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創(chuàng)建人民海軍的過程中,蕭勁光十分重視海軍的基礎建設。他提出了要打牢組織基礎、思想政治基礎和技術基礎這“三根樁子”的思想,解決了海軍創(chuàng)建之初的一些根本性問題,在海軍建設初期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
關鍵詞:蕭勁光;海軍建設;三個樁子
中圖分類號:K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7—0038—02
人民海軍創(chuàng)建之初,蕭勁光特別重視海軍打基礎的工作。他把打基礎比喻為“打樁子”,認為海軍建設必須從組織上、思想政治上和技術上打下牢固的基礎,即打牢“三個樁子”,有這三個牢固的“樁子”,海軍建設才是有了真正的基礎?!霸谶@個基礎上我們將建立起一支在政治上具有高度覺悟、在組織上堅強和在技術上優(yōu)越的戰(zhàn)斗力的現(xiàn)代化正規(guī)化的中國人民海軍”[1]313。
一、打牢組織基礎
打牢組織基礎,就是把人民海軍的各級和各方面組織機構建立健全起來,蕭勁光稱之為“搭架子”、“鋪攤子”。蕭勁光認為整個海軍建設是一盤棋,海軍組織建設應該從整個海軍戰(zhàn)略全局的角度進行考慮。當時人民海軍除了海軍機關已經(jīng)在北京成立外,就只有華東軍區(qū)因為承擔了解放臺灣的任務,華東軍區(qū)海軍首先成立了。但是中國這么漫長的海岸線,不可能只有一個華東軍區(qū)海軍。他認真分析了近代中國百年來海疆斗爭的歷史經(jīng)驗,聽取了原國民黨海軍將領的意見,又與蘇聯(lián)顧問庫茲敏探討后認為,中國的海疆大體可以分為北部、東部和南部三大海區(qū),這三個海區(qū)都應當成立軍區(qū)海軍,才能有效拱衛(wèi)祖國海防。鑒于華東軍區(qū)海軍已經(jīng)先期成立,蕭勁光便將重點轉向了北部海區(qū)和南部海區(qū)的軍區(qū)海軍建設。1950年10月10日青島海軍基地正式成立;1950年12月3日中南軍區(qū)海軍領導機關在廣州正式成立。這三大軍區(qū)海軍,就是今天中國海軍三大艦隊的前身。在抓好三大軍區(qū)海軍建設的同時,蕭勁光也抓了海軍各軍兵種的建設。這一時期海軍采取了“全面展開、重點建設”的辦法先后建立了魚雷艇部隊、海軍岸炮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部隊等兵種部隊。
打牢組織基礎,蕭勁光認為還涉及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如何實現(xiàn)海軍的組織路線。1950年8月在海軍建軍會議上制定了海軍的組織路線:“在我黨的絕對領導之下,以工農(nóng)為骨干,以解放軍為基礎,吸收大量的革命青年知識分子,爭取團結和改造原海軍人員,建設人民海軍?!盵2]43這個組織原則首先就要求海軍中必須實行我黨的絕對領導,這就必須在海軍各級領導機構中建立健全黨的組織。蕭勁光曾特別強調:“建軍也必須先建黨,沒有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沒有中國共產(chǎn)黨的力量,要建設海軍是不可能?!盵1]227—228海軍團以上機關在組建時,各級黨組織也同時建立,然而在團以下單位,建立黨組織就遇到了新的問題。當時海軍各級都有蘇聯(lián)顧問,艦艇上的人員編制、機構設置、艦艇部署、規(guī)章制度等等內(nèi)容都是照搬蘇聯(lián)那一套,蘇聯(lián)海軍實行的是“一長制”,政治首長只是作為軍事首長的副手對其負責,與我軍一直實行的“雙首長制”存在巨大的差異。同時,“支部建在連上”是我黨從三灣改編就確立的一個重要組織原則,這個原則在海軍卻難以照章實行。海軍單位的基層部隊獨立性強、人員高度分散,有的連級單位分布在綿延幾十里的若干點上,有的崗位上就幾個人,獨立執(zhí)行任務的小艇編制十來個人。這樣的狀況下,基層黨組織的建設也就成了一個大難題。為此,蕭勁光進行了認真細致的調查了解后認為,蘇聯(lián)的經(jīng)驗不能照搬照抄,“支部建在連上”的原則必須堅持,“海軍和陸軍的情況不一樣,黨組織機構設置層次可以有區(qū)別,但黨組織領導地位不能變”[3]208。根據(jù)這一精神,海軍迅速在各級建立起了黨組織,各艦艇基本上都建立了黨支部或者黨小組,飛行部隊,岸炮部隊也都建立了黨支部和黨小組。為了保證黨支部有核心領導人,各艦艇和艦艇中隊普遍配備了政治主官,與艦長、艇長同為單位首長。同時,軍人委員會、共青團等組織也相繼建立,并接受黨委、黨支部領導。此后,海軍不管組建什么部隊,都嚴格落實這一組織原則。
二、打牢思想政治基礎
