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老師寫下水文是提高自身素質(zhì)的需要,也是指導學生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教師寫好“下水文”并運用好“下水文”,首先要明確寫“下水文”的要求;其次充分實踐,保證“下水文”的實效性;再次要變化頻率,防止學生產(chǎn)生依賴心理;最后及時總結,保證“下水文”的徹底。教師要堅持“不習作不行”“怕習作不行”,在多練多寫中使得自身的下水文越來越出色,從而指導好學生的習作。
關鍵詞:下水文;要求;形式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7—0202—02
“下水文”指教師用學生的口吻,按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能力,以學生身邊的事物為典型材料來寫的范文或者片段。“下水文”最早是葉圣陶在60年代初為《文匯報》寫的《教師下水》一文中倡導的。他說:“語文教師教學生作文,要是老師自己經(jīng)常動動筆,或者做跟學生相同的題目,或者另外寫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加快學生的進步。經(jīng)常動動筆,用比喻的說法說,就是下水?!庇纱宋覀儾浑y看出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親自“下水”的重要性。那么教師該怎樣寫好并運用好“下水文”呢?
一、必須明確寫“下水文”的要求
首先要目標明確化,符合習作要求。是訓練選材和立意還是訓練布局謀篇,是訓練不同的表達方式還是不同的語言形式,教師都要確定清楚。因而教師在寫“下水文”之前,一定要認真研讀教材上的習作要求,下水的目的一定要明確,要針對什么訓練重點,解決什么問題來寫。
其次,語言要兒童化,避免成人語言。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表達生活體驗的心智活動。學校舉行的七年級一次語文考試中,班上有幾名同學的開頭是這樣的:“簾外雨潺潺,挑燈夜讀。羅衫不耐五更寒,只恐襲來,幽夢不復還。初一學子難亦難。往事只堪哀,對書難排?!边@個開頭,剛好是我所寫的下水文《我的初一我的歌》當中的。當時只是提醒學生可以改用古詩詞設計開頭。但實際上這樣成人化的語言又詩意化的語言對于初一的學生是不適用的。畢竟初一的學生還沒有如此豐富的古詩詞的積累。除此之外,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喜歡使用較長的句子,有的喜歡使用哲理性較深的語言來議論。學生出于崇拜心理,為了在考試中得到高分,背熟后生搬硬套。由這些句子組成的文章可能也是很好的文章,但作為“下水文”來說,它不適合。因此下水文至少應當按學生能夠理解的語句來寫,平時多收集學生作文中的語言或者多采用課文里的語句。這樣的語句用在作文里學生聽起來倍感親切,既易于接受又便于使用。
再次,內(nèi)容要生活化,圍繞學生實際?!跋滤摹笔菫閷W生的習作服務的,教師在寫作的過程中盡量少表現(xiàn)成人生活,多貼近學生生活。寫的內(nèi)容最好是學生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比如學校開運動會了,組織春游了,舉辦朗誦比賽了,師生同寫有關運動會、春游、比賽的文章。發(fā)生大家關心的國家大事了,師生也一同關注它,寫事件的過程,寫自己的認識等等。雖然我們不是兒童作家,但我們可以回憶我們的童年生活或觀察學生的生活,選取那些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情去表現(xiàn),讓學生感到生活處處皆語文。這樣的“下水文”,能夠引導學生把視野投向自己的學生生活中,豐富他們的寫作題材和內(nèi)心世界。
最后,表達技巧要與學生水平同級化。表達技巧力爭是本學段的學生已掌握的或剛剛學過的。比如初一剛剛學習的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教師在下水的時候盡量用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的五篇課文集中了中外古今的五個人物,這些人物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外貌、動作、語言、心理等方面。在寫半命題作文“他是位性格的人”時,我的下水文就緊扣學生剛剛掌握的“觀察人物特點,寫出人物個性”的方法同,寫了學生比較熟悉的王老師。這樣真正地將訓練落到實處。
