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規(guī)劃編制研究中心,江蘇,泰州,225300)
【摘要】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建筑業(yè)空前繁榮。向人們提供優(yōu)美的外部空間是歷史的必然,它不同于歷史上的私家園林,它是歸還給人們屬于自己的詩意空間和棲息之所。近年來我國對建筑外部空間環(huán)境的設計一也越來越重視,下面就建筑外部空間設計的問題淺談一下自己的看法,為打造生態(tài)宜居型城市出份力。
【關鍵詞】建筑;外部空間;設計;以人為本
建筑外部空間是指建筑與周圍環(huán)境,城市街道之間存在的空間,它是建筑與建筑,建筑與街道或城市之間的中間領域,是一個有秩序的人造環(huán)境。隨著社會主義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提高,人們對建筑外部空間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對建筑師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傳統(tǒng)的中國建筑是封閉式的,是一種筑高墻圍大院的建筑,它的外部空間是冷漠的,對建筑的外部空間沒有足夠的重視,而在美國,最初是由一位風景建筑師奧姆斯特德在1858年提出了“風景建筑學”的概念,他使浪漫的英國風景園林與城市生活相結合,對建筑的外部環(huán)境質(zhì)量的提高做出了有益的貢獻,把園林擴大到了城市環(huán)境。
1 建筑外部空間設計 —— 以人為本
現(xiàn)代城市空間不是為神設計的,也不是為君主設計的,更不是為市長們設計的,而是為生活在城市中普通的人們設計的,這些普通的人是具體的,富有人性的個體,而不是抽象的集體名詞“人民”。本文強調(diào)人在場所中的體驗,強調(diào)普通人在普通環(huán)境中的活動,強調(diào)場所的物理特征、人的活動以及含義的三位一體的整體性。場所或景觀不是讓人參觀的,而是供人使用、讓人成為其中的一部分?,F(xiàn)代人文地理學派及現(xiàn)象主義景觀學派都強調(diào)人在場所中的體驗,強調(diào)普通人在普通的、日常的環(huán)境中的活動,強調(diào)場所的物理特征、人的活動以及含義的三位一體性。這里的物理特征包括場所的空間結構和所有具體的現(xiàn)象;這里的人則是一個景中的人而不是一個旁觀者;這里的含義是指人在具體做什么。場所、景觀離開了人的使用便失去了意義,成為失落的場所。我們懷念沒有設計師的公共場所,那是浪漫的、自由的、充滿詩意的,或是艱辛的、可歌可泣的;那是樸素的、且具功用的;那是自上而下的,人的活動踩踏和磨煉出來,根據(jù)人的運動軌跡所圈劃的;那是民主的,人人都認同,人人參與的物化形態(tài);是人所以之為歸屬的,刻入人的生命歷程和人生記憶的—那隨自然高差而鋪就的青石板,那暴露著根系的樟樹,那深深刻著井繩印記的井圈,還有缺了角的條石座凳。這些場所歸納起來都有以下幾大物質(zhì)特點:
1.1 它們是最實用的,而且能滿足多種功用目的。
1.2 它們是最經(jīng)濟的,就地取材,應自然地勢和氣候條件,用最少的勞動和能量投入來構筑和管理。
1.3 它們是方便宜人的。
1.4 它們都是有故事的,而且這些故事都是與這塊場所和這塊場所的使用者相關的。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公共場所的美。美不是形式的,她是體驗、是生活、是交流—人與人的交流、人與自然的交流。然而,自從有了設計師之后,那些沒有設計師的公共空間的豐富的含義似乎便失去了,徹底的或不徹底的。設計師或者為表現(xiàn)自己而設計,或者為他所依附的神權、君權、財權或機器而設計,卻忘記了為人—普通人和生活的人而設計。只要簡單地回顧一下城市景觀發(fā)展的歷史,人們實際上很少在為人自己而設計。這里的“人”是指普通的人,具體的人,富有人性的個體。建筑師應該樹立正確的創(chuàng)作觀,傾注更多的人為關懷。建筑外部空間的規(guī)模與尺度受城市規(guī)劃,日照及不同的生活習慣所影響。其尺度的不同給人以不同的感受。建筑師應該利用這種尺度的差異來創(chuàng)造不同的豐富的建筑外部空間形態(tài)。建筑外部空間作為開放的空間,具有一定的功能要求。大致可分為:
①邊界區(qū),即與鄰近土地相連的界區(qū);②停車場道路系統(tǒng)區(qū);③步行區(qū);④建筑群中的開敞空間;⑤小區(qū)庭院等。
2 有人性的建筑外部空間是我們的努力方向
當設計是為了生活、為了內(nèi)在人的體驗;當設計師成為一個內(nèi)在者而融入當?shù)厝说纳睿划斣O計的對象具有功用和意義時,我們方可重歸人性的場所,為此,設計師應該:
