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xiàn)有中職英語教學評價體系的缺陷
中職學校對學生英語評價的方式大多是考試、考查兩種形式。除了專業(yè)技能操作課程,這兩種考試多采用筆試的形式,其評定方法為“期中考試20%+期末考試70%+平時成績10%=總評成績”。此評價體系存在諸多缺陷。
1.評價標準單一
首先,該測試體系忽略了對學生語用能力的考核,學生所要做的就是掌握一些考點的知識,采取題海戰(zhàn)術加以鞏固、練習。其次,不注重對學生平時學習狀態(tài)的監(jiān)控,完全由考試成績評“英雄”。
2.評價數(shù)據(jù)具有偶然性
在這種評價體系下,學生的學習成果通過一兩次考試進行量化,帶有很大的偶然性。一部分平時學習認真刻苦的同學在終極性評價體系下評估出來的成績,與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的同學的成績很接近,甚至有的時候會出現(xiàn)逆轉(zhuǎn)的情況。其原因就是這些成績都是通過一兩次的考試得出的,有些同學由于各種原因沒有發(fā)揮出其真實水平,有的同學憑借考試前的突擊,甚至作弊的方式,取得明顯高于其真實英語水平的成績。
3.有礙學生學習積極性
從開始接觸英語課程以來,絕大部分同學的學習評價標準就是考試,而且考試的難度也不會針對學生基礎加以區(qū)分。種種原因造成部分學生在一次次的考試失敗中,慢慢喪失自信心,逐漸對英語失去興趣。
另外,雖然教師做了大量的輔導工作,并且竭盡所能對學生進行鼓勵,學生也進行了一次次嘗試,但是英語試題所涵蓋的知識點多、跨度廣,短時期內(nèi)是無法實現(xiàn)“質(zhì)”的飛躍的,所以這些學生剛建立起來的學習信心會再次受到打擊,從而造成他們對學習完全失去積極性。
4.制約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在終極性評價體系下,教學會受到很大的制約。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過度注重考試成績,教師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都在進行著一場無聲無息的考分之戰(zhàn),長此以往,還是走回了應試教學的老路,脫離甚至違背了既定的教學目標。此外,也導致教師在具體教學操作中與以“能力為本位、就業(yè)為導向、服務為宗旨”的理念或相?;蚱x,并強化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結果必然導致學生“高分低能”、“低分低能”甚至“低分無能”,尤其是忽視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
二、中職英語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革
1.分層次教學
分層教學是在班級授課制下按學生實際學習程度施教的一種重要手段,是因材施教教育原則在現(xiàn)代教育實踐中的具體運用。
以筆者學校為例,將學生按中考入學成績分成三個層次。國貿(mào)、會計、計算機等錄取總分高的專業(yè)為A層次,旅游酒店、電工電子等錄取總分較高的專業(yè)為B層次,烹飪專業(yè)為C層次。對A、B、C層次學生均采用成人高考的命題進行檢測,以技能達標和職業(yè)能力測試為兩翼,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僅能通過成考,還能達到英語職業(yè)能力目標。
(1)對A層次學生:要求掌握2500個詞匯(包括入學時要求掌握的1600個詞匯)以及由這些單詞構成的常用詞組,對其中的2000個左右的常用詞要能正確拼寫、英漢互譯,并掌握其主要詞意和用法;掌握基本的英語語法規(guī)則,并能正確運用;能聽懂日常和涉外業(yè)務活動中的英語對話和陳述,并能進行簡單的交流;掌握基本閱讀技能,能看懂中等難度的一般題材的實用英文資料,能借助字典翻譯中等難度的一般題材的文字材料和對外交往中的一般業(yè)務文字資料,能填寫和模擬套寫簡短的應用文。
(2)對B層次學生:要求掌握2000個詞匯(包括入學時要求掌握的1000個詞匯)以及由這些單詞構成的常用詞組,對其中的1500個左右的常用詞要能正確拼寫、英漢互譯;掌握基本的英語語法規(guī)則,并能正確運用;能聽懂日常英語簡短對話和陳述,并能進行簡單的交流;掌握基本閱讀技能,能讀懂信函、產(chǎn)品說明等簡短實用的文字材料;能借助字典翻譯難度中等偏下的一般題材的文字材料,能用英語填寫表格及套寫便函、簡歷等。
(3)對C層次學生:要求掌握拼讀單詞規(guī)則,拼寫“四會”單詞;能正確掌握英語基本語音知識和中學常見的英語語法知識;熟悉、掌握1000個單詞;能獨立理解日常交際對話和運用有關句型及用語;能看懂145~200詞的短文,大概掌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和中心情節(jié)。
2.明確評價目標
“英語考試應著重測試哪些技能”的調(diào)查結果如圖1所示。
學習一門語言的終極目標是能運用這門語言進行交流。在明確了學習目的之后,明確評價目標顯得尤為重要。評價只是一種手段和方法,其目的是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不應局限于看學生能做對幾個題。
