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國各地都會隆重推出不同研究主題的公開課,向往朝圣的老師很多,學校的資金有限。被派往聽課的老師機會難得,都很珍惜。出去聽課,老師們跋山涉水,日夜兼程,風塵仆仆,在所不辭。學習精神的確可嘉。
從教20余年,聽過的公開課數(shù)百節(jié),從身邊的普通同事,到聞名遐邇的名師專家,從樸素無華的常態(tài)課,到各顯神通的比賽課,再到群英薈萃的精品課。然而,給我留下特別深刻印象的是這樣兩堂課。
一堂是《賣木雕的少年》,執(zhí)教者是我們?nèi)B?lián)合體的一名普通的年輕老師。她在落實“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這一教學目標時,從“找關(guān)鍵詞”和“要素串聯(lián)法”兩方面進行學法指導。對于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往往不得要領(lǐng),分不清主次。這位老師把準了學生的學力、學段的重點,老師教得樸實,學生學得扎實。
一堂是《桂花雨》,執(zhí)教者是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薛法根,品讀課文環(huán)節(jié)。薛老師在學生朗讀第一段時及時地作了三次插問:樹好看嗎?葉好看嗎?花好看嗎?以問促讀,讓學生明白了作者用襯托的手法,突出桂花唯一值得喜歡的是迷人的花香。接著,薛老師緊扣一個“香”字,從“香”中引導品味透露出的情思,將愛花香、搖花樂、憶花雨這三個零散的“碎片”,黏合成一個具體、鮮明的形象——“鄉(xiāng)愁”。他以課文為例,教給學生閱讀散文的方法。
這兩節(jié)課深深地觸動我去思考:為什么“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么樸素的道理在教學實踐中往往就會迷失呢?
回想許多公開課,當時明明聽得熱血沸騰,為什么一段時間后,就支離破碎,印象模糊呢?這兩堂課,卻印象深刻?思前想后,所不同的是:(1)聽課前,對這兩課教材很熟悉。前一堂課自己剛上過,后一堂課自己上過公開課。(2)聽課中和聽課后,即時記錄自己的觸動、思緒和反思。
為此,我認為,只有帶著思考去聽課,才能有所收獲。
要帶著思考去聽課,首先我們要做好聽課前的準備工作。自己要先解讀教材,想一想如果是自己去上,會制訂什么教學目標,設(shè)計怎樣的教學流程,怎樣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我們不再是課堂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自覺的參與者。聽課前,我們要盤點自己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存在的教學困惑和盲點,讓自己帶著思考、學習、探究的態(tài)度去聽課。我們要明白自己想聽什么,怎樣去聽。要敞開心扉,虛心求學。
要帶著思考去聽課,聽課后我們要即時整理和反思。聽課結(jié)束,學習才真正開始,我們不能將聽課筆記束之高閣,要點燈熬夜,整理筆記,自我反思。我們要不斷去追問:抓住了教學的根本了嗎?教法簡約嗎?學生學得扎實嗎?我們究竟要向老師學什么?如今,語文課堂異彩紛呈,教學手段豐富多彩:多媒體、表演、游戲、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課堂熱熱鬧鬧,看點很多,稍不留神,就會迷失自我。我們更要躬身去實踐,要在常態(tài)教學中去實踐、去考證,每課必思,一課一得,反復打磨具有自我特色的帶班功。
帶著思考去聽課,邊聽邊思,邊思邊行,才能讓一次次艱辛的朝圣不虛此行。
(作者單位 江西省貴溪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