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智能化已是大勢所趨,而即將出爐的蘋果iTV在這一領域中顯得格外搶眼。科技大佬郭臺銘為搶食蘋果iTV訂單精心部署,甚至不惜拚上身家性命。
iTV的「餅」到底有多大,為何讓郭臺銘如此費盡心機?面對這場即將開打的「iTV聖戰(zhàn)」,臺商勝算幾何?
當PC早就智能化,手機和平板也在大面積智能化的情況下,TV這一塊螢幕不會逃過彩電廠商、IT巨頭的法眼,也正在走向智能化的道路。
當各大彩電廠商、IT巨頭為占領龐大的全球智能TV消費市場積極佈局、嚴陣以待的時候,一向在技術上領先且風格獨特的蘋果也即將推出智慧型電視iTV,並且傳言蘋果iTV配備了全鋁合金機身、Siri語音助手以及FaceTime視頻通話等功能。這不僅在智能TV產業(yè)刮起了旋風,同時也讓代工廠商們鉚足勁想要搶食蘋果iTV訂單。而走在這些代工廠商最前頭的莫過於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了。近日郭臺銘親自證實,富士康正在為傳言中的蘋果智能電視iTV做準備,儘管該產品的研發(fā)和生產目前還在規(guī)劃階段。
佈局iTV三部曲
據臺灣媒體報導,郭臺銘為獲得蘋果iTV訂單精心部署了「三部曲」:
首先,整編好自己的每個「小金雞」,做好零組件準備;其次,聯(lián)合海外盟軍「夏普」,取得全球領先的面板技術;最後,打通「任督二脈」,做好通路佈局。
「三部曲」中,第二部曲是郭臺銘佈局中的「重中之重」,為第二部曲的演奏成功,並以防股東們有異議,郭臺銘不惜拚上身家性命入股夏普十代線,質押個人在鴻海集團中的16萬張股票籌集了百億新臺幣。雖然這16萬張股票只占其在鴻海集團所有股權133.999萬張股票中的17.67%,但這是郭臺銘有史以來的最大手筆。這質押股票獲得的660億日圓(約247億元新臺幣)都是從郭臺銘個人口袋裏掏出來的,可見郭臺銘的魄力和企圖心。
不過,顯然16萬張的持股質借還不夠,鴻海2012年7月6日於股市觀測站中又再披露,郭臺銘分別於7月2日及7月3日向德商德意志銀行臺北分行及瑞士商瑞士銀行臺北分公司質設了9.5萬與11.5萬張鴻海股票,加計上一次合計共質借37萬張持股,以郭臺銘總持股133.999萬張計算,郭臺銘的質借比例也首度突破3成,高達33.34%,市值約327億元新臺幣。而在過去,郭臺銘很少利用股票質設換取資金投資,此次入股夏普十代線,可算是打破常規(guī),不惜血本。
至於第三部曲,是為搶占銷售通路的「壓軸戲」。對於經商者而言,產品賣得出去才是最重要的。郭臺銘為擺脫僅僅是代工者的形象,已經擁有了零組件能力和生產技術,同時還做到了最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自建通路,讓蘋果iTV產品能透過通路賣出去。如今鴻海的賽博數碼已經拿下蘋果大中華區(qū)的最大代理權,而且郭臺銘還專門組隊參與大陸「都市計畫」,以便搶占通路要道占領內銷市場。試想,蘋果iTV的產品出來不用被送到蘋果的倉庫,而是直接被送到賣場,這既可節(jié)省成本又可以擴大銷售。郭臺銘在這一部曲的彈奏上早已胸有成竹,難怪會數度說出「用我的生命擔保,一定會成功」!
十代線
為何如此受青睞?
讓郭臺銘及其鴻海集團如此看重夏普,並在投資虧損的狀態(tài)下仍不改初衷的根本原因在於:夏普擁有全球唯一的十代線,擁有完全的優(yōu)勢搶占大尺寸面板產能。
從兩組對比的數據就可以說明:十代線能一次切割6片60寸、8片57寸和15片42寸,而六代線(目前在使用的)大概只能一次切割2片60寸;十代線切割1片成本為773美元,而六代線切割1片成本為1053美元,兩者切割一片就相差280美元(約8400元新臺幣)。十代線的產能大而且能極大地節(jié)省成本,所以郭臺銘才堅定地認為,投資十代廠,對於未來數位家庭應用和蘋果iTV需求大尺寸面板,絕對有幫助;對於抗衡鴻海的強勁對手——韓國的三星,將信心倍增。此外,郭臺銘還表示,Windows8出來,夏普的價值也已經浮現(xiàn),因為Windows 8需要具有觸控功能、輕薄設計及更高解析度的螢幕。諸如此類,已經有充分的依據證明郭臺銘是在「放長線釣大魚」。
郭臺銘透露,美系玻璃大廠康寧(Corning)已經和他簽訂供應協(xié)議,十代廠面板產品預計在中秋節(jié)上市。他強調「相信用不了多久,鴻海股價會令人刮目相看?!?/p>
吃下iTV
瞄準TV組裝商機
郭臺銘一再加碼入股夏普,甚至不排除將夏普吃下來,如此堅決地挺進面板產業(yè),難道僅僅是為了蘋果iTV這一大訂單?其實郭臺銘選擇投資夏普,看中的是夏普在面板產業(yè)上具有高度的轉換技術,也就是在新世代制程轉換上的先進技術,除了可拿下蘋果(APPLE)智慧型電視iTV訂單,也有助郭臺銘取得未來高解析度面板的重要入場券。