這種語言運用能力需要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進行階段性、跟蹤性的監(jiān)測,對聽說讀寫進行全方位的評價。筆者的做法如下。
(1)口語:在平時教學中以及測試和技能達標中進行口語能力的測試。
A級:能流利、準確地背、讀課文,并就熟悉的話題進行交流。
B級:能較流利地朗讀課文,并能模仿課文進行角色扮演活動。
C級:朗讀淺易的語段基本上不讀破句,語音、語調(diào)基本正確。
(2)聽力:在平時教學中以及測試和技能達標中進行聽力能力的測試。
A級:能準確地掌握語速為每分鐘80~90個單詞的英語語篇,并回答中等難度的問題。
B級:能比較準確地掌握語速為每分鐘70個單詞左右的英語語篇,并回答中等難度的問題。
C級:能比較準確地掌握語速為每分鐘70個單詞左右的英語對話,并進行簡單的復述。
(3)閱讀:在平時教學中以及測試和技能達標中進行閱讀能力的測試。
A級:能理解中等難度的語篇以及一些實用性文章,閱讀速度為每分鐘50~60個單詞,并能進行一些問題的回答。
B級:閱讀信函、產(chǎn)品說明等簡短實用的文字材料,閱讀速度為每分鐘40~50個單詞。
C級:能看懂145~200個單詞的短文,大概掌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和中心情節(jié),閱讀速度為每分鐘35~40個單詞左右。
(4)寫作:在平時教學中以及測試和技能達標中進行寫作能力的測試。
A級:能借助字典翻譯中等難度的一般題材的文字材料和對外交往中的一般業(yè)務文字資料,能填寫和模擬套寫簡短的應用文。
B級:能借助字典翻譯難度中等偏下的一般題材的文字材料,能用英語填寫表格以及套寫便函、簡歷等。
C級:能借助字典翻譯難度中等偏下的一般日常的文字材料。
3.改革考核體系
“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是新《課標》闡述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課標》要求:建立能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的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由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構成。在英語教學中,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注重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評價要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發(fā)展,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促進英語課程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
在調(diào)查中,有67.54%學生認為評價學生的主要依據(jù)是學生平時表現(xiàn),參考考試成績;在問及考試成績的評價方法(期末、期中、月考等考試占50%,平時表現(xiàn)占50%是否可行?)時,有66.67%的同學贊成。在結合教學現(xiàn)狀以及大多數(shù)同學的意愿的情況下,實施評價體系改革。
(1)具體方案:實行在分層次教學下的“課前+課中+課后”+“技能”的“3+1”評估體系。
對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控。教師加大對學生平時學習的檢測力度,每位教師至少每兩個單元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一次檢測,堅持每月統(tǒng)一組織一次月考,將學生的考勤、課前自學成績、課堂參與情況、課后復習、作業(yè)成績、期末考試成績、口語成績、月考成績、技能等級加以綜合,實時評價,客觀、真實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全面的綜合考核。將學生在課前的預習工作,課堂中的聽課情況、發(fā)言情況、做筆記情況、語用能力提高情況,課后的作業(yè)完成情況、復習鞏固情況都一一記錄。其目的是有效地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管理和評價,引導學生注重過程性投入,輔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有效地避免了以往學生對英語學科“投入大、戰(zhàn)線長、收成小”的偏見,學生每一階段的進步、每一單元的進步甚至每一節(jié)課的進步都會得到及時的、有效的獎勵,這種在短時期內(nèi)就能讓學生獲得成就感的方式對學生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因為他們在以往的學習中屢屢遭受挫折,這種“投入小、見效快”的評價方式,讓他們看見了希望,從而也恢復了英語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新評價模式結構如圖2所示。
