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通過有組織的音所形成的藝術形象,表現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藝術的。音樂又是一門情感的藝術,音樂教學則是以音樂為手段,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以培養(yǎng)樂感,陶冶性情,塑造靈魂。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首樂曲中往往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思想情感,而作為音樂教師,應利用音樂的特殊性,深入挖掘音樂樂曲中內在的思想感情,采用“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方式,把這些思想感情充分地展現給學生,讓他們更好地感受、體驗和表現自我,表現生活,并從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響,心靈上受到啟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情感教育的目的。那么,如何在音樂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呢?
一、把握教材,進行教育
音樂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濃厚的時代信息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它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可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而這種“引導”需要教師去正面進行教育,就像列寧所說的“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進去”。所以,音樂教師就應該充分利用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例如:教唱《我的祖國》時,可把作者生平、時代背景作為一個教學引子,講述作者在什么樣的時代中創(chuàng)作《我的祖國》,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對影片《上甘嶺》的那種熱情,能夠使學生感受我們的祖國多么美麗,偉大而又自豪。這時候學生學唱歌曲,領悟歌曲的內容就會有一種“滋味”在心頭,而這種“滋味”就是情感教育所達到的目的。
二、深刻理解歌曲內容,以情激情
教會學生唱一首歌并不難,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詞的感情充分地表達出來,使學生在聲情并茂地演唱中心靈受到滋潤。因此,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師首先要對作品進行深刻的理解,應引導學生領悟它的感情特征、表現手段等。提問式的進行分析,如這首歌曲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應該用怎樣的速度和力度來演唱?用怎樣的語氣或是動作來表現歌曲的情感?總之,只有在課前做好充分的理解和準備,教師才能在課堂上通過生動地誘導,使學生在情感上有所觸發(fā)。
1.敘述故事情境法
達爾克洛茲有句名言“對音樂的理解,與其說是一種智力過程,不如說是一種情感的過程”。給學生講一段動人的故事,引導敘述情感上的共鳴,做到未有曲調先有情。例如:欣賞笛子獨奏曲《牧民新歌》時,教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時,通過故事的引導傾聽那悠揚清脆的琴笛聲,使學生感到牧民對黨,對新生活的熱愛。牧民騎著駿馬前進的歡樂及馬的嘶鳴聲等,表達了牧民們對社會主義的感情,渲染了遼闊草原人歡馬叫的熱烈氣氛,激發(fā)起學生對民族的一種強烈自豪感。
2.配樂朗誦激情法
配樂朗誦激情法是一種創(chuàng)設意境,以想象為主的教學法,目的在于啟發(fā)學生思維,發(fā)揮想象,使學生加深對音樂形象的感受。例如:教唱歌曲《黃河之水天上來》吸取了《義勇軍進行曲》和《滿江紅》的音調材料,痛訴民族的災難,歌頌時代的英雄。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帶著對作品意境的整體印象,學生學會了歌曲,并感受到了歌曲中的內涵。
三、滲透情感因素
在教學中,根據音樂學科的情感特點,以“情”為紐帶,達到以情育人的目的。情感是人們對某種事物的愛憎、好惡的態(tài)度。列寧在強調情感的意義中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未來的向往、對真理的追求?!睕]有情感的教師不可能教出情感豐富的學生,沒有情感的教學必定是失敗的教學。在音樂教學中,要讓學生“動情”教師就必須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進入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境,形成情感氛圍,讓學生“觸景生情”。例如:教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時,向學生講述此歌曲的創(chuàng)作過程:這首歌曲的詞曲作者叫美麗其格,是一蒙古農民的女兒,是新社會才使她改變當牛作馬的命運,并走進中央音樂學院進修。試想,她懷著怎樣的心情寫這首歌曲的?在遼闊的草原上,幸福而自由的翻身農奴一邊揮動鞭兒,一邊用草原牧民特有的長調唱起這首歌……此刻,再讓學生唱一遍:“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此時,歌聲顯得高亢悠揚,情意綿綿,這樣,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的縷縷情絲與美好的歌聲一道流進了學生的心田。這樣,通過音樂教學,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也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道德情感的教育。
總之,音樂能夠培養(yǎng)人們熱愛祖國、熱愛生活、善待自己,同時豐富情感和情操。正如人民音樂家冼星海所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币虼?,在音樂教學中,我們要深入挖掘出音樂樂曲中內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把握教材,深刻理解樂曲內容,滲透情感因素,充分發(fā)揮音樂教學的情感作用,陶冶學生的性情,提高審美情趣,使學生們一個個健康快樂地成長。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浦口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