2.1 認識人性:人作為一個自然人和社會人,他們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獨;人需要運動,需要坐下休息;人離不開水,人也愛玩火;人愛采摘和捕獲;人需要庇護和蔭涼,需要瞭望,看別人而不被別人看到;他需要領地,需要適當尺度的空間;人需要安全,同時人需要挑戰(zhàn);人愛走平坦的道路,有時卻愛涉水、踏丁步、穿障礙、過橋梁;人要戀愛、要被人關注、同時喜歡關注別人;因此,需要設計的場所能讓人性充分發(fā)揮。
2.2 閱讀大地:大自然的風、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動物的運動過程,災害的蔓延過程等等,都刻寫在大地上,因此大地會告訴你什么地方可以有樹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體;大地也告訴你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與健康的,因而是吉祥的,什么格局是危險和恐怖的,因而是兇煞的。同時,大地景觀是一部人文的書;大地上的足跡和道路,門和橋,墻和籬笆,建筑和城市,以及大地上的紋理和名字,都講述著關于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愛和恨,人類的過去、現(xiàn)在甚至未來。
2.3 體驗生活:體驗當?shù)厝说纳罘绞胶蜕盍晳T,當?shù)厝说膬r值觀。如果你不到都江堰的江邊林下坐上1天,就不明自為什么成都被認為是中國最悠閑的城市;如果你不搭一回北京街上的出租車,就不理解北京作為“政治中心”的含義;如果你不到溫州街頭走走,你也不知道“全民皆商”的意味;如果你不經(jīng)歷青藏高原的缺氧,也就不能理解為什么這里的人會成為釋迦牟尼的選民。只有懂得當?shù)厝说纳睿艜蟹袭數(shù)厝松畹墓部臻g的設計。
2.4 聆聽故事:故事源于當?shù)厝说纳詈蛨鏊臍v史,因此要聽未來場所使用者講述關于足下土地的故事,要掘地三尺,閱讀關于這塊場地的自然及人文歷史,實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種源于當?shù)氐淖匀贿^程及人文過程的內(nèi)在的力量,是設計形式背后的動力和原因,也是設計所應表達和體現(xiàn)的場所的本質(zhì)屬性。這樣的設計是屬于當?shù)厝说?,屬于當?shù)厝说纳?,當然也是屬于當?shù)刈匀慌c歷史過程的。
3 建筑外部空間的分類
建筑外部空間按使用性質(zhì)分,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3.1 活動型
這種類型的外部空間一般規(guī)模較大,能容納多人活動。
3.2 休憩型
這種類型的外部空間以小區(qū)內(nèi)住宅群中的外部空間為多,一般規(guī)模較小,尺度也較小。
3.3穿越型
城市干道邊的建筑及一些大型的觀演、體育建筑常有穿越型的外部空間,或者是城市里的步行通道或步行商業(yè)街。如上海市的南京路步行商業(yè)街,廣州市的北京路步行商業(yè)街,深圳市的東門步行商業(yè)街。
4 建筑外部空間設計手法的運用
為了獲得宜人、豐富的外部空間,僅僅一種手法是不夠的,需要多種手法的綜合運用。根據(jù)不同的建筑以及不同的環(huán)境需要綜合運用不同的手法。
4.1 空間的延伸和滲透
內(nèi)外空間及外部空間的相互延伸及滲透是空間的連續(xù)和相互作用造成的時空的連續(xù)。
4.2 層次與序列
要創(chuàng)造有秩序而豐富的外部空間,就要考慮空間的層次。而對于運用空間就要有空間導向,就要有序列,有高潮和過渡。
4.3 建筑尺度的處理
建筑作為外部環(huán)境的主體其本身的尺度必須有適應人體尺度的過渡。正如蘆原義信所提的第二次質(zhì)感一樣。建筑本身需要以一個較大的尺度去適應其所處的大環(huán)境,又要以一個較小的尺度去滿足其本身的外部環(huán)境。建筑物應該具有多層次的尺度關系。
5 結束語
作為一名建筑師,對于建筑外部空間的重視也應像對建筑內(nèi)部空間一樣,讓人們能感受到內(nèi)外一致的貼切關懷。現(xiàn)在城市的經(jīng)濟水平和人的生活質(zhì)量都在不斷提高,對建筑外部環(huán)境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就要求我們更加精益求精,力求在城市建筑環(huán)境的各個方面都能滿足人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