政治工作是我軍的生命線,堅持政治建軍,也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對于部隊的政治工作,蕭勁光有著豐富的經(jīng)驗。擔任海軍司令員后,蕭勁光就特別重視海軍的思想政治建設。在海軍首屆政治工作會議上,蕭勁光提出“建設一支強大的海上戰(zhàn)斗力量,應成為我們一切工作的中心”的目標,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就必須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海軍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務,就是“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保證這一建設要求的實現(xiàn)”[3]212。蕭勁光強調:“要奠定海軍建設的基礎,必須從政治思想上、組織上、技術上打下三個樁子,特別首先重要的是政治思想樁子,這個樁子如果不打鞏固,就不可能在統(tǒng)一的意志下進行工作,黨的建軍路線、方針和任務也就不可能得到正確地執(zhí)行,組織建設、技術建設也就沒有保證?!盵1]347為了加強海軍的政治工作,蕭勁光領導海軍做了許多探索和創(chuàng)新,為海軍建設打下了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礎。大力開展“立功創(chuàng)模運動”就是其中十分有影響的一項。1950年蕭勁光訪問蘇聯(lián)時,曾經(jīng)參觀了蘇聯(lián)的二戰(zhàn)博物館,對蘇聯(lián)利用英模照片、資料、遺物等進行思想教育的做法印象深刻?;貒笫拕殴饩吞岢鲆獙W習蘇聯(lián)的做法,評選海軍自己的“英?!保盟麄兊挠⑿凼论E進行教育官兵?;顒诱归_后,海軍涌現(xiàn)出了趙孝庵、麥賢得等一大批“英模”人物,海軍機關借此舉辦展覽、召開英模大會等,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對繼承和發(fā)揚我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激勵廣大海軍指戰(zhàn)員為海軍建功立業(yè),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4]72。蕭勁光還十分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海上戰(zhàn)斗和生活作風,認為這是部隊思想政治建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要求海軍發(fā)揚“英勇頑強”、“團結一致”、“愛護武器”、“聯(lián)系群眾”等優(yōu)良作風,并貫穿于戰(zhàn)斗、訓練和各項勤務活動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主抓宏觀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時,蕭勁光也重視高級干部的思想工作。從陸軍調到青島海軍基地的楊國宇,由于不懂海軍技術而經(jīng)常出錯,時常被嘲諷,背了思想包袱,便想調回陸軍去。蕭勁光了解到這一情況后,親自做了他的思想工作,解開了他的心結,楊國宇此后一心撲在海軍建設上,最后擔任了海軍副司令員。
打牢思想政治基礎,還必須同各種錯誤思想作斗爭。當時海軍部隊中存在的問題,首先就是團結問題。海軍成立之初,人員成分較為復雜,有陸軍過來的,有知識青年和科技人才,還有原國民黨海軍起義的官兵以及蘇聯(lián)顧問。這些人思想基礎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生活習慣也不盡相同,發(fā)生矛盾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問題尤其集中在陸軍過來的人和原國民黨起義人員身上。陸軍過來的人看不起原國民黨起義的人員,認為他們是“手下敗將”,對于向他們學習技術很不情愿;原國民黨海軍也有些人看不起陸軍過來的官兵,認為他們是“土包子”,什么都不懂。蕭勁光十分重視部隊的團結問題,在祝賀華東海軍成立一周年的賀詞中就指出:“我們要求新老同志要團結一致,互相尊重,虛心學習。”[1]237在對青島師以上干部的報告中,蕭勁光在談到領導上的幾個問題時,又提到了團結的問題。在《人民海軍》的發(fā)刊詞中,他再次強調了團結的問題:“那種由于出自不同、來源不同和革命覺悟程度的差別而曾經(jīng)存在的不團結現(xiàn)象,必須從已經(jīng)有了的基本上的改變達到完全的改變。過去國民黨反動派的海軍中,那種派系和私利的爭斗,在人民海軍中是絕不準許其沾染的。”[1]259在實際行動中,蕭勁光更是以身作則。