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縣教研室提出“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訓練反饋”的“十六字教學法”之后,我就開始認真學習,努力研究,深入實踐,大膽探索,經過一段時間后,我覺得很有收獲,也很有感觸。
一、自主學習,主動獲取新知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中,很少有自主學習的環(huán)節(jié),往往課一開始,就是老師滔滔不絕的講,沒有課前讓學生自學的時間和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只能被動地聽,不知今天要講的內容自己哪里懂,哪里不懂,哪里是重點難點。而如今呢?在正式講課前,都要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自學,給每個學生發(fā)一篇導學案,學生通過導學案上的要求進行自學,學生對于一些較為簡單的內容或知識,自己就能掌握,對于那些不懂的問題,聽課時,就有了針對性,學習效果自然也很明顯。
二、合作探究,同伴共同學習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也嘗試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是對于“合作探究”理解不深,掌控不好,學生的學習效果總感覺不好,往往是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隨著自己研究的深入,我懂得要想提高合作探究的效率,首先要合理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有一定的探究和討論價值,教師要適時監(jiān)控與指導等等。
三、展示交流,展示學習所得
展示交流在以往的教學中很少體現(xiàn),或體現(xiàn)得不夠到位,如果有,也只不過是簡單的一問一答式,比較膚淺,不夠深入,展示得不全面,交流得不透徹,仍然是重形式、輕內容。
如今的課堂真正還給了學生,讓學生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如朗誦、唱歌、編順口溜等展現(xiàn)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讓課堂成為舞臺,讓學生盡情展現(xiàn)自己對文本、知識的理解、感悟、體驗、收獲。從而大大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增強了記憶效果,愉悅了課堂氣氛,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效果。
四、訓練反饋,檢驗學習效果
這環(huán)節(jié),在以前的課堂中比較常見,但是占的份額比較重,也就是說,過于注重這一點,課講完后,絕大部分時間都用在這,因此重復機械的練習較多,影響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現(xiàn)在,訓練的題目都是精心挑選的,即有針對性、代表性的題目,避免了簡單、重復、機械的練習。學生做起來更有興趣,學習效果自然也好了很多。
我想,“十六字教學法”是順應課程改革而提出,提出得及時,提出得恰當,在課程改革的征途中必將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者單位 河北省蠡縣萬安學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