綜合能力的教學評價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以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為量化指標,各占考評指標的50%。對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中進行全方位的評價,注重“技能”在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滲透和體現(xiàn)。
終極性評估由平時的單元考、月考、技能考核、期中期末各類考試成績以不同的配分比例綜合而成,占評價體系的50%,有效地避免了學生和教師只重視期中、期末考試結果,不重視學習過程的問題。進一步完善期末考試教、考分離制度。進行試題庫建設,對A層次學生按成考高要求考試建立試題庫,對B層次學生按成考中等要求建立試題庫,對C層次學生按成考中低要求建立試題庫,為學生復習提供方便,并且試題庫試題均要突出職業(yè)能力這一特點。期末閱卷一律采用流水閱卷的形式,統(tǒng)一評分標準,規(guī)范閱卷過程。在考核中加大主觀考核內(nèi)容,以檢測學生真實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2)具體操作方式。在每學期進行相應的單元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和技能考核,并取各成績的10%進行累加后生成終結性評價,占總成績的50%。每兩個單元進行一次單元測驗,每學期單元測試一般為5次,取5次單元測驗的平均分的10%進行折算;兩次月考取其平均分乘以10%進行計算,如遇到短學期期中考試取消的情形,則單元考、月考、技能考核、期末考成績再各增加2.5%進行折算。
形成性評價時,成績由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表現(xiàn)、自主業(yè)余學習、課后作業(yè)情況及技能達標考試成績生成。
(3)具體操作方式包括三個環(huán)節(jié)。
①環(huán)節(jié)一:將學生分成5~6人的學習小組,在每一小組內(nèi)由學習、工作相對認真負責的同學擔任組長,組織組內(nèi)同學進行相互監(jiān)督學習,每一個單元的每一次課都進行細化的自評、同學評和教師評??荚u的指標分為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對學生在每節(jié)課中的表現(xiàn)進行記錄。
說明:根據(jù)考評獲得8個及8個以上“是”的同學為“優(yōu)秀”,6個及6個以上“是”的同學為“較好”,5個及5個以上“否”的同學為“需提高”;優(yōu)秀的同學折成百分制為85分以上,較好同學為75分以上,可以由教師根據(jù)情況進行加減分。
②環(huán)節(jié)二:在每次課的評價生成后,結合學生課前以及課后在家預習、復習表現(xiàn)以及單元的檢測中所得的成績,總結出每單元的單元評價。
單元成績生成公式如下:
其中課堂表現(xiàn)為每節(jié)課堂表現(xiàn)平均后折30%生成,課后作業(yè)依據(jù)表2將本單元所有作業(yè)得分平均后折20%。
說明:把學生的課后作業(yè)作為形成性評價的一部分,分為書面作業(yè)、口語作業(yè)、總結所學內(nèi)容和拓展所學內(nèi)容四部分,每部分都分成若干二級指標,分別予以量化,最后取學生自評、家長評和教師評得分之和生成總成績。根據(jù)每天作業(yè)的完成情況,由教師批改后得分,計算平均分,按10%的比例計算。優(yōu)秀示范作業(yè)在總得分上每人次加1分,遲交、抄襲作業(yè)者每兩次或未交作業(yè)一次則扣除該項所有成績。科代表負責進行登記。
在家天天聽音跟讀15分鐘以上,并堅持天天朗讀、背誦者,每次單元評價得10分,做得不夠者酌情扣分,分別獲0~9分。該項由家長給分,科代表匯總。
③環(huán)節(jié)三:增加附加分項目,以鼓勵學生參加各級比賽、競賽,教師根據(jù)學生所獲名次以及考取各類英語或與英語相關的技能等級證書酌情加分。
具體加分原則是:省級比賽一等獎終結性評價加上8分,二等獎加上5分,三等獎加上3分,鼓勵獎加上1分;市級比賽一等獎終結性評價加上5分,二等獎加上3分,三等獎加上2分,鼓勵獎加上1分;校級比賽一等獎終結性評價加上3分,二等獎加上2分,三等獎加上1分;獲得公共英語3級證書終結性評價加5分,獲得公共英語2級證書終結性評價加3分。
三、結語
技師院校英語教學評價體系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對英語教學質(zhì)量和英語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英語教學過程中,還需要不斷研究和完善。本文只是該研究領域的冰山一角,希望能對當下的職教改革,特別是評價體系改革,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作者單位:浙江商業(yè)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