二、靈活呈現(xiàn),保持學生的新鮮感
第一,呈現(xiàn)方式要豐富。常見的使用下水文的呈現(xiàn)方式主要有兩種:朗讀和印發(fā)材料。朗讀可以由老師或者學生朗讀。印發(fā)材料指把“下水文”張貼于教室或印發(fā)給學生,當然也可以由教師介紹范文大概內(nèi)容,指明出處,由學生自己去翻查閱讀,然后根據(jù)本次作文的要求,讓學生確定寫作方向。這樣的呈現(xiàn)方式略顯陳舊和單調(diào)?,F(xiàn)在可以使用多種呈現(xiàn)方式。如課件展示、話劇表演、印發(fā)材料、板報張貼、口頭背誦等。這更加調(diào)動了學生寫“下水文”的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學“下水文”的熱情,也方便了教師的“下水文”的教學。
第二,呈現(xiàn)時機要多變。下水文什么時候和學生見面也要注意,如果下水文示范不當,容易產(chǎn)生負面影響,應盡力避免。通常下水文的時機分為“作前下水”“作中下水”和“作后下水”。“作前下水”指在學生寫草稿之前。這種方法適用于學生以前沒寫過或寫的較少的一些類型的作文。如書信、讀后感、建議書等應用文。教師此時“下水”可以幫助他們克服害怕的心理,使他們易于動手,掌握這些類型格式上寫法上的要求。另外部分題材相對比較寬泛的話題作文、半命題作文也適合用此方法?!白髦邢滤敝负蛯W生同時寫。這樣讓學生有強烈的真實感,明顯的現(xiàn)場效應,教師可以輕松地進入寫作情境,增強作文指導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教師在巡視時發(fā)現(xiàn)學生有些內(nèi)容寫得不具體,表達不出真實感受,有的甚至寫到一半就再也“擠”不出下文了。老師根據(jù)學生反映的問題,朗讀下水文的句子或者段落,稍加點撥。這樣,替他們排憂解難,開啟了思路,學生能夠有目的地對自己的習作進行修改、補充和完善。“作后下水”指教師在學生作文評講之時。像看圖作文一類的想象作文適合“作后下水”。因為想象作文的指導主要應以引導學生豐富的想象作為首要目標。如果教師下水過早,教師的文章就有可能把學生的作文引向千篇一律的局勢,對于想象作文,先讓孩子寫“放膽文”,讓他們無拘無束地寫?,F(xiàn)在,“下水文”的時機可以變得更加細致瑣碎而多變。除了以上三種,在課前閱讀材料的鋪墊基礎上、在激發(fā)情趣或揭示技法的展示中,在寫作中對于突破難點的“集中式”講解,小組或班級交流時的介入,課后的拓展閱讀中等等都是下水文呈現(xiàn)的時機。教師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掌握“下水文”的時機,用“下水文”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不足,做到有的放矢,啟發(fā)學生修改、提高。
第三,呈現(xiàn)內(nèi)容要多樣。根據(jù)習作要求、寫作主體、呈現(xiàn)形式和時機,可以呈現(xiàn)全文,也可以呈現(xiàn)片段。一個開頭,一個結尾,或僅列一個作文提綱都可以。靈活運用“換位式”下水,還是以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作文為例。一個學生寫《母親的手》一文,用“我愛母親的手”開頭,結尾又用同樣的語句。我照著他的思路,重寫了這樣一段結尾:“有一雙手上面布滿了手紋,比地圖上的溝溝回回還亂;有一雙手,青筋暴露,里面流淌著我的生命之源;有一雙手,皺皺巴巴,布滿老繭,預示著她的勞作比耕牛還重;有一雙手,充滿溫熱,經(jīng)常撫摸我幼小的心靈,為我撐起遮風擋雨的傘,這就是母親的手?!?/p>
三、充分實踐,保證“下水文”的有效性
第一,保證閱讀時間,讓學生充分閱讀,感受文章的情趣而樂于自己寫作文,領悟文章的行文技巧而輕松寫作文。
第二,保證交流時間,讓學生充分討論?!跋滤摹币唤?jīng)亮相,就得放手讓學生討論,找出優(yōu)缺點。教師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學生一起討論,學生更能打開思路暢所欲言。甚至一篇下水文可以帶出多篇類似的訓練。讓學生們找出并討論已經(jīng)學過的表達方法。如果擺出一種居高臨下的架勢,那么學生就會望文生畏,噤若寒蟬了。
