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8日,是全國第18個助殘日。正好這一天,我見到一群小朋友在路邊玩耍。當我走到他們身邊時,一位個子較高的小男孩用一雙明亮的眼睛盯著我。
我問他:“小朋友,你上學了嗎?”
小朋友笑而不語。
“他不會說話,是個啞巴?!币晃恍∨⑶那膶ξ艺f。我一愣,隨后問:“他家住在哪里?”小女孩往不遠處指了指。
在小女孩所指的方向,我看見一位農(nóng)婦正在菜園里干活。她是這個小男孩的母親。我三步并作兩步走到她跟前,迫不及待地問:“你怎么不送孩子上學?”她反問我:“啞巴也會讀書?”我沒有正面回答她:“你不知道三明市有特殊學校嗎?”她說:“家里窮,他弟弟還要讀書呢!”我笑著說:“你太偏心了?!?/p>
讓殘疾少年人人享有義務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殘疾少年父母的責任。我腦子快速轉了轉,決定放棄原來熟悉的思想教育方法,跟她聊天式地進行交談。我告訴她,我知道的一個村里也有個啞巴,不僅上了學,還娶了個會說話的媳婦,有了孩子,孩子也會說話,日子過得很幸福。她半信半疑。我又想起“翻譯官”鄭秀庭的故事。這是我在部隊工作時,在軍營附近村莊親眼目睹的事情。我用心把這個故事講給她聽——
這個村莊外有一間自行車修理店。有了毛病的“飛鴿”、“鳳凰”……在門前一落腳,雙目失明的修理師傅就一陣忙活。過一會兒,“飛鴿”、“鳳凰”又重新起飛了。
這是一間3個人組成的修車店,1個盲人,1個聾啞人,1個女子,生意興隆。同行的一位養(yǎng)蝦專業(yè)戶解開了我心中的謎:“自從修車店有了‘翻譯官’,他們更如魚得水了!”這個“翻譯官”就是女青年鄭秀庭,是盲人鄭德常的妻子。父親早故、母親改嫁的聾啞人鄭書行是鄭德常帶出的得意門生,在店里,鄭秀庭把啞語翻譯給盲丈夫聽,把丈夫的語言翻譯成啞語給鄭書行“聽”,還把顧客的話翻譯成啞語?!八夹g過硬,人品好?!编嵭阃ピ谕馊嗣媲翱傁矚g夸獎自己的丈夫。盲人修車,以前曾有個別顧客不交或少交錢,但鄭秀庭與鄭德常結婚5年來,這種事情再沒出現(xiàn)過,每天純收入四五十元。島上有十幾家修車店,屬他們的生意最好,連島外的人也喜歡乘船到這里來修車。
農(nóng)婦聽完故事后,心中豁然開朗。
“三明市那所特殊學校在哪里啊?”她著急地問我?!熬驮诳拷梓肷降牡胤?,校長名叫黃金蓮……”沒等我講完,她就迫不及待地接過話頭:“我知道,她是殘疾人的‘校長媽媽’。我在電視里看過她呢!當時,還是我這個啞巴兒子拉我看的。我知道他想讀書,可聽說學費很貴,也不知道去讀有沒有用,我們就斷了這個念頭?!蔽覞M懷信心地說:“學費不貴,學了有用。你孩子不會斷了念頭,為人父母的也不要斷了這個念頭!”
我專門去三明市向黃金蓮校長咨詢了有關上學的事情。這一年,這位“遲到”的10歲的殘疾孩子終于圓了上學夢。后來,黃金蓮告訴我:“市政府已全免了殘疾孩子們的各項學費?!?/p>
我僅僅做了一件舉手之勞的小事,卻讓那位農(nóng)婦事后感激地說:“那天你給我們講‘翻譯官’鄭秀庭故事的事情,將會讓我和兒子永記在心?!?/p>
我想,那位農(nóng)婦不是不心疼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不懂得有關殘疾人的一些法律和政策規(guī)定,但在生活中,自覺踐行法律規(guī)定卻不那么容易。同時,殘疾人事業(yè)是衡量一個社會和諧發(fā)展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一個村莊和諧發(fā)展程度的重要標志。作為村官,應有媽媽心、婆婆嘴,在發(fā)揮村民主體作用中要特別關注村民中的弱勢者,并在推進新農(nóng)村建設中,建立和完善村莊救助體系,維護村莊安寧,促進社會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