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寒茶的藥味很苦,但它進入心田卻化作一種甘甜:我邁進了五十歲的門檻,已經(jīng)兒孫繞膝,卻還能得到風燭殘年的母親帶給我的溫馨,這是多么幸運的事?。?/p>
去年冬天,臨近年關(guān)時天氣特別冷,老母親就對我說:“這樣陰冷的天氣,只有喝祛寒茶才對付得了。當年,我們鄒氏和山西常氏茶商做生意,一路往北走,都是怪冷的天氣,只有喝著自家?guī)系撵詈?,身子骨才在寒風中挺得住?!蹦赣H的嘮嗑,讓我想起了每個大年三十晚上喝祛寒茶的情景:一家人吃完了年夜飯,就圍在一起,坐在電暖器旁,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jié)晚會。我那白發(fā)蒼蒼的母親卻不肯坐下來看電視,她仍在廚房里忙碌著。在這一家大小難得團圓的年夜里,母親一個人安祥地坐在灶前添柴,鍋里熬著的,是她早就為我們準備好的一大碗祛寒茶。我接過碗,透過騰騰的熱氣,仿佛看到了母親一顆溫暖的心。
我們家世居武夷山下的茶鄉(xiāng),這里的百姓們一遇頭疼腦熱,首選的第一帖藥,便是家中自備的以陳茶為主料的祛寒茶。外地人只知武夷巖茶的口感好,卻不知陳年的武夷巖茶除了可飲用外,其藥理功能也非常明顯,武夷山的茶農(nóng)多將自家的陳年茶尤其是大紅袍存在家中作為藥用,以備不時之需。這種陳茶的功效有:暖胃祛寒、消食減肥、明目安神、活血通絡(luò)祛邪氣,飲后人會打嗝通氣,全身發(fā)熱出微汗,通體舒暢。記得孩提時為我們做祛寒茶的,是我慈祥的老祖母,那位走過舊時代、久經(jīng)風霜的老人。那時候每逢大年夜,老人家總是忙著熬祛寒茶給一家大小喝。而當時才七、八歲的我,看著黑乎乎飄散著青草味的祛寒茶,執(zhí)拗地不肯喝。我的祖母就會拿出凍米糖、桔子等零食來哄我,讓我喝下。那時我的父親在天心巖茶村的醫(yī)療站工作,為家住奇峰峻嶺間的茶農(nóng)看病,終年奔波很是辛苦。祖母就總是先讓父親喝下第一碗祛寒茶,然后再讓我們接著喝。祖母去世以后,我的母親并沒有忽略掉這件事,每到大年三十的晚上,她總是像祖母在世時那樣,給我們兄弟三人及孫兒孫女們熬上一碗祛寒茶。
其實,武夷巖茶“陳飲”的習俗自古有之,明崇禎年間進士周亮工在其《閩茶曲》中有云:“雨前雖好但嫌新,火氣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边@說明當時的武夷茶就已經(jīng)是“以陳為貴”了,制茶的人家不但都以擁有陳年茶為榮,而且陳年茶的價錢遠遠貴于新茶。我祖上曾與晉商常氏聯(lián)手做巖茶生意,山西生意人來到武夷山后,便入鄉(xiāng)隨俗,偶有不適,也跟著武夷山人喝祛寒茶。他們販茶遠離關(guān)外,旅途中難免遭遇風寒,祛寒茶便成了他們的護身符。武夷茶鄉(xiāng)的百姓都信奉“鄉(xiāng)間花草貴如金”,那么,祛寒茶里究竟有些什么呢?都是茶農(nóng)干活時隨手采來的農(nóng)草藥。什么對子藤、地稔仔、三角箭、野茱萸、防風,還有紫蘇,樣樣不缺,加上茶農(nóng)自家留用的老陳茶,就制成了能驅(qū)邪、解表、散風寒的看家藥。這個傳統(tǒng)到如今已有兩三百年了,武夷鄉(xiāng)間的許多茶農(nóng),都和我那古稀老母一樣,仍傳承著年夜煎熬祛寒茶的習俗。而每到熬祛寒茶的時候,年夜的灶火,就會將母親的白發(fā)鍍上一層金色,她額前的皺紋,都好似化在了那縷縷熱氣中。鍋里的大碗在咚咚地響著,藥味從鍋蓋的縫隙中飄出來,直鉆入我的五臟六腑間,而我深知母親的用心比這藥味更濃。她很認真地熬著這碗洋溢著疼愛、牽掛的祛寒茶,一直坐在灶前默默地添柴,廚房里飄出濃郁的草藥味。
到要喝的時候,母親把熬好后的祛寒茶細心地濾出,一小碗一小碗地端到我們面前,用期盼的目光要我們喝下。我痛快地喝下了母親那夾雜在撲鼻藥味中的心愿—兒女的平安和大家庭的團圓。于是在大年三十這一晚,電視里新聞播放著春運歸途中被大雪困住的行人,家門外刮著凜冽的寒風,冷雨淅瀝不停;我們的身心,卻因母親的那碗祛寒茶而暖透。祛寒茶的藥味很苦,但它進入心田卻化作一種甘甜:我邁進了五十歲的門檻,已經(jīng)兒孫繞膝,卻還能得到風燭殘年的母親帶給我的溫馨,這是多么幸運的事??!在這春寒料峭的年夜里,我的心思再一次融入了茶鄉(xiāng)的往事,我的情感再一次被茶鄉(xiāng)蒼老的母愛烘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