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是郭思樂教授所創(chuàng)立的,它既是一種教育思想,同時也是一種教育方式。生本教育認為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生本教育的價值觀、倫理觀、行為觀都是以學生為基礎的。生本教育立足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從內部認識學生,從而讓教師能夠清楚地知道學生可以被尊重的理由,從外部了解學生,能夠讓教師們清楚地知道學生所處的地位,認識學生必須被尊重的原因。在當前的中職語文教學中依然只注重基礎知識教學、閱讀教學、作文教學等老一套教學內容,沒有口語教學的一方天地。文中對如何利用生本教育開展中職語文口語教學、提高中職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進行了探討。
一、相信學生,為教師開展口語教學打下良好外部環(huán)境
生本教育提倡的是“先學后教”,這與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不同,教師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觀念,而且“先學后教”也要求教師必須要相信學生。然而對于這里的“學”的理解,不能夠片面地認為就是學生漫無目的地學,也不是那種缺少教師指導的學,而是一種在任務的驅動下進行的有目的的學習。這就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為教師不能夠再像傳統(tǒng)教學中那樣采取“填鴨式”的教學,也不能夠完全放任學生去毫無目的地去學,教師需要明確地制定出“學”的內容與進度,然后盡可能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好“學”的條件,讓學生能自己“學”。教師需要在學生“學”的過程中給予一定的、恰當?shù)闹笇?。生本教育中的“先學后教”并不僅僅是一種時間順序,同時還必須要給予學生一定的地位,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及時地轉變觀念,特別是在語文口語教學中更是如此。
例如中職學生都具有較強的表現(xiàn)欲,那么可以借助這種心理特點來開展口語教學活動,如開展演講比賽,為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為此需要為學生設計好“前置作業(yè)”:了解演講的相關知識,然后根據(jù)演講的主題來搜集相關所需的資料,然后讓學生推薦一段優(yōu)秀的演講視頻,并說明理由。這樣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對學習任務的興趣,提高他們的興趣,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作為一個組織者、引導者。
二、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生營造出一個主動開口的良好氛圍
生本教育提倡的是以學生為本,那么對于口語教學,如果學生不能主動地開口,還怎么能夠算得上生本教育?因此,要讓學生主動地開口,而學生開口需要良好的氛圍,為此需要為他們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
1.利用學習資源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有表達的材料
中職語文教材中有著豐富的學習資源,這就為教師提供了創(chuàng)設情境的大量素材。課文內容都是學生較為熟悉的材料,學生對其中的知識也有著較深體會,對課文中的內容也有著較為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在新的中職語文教材中都有專門的口語訓練模塊。例如在針對閱讀與寫作的模塊中,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從口語交際的情境出發(fā)來對文章內容以及人物形象和意境進行理解。
2.利用現(xiàn)實的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口語交際欲望
以學生為本不僅僅是需要對學生本人進行重視,同時還需要對學生的生活進行重視。通過生本教育的方法來開展口語教學,還需要教師們能夠多關注學生的生活,從生活中取材讓學生產生主動開口交際的欲望。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口語交際的素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教師需要從學生周圍的生活匯總選取適當?shù)乃夭牟⑦@些素材創(chuàng)設成具體可感的情境,這樣就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出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從而讓他們主動地開口說話,而不用教師去逼著他們開口說話。例如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兩難的事,而這些事正好用來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例如“當有朋友約你周末去打籃球,但是你卻想要在家學習,該如何進行拒絕呢?”,可以讓學生自己思考還有哪些類似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又該如何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愿呢。讓學生自己思考,并引導他們從多種表達方案中思考并選定最佳方案,這樣將有助于他們大幅提升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而且方案是他們自己思考與決定的,這樣就為他們面對多種突發(fā)情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總之,將生本教育應用在口語教學中,就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入口、方向,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在激勵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現(xiàn)代教育本就是一種開放性的教育,其核心就是“生本意識”,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中職語文的口語教學,教師想要應用好生本教育,首先就需要轉變自己的觀念,明確何為“以學生為本”,在此基礎上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例如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來激發(fā)他們主動開口說話的欲望,并幫助他們掌握一定的技巧,同時給予他們更多開口說話的機會,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潘丹.淺析生本教育之于職業(yè)教育[J].職業(yè)教育,2010.
[2]高萍麗.中職語文教學中口語能力訓練的幾點體會[J].雅安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
(作者單位 浙江省臺州市路橋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