據統(tǒng)計,2011年有6成電視是品牌廠自己組裝,僅4成委外代工,但不要小看這4成代工,在這一年裏全球TV組裝代工約2億臺,以1臺400美元估算,就約有800億美元商機浮現(xiàn)。由於液晶電視市場不佳,國際品牌大廠在成本考量下,未來將大舉釋出代工訂單。以2011年富士康電視組裝出貨量僅900萬臺觀察,若未來郭臺銘成功跨入高階面板,直接橫跨面板上游,可望綁住品牌廠訂單,拿下組裝代工訂單,所以為搶食1年約800億美元(未來可能更高)的TV組裝商機,入股夏普成為鴻海佈局TV組裝代工的重要關鍵點。
欲衝破夏普底線
介入經營
此次郭臺銘豪擲百億為交割日本夏普十代廠股權。夏普於2012年7月12日正式公佈,與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簽訂的資本合作協(xié)議已完成,其中有關夏普旗下十代面板廠(SDP)部分,由郭臺銘的投資公司SIO(SIO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取得SDP共132萬股,約46.48%股權,SIO與夏普並列為夏普十代廠兩大股東。
除郭臺銘個人投資外,鴻海集團也投資了夏普部分股權。旗下鴻海、富士康、鴻準和鴻準子公司Q—RUN HOLDINGS LTD.取得夏普股權細節(jié),共計購買夏普1億2164萬9000股普通股,總共花費約669億695萬日元,持股占夏普股權比重9.871%。
不過夏普的股價卻沒有因龐大資金的注入而抬升,自7月消息公佈以來,「鴻夏戀」一直都因夏普股價不斷重挫而遇到挑戰(zhàn),鴻海所持的10%股權曾縮水高達約七成,並直接拖累鴻海自身的股價。雖然在雙方明確重新進行磋商後,夏普的股價有所回升,但9月初夏普205日元的收盤價與鴻海550日元(約7美元/股)的入股價相比仍有非常大的差距。
面對如此嚴峻的態(tài)勢,郭臺銘似乎也坐不住了,親自前往日本參觀夏普工廠,並表達了新訴求:除了資本投資夏普外,還希望能介入經營。然而,雙方的磋商並不順利。據夏普大中華區(qū)董事長菅野信透露,夏普奧田隆司社長多次與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的團隊進行談判,但是有兩條沒有改變,「那就是鴻海9.9%的占股比例不會提高,鴻海也不會向夏普派駐董事?!谷绱丝磥?,雙方難以在短時間內達成某種共識。在這雙方談判久而不決的情況下,「受罪」的是股價:談判拖延得越久,夏普的股價就跌得越厲害,並拖累鴻海股價連續(xù)下跌。
所以郭臺銘在離開日本時很憤怒:「為什麼要花這麼長時間來決定一件事?你們是不是真的打算重建公司?」並且「我最後再說一遍!接不接受我們的要求,你們最好趕快考慮清楚!」郭臺銘的這兩句狠話無疑是在向夏普的「債主」施壓,希望通過銀行、投資者的力量影響夏普的決策。
然而,夏普有關人士至今沒有做任何回應。夏普會否在兩條「底線」上做出讓步,「實在難預測?!?/p>
最終為聯(lián)手抗擊三星
為何郭臺銘要介入夏普經營的態(tài)度會如此強硬?他表示,「夏普需要的是一個可共創(chuàng)未來、扭轉困境,可協(xié)助全球佈局、成本管控與提高競爭力的夥伴。而鴻海介入夏普經營是符合雙方利益、有利於雙方合作的,能發(fā)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就像蘋果也會派人入駐鴻海的工廠確保供貨一樣?!?/p>
此外,「多少錢一股入股夏普不是關鍵,關鍵科技產業(yè)如何合作才能雙贏,用彼此的優(yōu)勢,戰(zhàn)勝『某一家品牌』?!?/p>
這家品牌就是三星。隨著三星的崛起,臺灣的科技產業(yè)開始尋求與日系企業(yè)合作聯(lián)合抗擊三星,如臺灣另一家液晶面板企業(yè)友達就和索尼結成同盟。而鴻海集團本身則是三星「死對頭」蘋果的最大合作夥伴,後者正醞釀在自己產品上「去三星化」,逐漸減少使用三星供應的元器件,轉向尋求與臺灣企業(yè)的合作。而鴻海集團與夏普尋求合作,目的也是要借助夏普在液晶技術上的積累反擊三星。
宏碁創(chuàng)始人施振榮對此則表示:「郭臺銘必須成功,因為談判結果可能將影響臺灣企業(yè)和日本企業(yè)未來30年的合作機遇?!顾赋觯绻櫤<瘓F與夏普的合作成功,該交易將成為鼓勵更多臺灣企業(yè)和日本企業(yè)考慮合作機會的示範先例。對郭臺銘來講,更為重要的是,攸關iTV聖戰(zhàn)的全局,爲了雄霸iTV未來的商機大餅,為鴻海後續(xù)發(fā)展鋪路,他別無選擇,只能奉陪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