1956年,為了消除與蘇聯(lián)顧問之間的誤會,搞好蘇聯(lián)顧問的團結工作,蕭勁光召集阿夫古斯季諾維奇少將等五名顧問,坦誠地就海軍與蘇聯(lián)顧問之間的誤會分歧進行了深入交流,打消了他們心中的顧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一個就是部隊的事業(yè)心問題。許多陸軍過來的官兵因為沒有接觸過海軍,心理上存在畏難情緒,而且海軍生活比較枯燥,不少官兵不安心工作,存在技術學習不專心、軍事訓練不扎實等情況。對此,蕭勁光主要通過教育引導的方式激發(fā)大家對海軍的熱愛。蕭勁光親自參與制定了以人民海軍建軍宗旨、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為內(nèi)容的教育活動,并擬定了一些鼓舞人心的口號:“面向海洋為家,以艦艇為家,以海岸和島嶼為家”等等,這些口號對激發(fā)官兵獻身海防、扎根基層的熱情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海軍也根據(jù)實際情況解決一些部隊的困難,改善部隊物質精神生活。
三、打牢技術基礎
海軍是技術高度密集的軍種,要搞好海軍,沒有技術不行。海軍組建之初,技術人才極度匱乏,除原國民黨海軍起義官兵和蘇聯(lián)顧問之外,絕大多數(shù)的海軍官兵都不懂海軍技術。蕭勁光在回憶錄中描述了當時的狀況:“有了艦艇開不動,有了火炮打不響,有了飛機上不了天,我這個司令員心里好受得了嗎?每次下部隊看到這種情景,聽到艦艇碰撞、擱淺,火炮機械等事故不斷發(fā)生,真是心焦如焚??!”[4]80。因此,蕭勁光“不管別人怎么說,從一開始我就不厭其煩地強調技術這根樁子也要打牢”[4]80。他多次指出,“我們所領導和管理的海軍,是一系列的復雜的科學的技術兵種”,“從一艘艦艇、一座海岸炮、一架飛機到整個軍事指揮系統(tǒng)和物資供應系統(tǒng),都是按照高度的技術分工和業(yè)務分工組織起來的。人被技術所組織所分配,人要指揮技術,人就必須精通技術,只有精通技術,才能通過技術發(fā)揮人的力量”[1]297。要建設一支具有高度現(xiàn)代化水平的先進海軍,蕭勁光認為“高度的政治覺悟加上現(xiàn)代化的技術水平,人民海軍才能成為一支堅強的戰(zhàn)斗力量”[1]295—297。因此,人民海軍建設的基本問題就是掌握技術,必須打牢“技術”這根樁子。
打牢技術基礎,關鍵是要培養(yǎng)一批合格的技術人才。蕭勁光把院校建設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關鍵,在未擔任海軍司令員之前,就已經(jīng)先兼任了新組建的大連海校的校長。一批海軍院校在他的親自關注下相繼建立,聯(lián)合海校、航空學校、魚雷快艇學校、潛艇學校、后勤學校……另外,在軍事學院設立了海軍系,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設立了海軍工程系。這些學校在最初的三年多時間里,大約有一萬五千多名學生從這些學校畢業(yè),分配到海軍的各個崗位。同時,蕭勁光也深知光靠院校培養(yǎng)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學習軍事技術,院校教育是重要的、必要的,是人才培養(yǎng)的主渠道,但不能全靠院校。院校沒這個能力,許多問題在課堂上也解決不了,而必須在實踐中解決”[3]219。因而在院校教育之外,又采取了短期培訓和在職技術學習等方式,同時展開文化教育和軍事技術訓練。經(jīng)過三四年的努力,經(jīng)過正規(guī)培訓出來的海軍人員已經(jīng)有兩三萬人,大部分成為技術骨干,在海軍建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蕭勁光提出的“三個樁子”的思想,對海軍初期的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解決了早期如何建設海軍的一系列基礎性問題,對今天的海軍建設仍具有較大的參考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蕭勁光軍事文選[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
[2]楊國宇,等,主編.當代中國海軍[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3]吳殿卿.蕭勁光傳[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1.
[4]蕭勁光.蕭勁光回憶錄(續(xù)集)[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
(責任編輯:范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