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365天,春節(jié)是起點,也是終點。所有的忙碌在這一天,停下腳步;所有的船舶在這一天,擁抱港灣?;丶疫^年,不論路途有多遠,回家過年,哪怕地凍天也寒……”
如今,又到年關(guān),又是歸鄉(xiāng)時。
且忘掉2011年的陰與情,哀與樂;也不管2012年的彷徨與忐忑,目標與希望,心中只有一個聲音——回家過年。鼓鼓的錢包抹不去雙親兩鬢的斑白,癟癟的口袋也掩蓋不了孩子們歡樂的笑聲。其實,只要你在,在父母孩子的身邊,就已足夠。
1月10日,中國之聲報道說,為期40天的2012年全國春運正式啟動,預測客流量將達到31.58億人次,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春運期間客流量相當于全國人口整體遷移兩次。外媒習慣性地以驚奇的目光關(guān)注著這個他們難以理解的大遷徙和他們的國家無法完成的任務,驚嘆這是“人類史上最大的地表遷移運動”。驚奇也好,詫異也罷,春運依舊繼續(xù),它不僅是簡單的一次遷徙,更是一次中國人情感的集體朝圣。
感謝春節(jié),讓我們可以有理由推掉所有的燈紅酒綠,陪父親喝一口酒,吃一口母親做的菜;感謝春節(jié),讓我們可以有時間停下自己奔波的腳步,找尋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春運是一種渴望的傳遞,是一種希望的延伸,是一種情感的訴求,而面對春運這個大遷徙,很多媒體習慣性地在渲染個別極端案例中將春運“悲情化”——比如,報道那些因買不到票或覺得票價太高,而騎摩托車回家的農(nóng)民工;報道那些排了兩三個晚上也沒有買到票的人;報道各種一票難求的抱怨、擠不上車的苦難、擁擠的痛苦、挨票販子宰的不堪、回家路上的勞累等加上農(nóng)民工致信鐵道部抱怨“買票機會被網(wǎng)購剝奪”,更是將這種回家的悲情和苦難演繹到了新的高度。卻鮮有媒體對于擁擠的隊伍和列車傳遞出一份理解和包容。
“鄉(xiāng)愁是窄窄的票根……”難也好,擠也罷,人們對于回家過年的渴望卻從未減退,一味地渲染悲情,只會讓人們更加焦慮和不安。且把回家當做一次旅行,旅行有不滿,有矛盾,但更多的快樂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