第三,歡迎學生修改。在對“下水文”討論的基礎上,以誠懇的態(tài)度歡迎學生在文章的材料的選擇,中心的提煉,遣詞造句,結構的安排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見。如果師生一起修改,既可以調(diào)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又可以提高教師自身的寫作水平,做到教學相長。
第四,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新課程倡導個性化和創(chuàng)造性的自由表達,提倡“多角度地觀察”、“不拘形式地”、“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教師的“下水文”往往高于學生的水平,總是和教師的“下水文”來比,學生也難免有為難情緒。學生對老師有著崇拜心理,自己創(chuàng)作時候也會不加思考地完全模仿。事實是“下水文”作為敲門磚只能給學生以借鑒,在教學中更希望學生“我手寫我心”,能在習作中有所創(chuàng)新。在使用“下水文”,我有意識暴露自己“下水文”的某些缺點,或者另起思路滿腔熱情地鼓勵學生拓寬思路,大膽創(chuàng)新。
四、掌握頻率,防止學生產(chǎn)生依賴心理
“下水文”有導向性作用,但如果每逢習作必用“下水文”,這是不現(xiàn)實的,也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依賴性,不利于他們創(chuàng)造性地作文。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知識面狹窄,觀察事物往往流于表面,思維不能深入,寫景狀物過于簡單,寫人記事好羅列項目,更容易坐享其成,產(chǎn)生依賴心理。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隨著知識和年齡的增長,他們逐漸成熟,觀察更加細致,聯(lián)想和想象更加豐富,這時候教師頻繁寫“下水文”就不能使他們有更多的時間來構思,久而久之就放棄自己的思考形成依賴心理。因此,掌握“下水文”的使用頻率,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變通,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練習。
五、及時總結,促進“下水文”的發(fā)展
有的老師寫“下水文”時重當前效應,即只考慮眼前這次作文要求,而忽略后續(xù)的發(fā)展,即少考慮學生原有的作文基礎。“下水”的發(fā)展就是從本班學生作文實際出發(fā),教師要對學生學過的作文常識,掌握的表現(xiàn)方法,積累的詞匯,尤其是全班同學在作文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共性的優(yōu)缺點都要心中有數(shù),及時總結,整理成檔案,這樣便于教師查漏補缺。
除此之外,教師要想能夠靈活運用好“下水文”,至少本人有一定量的積累。許多老師怕寫作,只喜歡多讀文章,不喜歡多做文章。就像游泳一樣,教師只有多“下水”,才能悟得寫作的方法,才能更加靈活地講解寫作的理論知識。其次失敗是成功之母,寫作沒有捷徑可走。廢稿和習作,是“出水”前的必然的付出。教師只有自己多次嘗試之后,才能對學生的習作有著更清楚的認識。對此教師要有長期的、充分的心理準備,習作、習作、再習作,才能從量的積累到質(zhì)的飛躍。
總之,我認為作為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中,動口更要動手。教師寫好“下水文”時并運用好“下水文”,首先要明確寫“下水文”的要求;其次靈活呈現(xiàn),保持學生的新鮮感;接著充分實踐,保證“下水文”的有效性;再次掌握頻率,防止學生產(chǎn)生依賴心理;最后及時總結,促進“下水文”的發(fā)展。教師要堅持習作,在多練多寫中使得自身的下水文越來越出色,從而指導好學生的習作。
參考文獻:
[1]白金聲.“教師下水”——作文教學成功的經(jīng)驗[J].黑龍江教育,1998,(2).
[2]劉占泉.多寫“下水文”[J].語文建設,2006,(5).
[3]徐玉琴.教師下水文之我見[J].學知報,2011,(1).
(責任編輯:范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