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西安人的確值得驕傲,他們敢對外國人說,西安人是最典型的中國人。
我小時(shí)候在山城重慶長大,長大之后又在與秦嶺一脈相承的大巴山的農(nóng)村和工廠工作10年。于是我喜歡山,特別喜歡大山。不過,在三山五岳當(dāng)中,我自小最心儀的是華山。也許是因?yàn)槿A山最險(xiǎn)峻——光禿禿、立巍巍,沒有那些由于樹木的蔥茂而帶來的與大山不諧的柔美。我一直最想登的山就是華山。以往曾有數(shù)次乘火車路過華山腳下的華陰站,總要懷著無限崇敬的心情極目仰望那高矗入云的巨石高峰。
據(jù)說華山是世上僅有的一個(gè)整體花崗巖山體。在秦嶺東麓的群山中,突兀地出現(xiàn)了這群石質(zhì)原山,在陽光下反射著它孤寂的高傲。走近了,一種高聳著的壓抑感油然而生,只覺得那些參天的石頭,是在27億年前地殼的運(yùn)動(dòng)中掙扎而出的,有些像白色的巨大木炭,還帶著掙扎過程中產(chǎn)生的斑斑裂痕。
華山古稱太華山,乃五岳中之西岳。華山千巖競峰、萬壑爭雄,堪稱“山中之真山”、“名山之冠”。自古就有“不到華山枉入秦”之說。華山顯得很高,是因?yàn)樗柑U(xiǎn)太絕,許多地方都近乎直削萬仞的絕壁,“自古華山一條路”的許多節(jié)段,競是在幾乎沒有寬度可言的山脊上,或者在上下絕壁的半山中用鐵器硬打出來的或是用鐵鏈硬拽出來的??赡苷悄欠N力克奇險(xiǎn)、登臨極限的快感,才使得每年有近百萬中外游人擁上華山。
對華山之險(xiǎn)不必去形容,只要聽聽那些華山路上的小地名就足夠了——云根石、云頭石、摘星石、斧劈石、回心石、十八盤、百尺峽、猢猁憨、擦耳崖、上天梯、閻王砭、蒼龍嶺、五云峰、天上洞、舍身崖、長空棧道、鷂子翻身……
文人騷客為華山留下了許多千古稱奇的詩文。不妨聽聽一“普聞乾坤開,造化生巨靈”(王維),“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李白),“鳥可到,人莫攀,隱來十年不下山”(岑參),“我欲求之不憚遠(yuǎn),青壁無路難夤緣”(韓愈)。
人們對華山的崇慕和恭敬,不只是因?yàn)榇松街摺⒅?、之陡,而更在于華山在中華文明史上特有的歷史地位。歷代上的騷人墨客和臺(tái)閣重臣如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蘇軾、陸游、徐霞客、林則徐、康有為等等,都曾一次或許多次來過華山。
據(jù)說,有關(guān)華山最早的記載見于《書經(jīng)》,東漢史學(xué)家班固曾考證說:“西岳為華,華之為言獲也,言萬物成熟可得獲也”,因“獲”與“華”同,故稱華山。以西安為中心的仰韶文化的主要文化標(biāo)志之一是玫瑰花圖案,“華”與“花”亦同,此為華山得名之另一說。
正是起源于渭河流域的以玫瑰花為標(biāo)志的西北“仰韶文化”與起源于遼西大凌河流域的以“龍”為標(biāo)志的東北“紅山文化”,交錯(cuò)相會(huì)和撞擊進(jìn)發(fā),才拉開了中華大地五千年文明的帷幕,形成了以華為名、以龍為徽的華夏民族共同體。
清代著名學(xué)者章太炎先生曾考證說,“‘中華’、‘華夏’皆因華山而得名。我國民族舊居雍、梁二州之地。雍州之地東南至于華陰而上;梁州之地東北至于華陽而上,就華山以定限,名其國土日華,則緣起如是也,其后人跡所至遍及九州的華之名于是始廣。”
作為炎黃子孫、華夏庶民及至土生土長的西安人,大概知道和在乎這一無上神圣的典故的人并不太多。
我想,西安人的確值得驕傲,他們敢對外國人說,西安人是最典型的中國人。西安人說,他們講普通話老不正宗是因?yàn)樗麄儾辉钢v普通話,他們認(rèn)為早在秦皇建都時(shí),秦腔的西安話就已經(jīng)是普通話了,中國的文字也是秦朝的李斯在西安時(shí)統(tǒng)一的。是啊,誰還敢懷疑西安人不最是中國人?誰能說不是西安人最早為我們這個(gè)東方古國奠下萬世基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