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匯的學習在外語學習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詞匯量的大小、詞匯運用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外語交流的能力。因而,詞匯的教學也是英語老師的教學重點之一。但有時盡管老師花費了心思、學生費盡了努力,其學習效果仍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習方法有問題。詞匯的記憶不能是死記硬背,而要有好的學習理論作支撐,并在其基礎上發(fā)現(xiàn)好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詞匯的學習并不只是記憶這么簡單的一件事,而是涉及一系列的大腦活動、信息處理、記憶包括人腦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記憶的鞏固,以防遺忘。
一、凸顯識記內容
從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的觀點看,能夠進入記憶的東西首先必須能引起人的注意,在大腦中進行感覺登記,并在大腦中形成感覺記憶。感覺記憶的編碼形式依賴于信息的物理特性,具有鮮明的形象性。感覺記憶包括圖像記憶和聲像記憶,其中又以圖像記憶為主。另一項研究表明,主動積極地對所要記憶的內容進行注意,明確記憶目的,不僅可以調動人的積極性和針對性,對記憶本身的發(fā)生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再多的重復也只能是機械的重復,對記憶毫無幫助,這就要求做到:(1)教師在上課之前應先明確告知學生本堂課所要求記住的單詞,一是讓學生有心理準備,二是讓學生有心理期待,三是讓學生能積極調動自己的精力并將其集中在單詞的注意上。(2)學生在明確記憶的目標之后,必須提高自我參與的程度,能夠積極地調動自己的情緒、加強對記憶目標的注意力,并有強烈的記憶欲望,堅信自己“能記住”“會記住”。(3)教師應利用各種手段對單詞提供形象具體的展示、描述,加強學生對所學單詞的注意力,延長信息在學生短時記憶中的停留時間。
二、多通道記憶
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知識的記憶不是單通道的,可以是視覺的,也可以是聽覺的,而對記憶的提取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進行。記憶的生理機制表明,各種感官的多種刺激,容易在大腦有關部位建立多方面的暫時神經(jīng)聯(lián)系,有助于記憶的加深和提取。因而,教師在提供新的詞匯時,可以通過多種手段來幫助學生加深對詞匯的理解和記憶。
三、分組塊進行記憶
人的記憶系統(tǒng)除感覺記憶之外還有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外界信息通過感覺登記進入短時記憶,短時記憶又叫工作記憶,容量有限,僅有7±2個組塊的容量。如果孤立地記單詞,只能記住5到9個單詞,但如果將所學的單詞進行分類、分組地記,則可以記住5到9組單詞。因此,要擴大記憶的容量,就必須對記憶的單詞進行分類,一是可以將名詞擴展到動詞、形容詞及其相應的搭配,二是將同一語義范疇的詞進行歸納,如家具類、電器類、人物類等等,三是將有語義聯(lián)系的詞進行對比聯(lián)系記憶,如同義詞、反義詞、上下義等。
四、注重對詞匯的深層次加工
Craik和Lockhart(1972年)提出了加工層次理論(The Theory of Depths of Processing),認為信息在進入長時記憶前在短時記憶中被進行了兩種不同程度的加工,第一層次的加工為形式加工,相當于復述,第二層次的加工為語義加工,即對所記單詞進行意義上的處理,如與實物的聯(lián)系、與相關單詞的聯(lián)想、在具體語境中的運用等。記憶保持時間的長短不在于重復的次數(shù)或時間,而在于加工的方式,即第二層次的語義加工才有助于記憶的保持。Craik和Tulving(1975年)又進一步提出僅僅對單詞進行語義加工還不夠,必須進行精加工,即對單詞進行語音、拼寫、語法范疇、語境意義、縱聚合關系等多方面的加工。Wittrock(1974年)提出產(chǎn)出性加工(generative processing),即學生通過對所記單詞的運用加深對單詞的語義加工,在運用新詞的過程中積極激活和利用原有知識、經(jīng)驗和能力,對新信息進行主動構建,進而加深記憶。因而,在詞匯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1)豐富詞匯知識,防止學生對單詞的中文意思進行死記硬背,通過新舊詞的語義、詞形等的聯(lián)想、對比,通過對新詞在語境中的具體運用,使新詞在學生的頭腦中進行深加工。(2)豐富教學方法,不能一味地教師講、學生記,可以采取在閱讀中猜詞,也可以采取教師拋磚引玉,讓學生自己開動腦筋想新詞的運用語境,學生自己組詞、造句等方法。
五、防止遺忘的策略
1.復習
信息從感覺記憶進入短時記憶再到長時記憶的過程中不斷地發(fā)生著信息的丟失即遺忘,要防止遺忘的發(fā)生就必須進行及時的復習。德國心理學家艾濱浩斯(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遺忘的進程,發(fā)現(xiàn)記憶的速度和持久度與最初感知的印象深度成正比,識記一結束,遺忘就開始了。因此,學習結束后要在遺忘發(fā)生之前進行及時地復習,趁熱打鐵。
現(xiàn)代學者對遺忘的原因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是衰退說,另一種是干擾說。衰退說認為記憶痕跡得不到強化會逐漸減弱,直至消退。因此,要對所記憶的內容進行及時地復習,加強記憶痕跡,防止消退。干擾理論認為,在某一記憶內容儲存后又有新的內容進入記憶,相互之間產(chǎn)生干擾和影響,導致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因此,中間學習的材料是受抑制程度最高的。所以,在進行詞匯復習的時候尤其要注意中間記憶的詞匯。
因此,為了防止遺忘就必須進行復習:(1)及時復習,教師可以在學了新內容之后及時安排練習,特別要注重對中間信息的復習;(2)睡前復習,防止倒攝抑制;(3)清晨復習,防止前攝抑制;(4)有計劃地定期復習,依據(jù)學習內容的難度和多少,安排一天、一周、一月等頻率的復習計劃,防止記憶痕跡的減退。
2.過度學習
過度學習是指在剛剛能背誦或回憶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學習。最佳過度學習率為50%。這樣既能保持效果,又能節(jié)省時間和精力。
總之,詞匯作為語言學習的基礎,其作用不可忽視。隨著語言理論的發(fā)展及人們對記憶的進一步了解,詞匯的學習也不再單調、枯燥無味,也更不是機械地死記硬背。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背單詞也可以是一種樂趣,是大腦記憶力的訓練,是一種認知能力的鍛煉。教師對詞匯的教學也不應局限于語言知識的傳授,更應該是學習方法的傳授。隨著語言理論的發(fā)展,相信有更多的理論可以應用在語言的教學中,讓語言的學習真正成為一種樂趣。
參考文獻:
[1]John B.Best.認知心理學[M].黃希庭,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0.
[2]梁曉波.認知語言學對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
[3]王海萍.從記憶的過程論述記憶策略[J].安徽文學,2008(3).
(作者單位 四川省成都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