用媒體,而是應該考慮怎樣才能與傳統教學相配合,相得益彰。如:在教授詩歌時,當然可以用現成的錄音資料來給學生示范朗讀,但它絕不能代替學生自己的朗讀;可以用一些圖片來對詩句進行解釋,但不能所有的詩句都用圖片來解釋;可以營造詩歌的意境,但不能取代學生自己用心去體悟,用語言來描述。只有認識到這些,學生才能真正提高欣賞水平。
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科學有效運用了諸多創(chuàng)新方案,定能使語文教學插上翅膀,越飛越遠,越飛越高。
參考文獻:
[1]劉東波,張東平.淺談多媒體技術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2007.7
[2]耿紅衛(wèi),張麗娟.中學語文寫作教學的理性思考[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2
[3]徐文芝.如何讓學生成為積極的傾聽者和發(fā)言者——淺談中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西部,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