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所高校聯(lián)合發(fā)布“社會信任問題的大陸消費者民意調查”,就“老人摔倒該不該扶”,高達87.4%的民眾認為不能扶老人的原因是怕惹禍上身。在與學生探討道德誠信問題的課堂上,同學們也就“扶不起的老人”事件提出了疑問:從道德上來說,為什么出現(xiàn)“不是你肇事,你為何扶人”的荒唐邏輯推論;從法律上來說,一件好事為什么變成了公堂上“扯不斷,理還亂”的“葫蘆案”
道德與風險的抉擇:衛(wèi)生部指南?
就道德層面來說,在老人摔倒時扶一把完全是正常人應有的反應。之所以說“應有”,乃是中國傳統(tǒng)美德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傳承,沒有任何理由足以阻止伸向老者的援助之手,但如今要考慮是假如我被誤會,我的成本有多高?從博弈論的角度來看,選擇成本最低答案是肯定的,從利益的角度來看,這樣的選擇并不錯,但是假如人人都奉行這樣的價值觀,社會文明會倒退。扶老人”事件逐步升級到一個道德問題和誠信問題的高度,之所以變成“扶不起”,不僅僅是對扶起來后果的擔憂,更是“陌生人社會”到來產(chǎn)生的信任危機。
對此我們的專家想出了很多辦法和政策來挽救誠信,最能夠保護誠信者本身利益的“扶老人”風險專項基金順應民意的發(fā)起了。衛(wèi)生部公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有了這個《指南》,便將這種潛意識硬生生地變成了有意識的行為,路上的好心人上去扶老人之前都要現(xiàn)場考慮有沒有證人,有沒有可以留下來的證據(jù)證明自己是好心人而不是肇事者。所以,衛(wèi)生部指南不可能解決道德上的焦慮,也無法規(guī)避被訛的風險。只要風險依舊,見“老”不扶的境況就不可能真正改善,哪怕我們知道的專業(yè)知識再多。我們完全可以斷定,避談風險只談技術的衛(wèi)生部指南,不可能改善見死不救的現(xiàn)實困境。
從科學的角度說,建立在互信互助的基礎上的指南一點問題都沒有,但這個互信互助的前提條件本身還待懷疑,扶老人不僅是有技術問題、法律問題,更是個社會道德問題。道德不僅是個人的良知與修養(yǎng),更是社會共同的責任與擔當,這就需要執(zhí)法者守護道德底線,別讓常理推定淹沒道德情理;需要公眾守望社會公德,不再只是針對他人而拋開自己去做道德評判。只有這些成為常態(tài),才能走出“道德兩難”的困境,讓道德不再為難,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價和成本,是破解“道德兩難”的現(xiàn)實路徑,也是描繪社會道德圖景的基礎工程。
道德不僅是一種倡導,更需要著眼于每一處細節(jié)的建設
從時代發(fā)展的特點來看,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特點、價值取向越來越多樣化。達成共識,越來越需要人們提高從多角度開展對問題進行辨析的能力;從學生自身的特點來看,當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對價值觀念的認同都需要通過自身的自主辨析來達成,這就要求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要相應轉換、與時俱進,只有建立在學生自主辨析的基礎上生長出來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才是真實有效的。
挽救道德滑坡,更需要以務實的精神,踏踏實實地做一些“平民憤”“得民心”的事兒。只要更多的人站出來去修復和維護道德,就能為破解“道德兩難”提供更多現(xiàn)實支點,讓“兩難”變成受助者獲益、道德受鼓舞的“兩全”;在“扶老人困境”之下,只有從“人人跌倒”的彭宇案中挖掘出全面的啟示,做出深刻的反省,才能派生出更多指向未來的積極力量,否則,跌倒的就不僅僅是案中人,倒霉的更是這個國家的道德,和這個國度里我們具體的每一個人。
扶老人爭議非常微妙地解構出道德和法律之間的關系,對于個人乃至社會全體而言,崇尚道德、敬畏法律應當成為堅定的信條和行為準則,這一點應該是無可置疑的。道德和法律是公認的社會準則,道德的問題雖然不能靠法律來規(guī)范,但道德行為和道德建設的保護需要法律的利劍。扶老人問題當然不能單就道德論道德,需從法律的層面來保護道德的行為不受侵害,唯有如此,人們才能免除做善事、行道德的顧慮。出于道德的目的扶起老人,雖然不能在法律層面獲得獎勵,但應當被免除掉被誣陷、被侵害的危險。換言之,誣陷者的行為必須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法律也應當在保護公民免受誣陷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作為。
德國哲學家康德曾經(jīng)說過“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必須仰望星空——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作者單位: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