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怕比,就怕狹隘著比。那樣越比越氣,越比越跟自己過不去,非出問題不可。
前些日子來了一位外地客人,閑談時說起我過去曾打過交道的一位熟人。客人嘆息地說:此人已經去世了,很是可惜。我聽了甚是驚奇,論年齡該人似乎跟我差不多,論身體起碼比我要健壯,怎么說沒就沒了呢?氣死了,窩囊死了!客人見我驚訝,又補充說。
后來話說得越來越多,我逐漸理清了那位熟人所謂“氣死”和“窩囊”死的原因了。原來該人很有一番事業(yè)心,除了完成本職工作外,還到某機關去幫人家辦報紙,搞研究會,舉辦各種論壇。上世紀80年代末期,他們的研究會在全國同行中頗有名氣,由于搞得紅火,相關領導許諾將來把研究會搞成正式編制,并確定相應級別。后來領導的承諾是兌現了,但在確定領導班子時,他被排除在外。不但沒混上個一官半職,連正式調入也沒辦成。他覺得研究會有如此影響,自己的功不可沒。于是就給領導寫信,領導將他的來信做了批復,指示要妥善解決。但有關部門認為研究會已經沒有合適的崗位,就找他談話,動員他去一個尚在籌建的學會工作。他答應了,覺得在那里搞好了同樣有前途。因為是籌建,關系不能正式凋入,他只能辦借調手續(xù)。他鞍前馬后地忙活,可謂廢寢忘食,鞠躬盡瘁。但—切籌建工作結束時,恰逢開始整頓機構編制。學會一不給編制,二不確定級別。本朱疇躇滿志,現在卻成了泡影。隨后,他回了原單位,不料回去后趕E評職稱,論成就他該進一檔。但因名額有限,競爭相當激烈。他一開始就彼踢出評選范圍。理由是這些年他雖然發(fā)表了不少論文,但一直在外幫助工作。是典型的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為此他去找當初幫忙單位的領導,請他們出面幫自己說句話。但令他傷心的是,所有的領導都幾乎一個聲音:我們不好干預你們單位的事。
之后,他就病倒了,—年后查出患了絕癥。不到半年就,去世了??腿苏f他是“窩囊”死的,不是沒有一點道理。
人來到世上,生存是第一位的。如果不在乎活著,到這個世界上來就沒有什么實際意義了。人要活得好,是要干一番事業(yè)。沒有事業(yè),渾渾噩噩地活著,必定是索然無味。然而事業(yè)有大有小,干大事業(yè)的人未必幸福,干小事業(yè)的人說不定充滿了歡樂。關鍵是如何面對和看待事業(yè)。有的人把事業(yè)看得過重,事業(yè)失敗了,人生也就結束了;有的人重視事業(yè)但不為事業(yè)所累。有條件就認認真真去做,沒條件也不氣餒,照樣好好生活。
實際上,人活在世上要完成自己的事業(y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期間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和許多意想不到的難題。別的不說,光是令人頭痛的人際關系就讓許多人望而生畏,停滯不前。人際關系是個很奇怪但又擺脫不了的社會現象。人活在世上,除非不接觸社會,只要接觸就會陷進人際關系這個怪圈里。關系學大概晨世上最難掌握的一種學問,似乎永遠也畢不了業(yè)。許多有才華的人事業(yè)上如日中天,人際關系上卻一塌糊涂。
人際關系無處不在,這個事實誰都無法改變。但如何應對卻是對每個人的檢驗和考驗。在這里,心胸大小最為關鍵。小心眼經不住折騰,扛不住打擊。當然做“大心眼”又很不容易。大多情況下,勸別人理論有一套,但一旦自己攤上了就很難自拔。我認識的那位熟人吃的就是這種虧。他覺得自己冤屈:出了許多力,好處卻一點沒有自己的。越想越氣,病自然纏身。
其實,人真應該想開點。活在世上本來就不容易,再去為那些無謂的得失傷透腦筋,何苦呢?看著別人升官發(fā)財,別以為自己也應該如此。想想人家付出了多少,自己又付出了多少?
人不怕比,就怕狹隘著比。那樣越比越氣,越比越跟自己過不去,非出問題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