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不顧中國政府一再勸阻,我行我素地於9月11日實施購買釣魚島「國有化」方案,此舉無疑踩到了中國底線,是明目張膽地往中國人眼裏揉沙子。
自從日本決定上演「購島」鬧劇以來,日本及部分媒體把日本的這個有蓄謀的舉動解釋為日本右翼和國內政治鬥爭所為,這顯然是為了掩耳盜鈴或者麻痹中國,讓中國對日本放鬆警惕,或者讓中國「打掉牙往自己肚子裏吞」。而實際上,這個鬧劇從頭到尾都是日本朝野合演的雙簧,其目的就是要「合法化占領釣魚島」,強迫中國接受「釣魚島主權屬於日本」的事實。
日本之所以要「霸王硬上弓」,實施所謂的購買釣魚島計畫,有人說,是日本看準了北京的「軟肋」。何謂中國「軟肋」?首先,是中共要在今年秋天召開「十八大」,要進行政權交接,而「十八大」之前的平穩(wěn)過渡是北京的頭等大事;二是,北京現(xiàn)在仍然奉行「韜光養(yǎng)晦」外交策略,特別是在南海問題及日本開始蠶食釣魚島以來,在日本人看來,中國一直是「君子動口不動手」,誤以為對釣魚島進行「切香腸」舉動,中國也不會怎麼樣;三是中國目前仍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用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9月8日的話說,就是中國不敢動用武力攻占釣魚島,因為這樣做將嚴重影響她的經(jīng)濟發(fā)展;四是,中國為了發(fā)展經(jīng)濟,需要在外交和國際環(huán)境中爭取和平發(fā)展空間。日本一廂情願地認為,中國有這麼多軟肋,是他們動手的天賜良機。
中國有軟肋,但也有決心
但是,事態(tài)的發(fā)展證明日本的如意算盤打錯了。自從日本決定「購島」以來,北京在處理釣魚島問題上,一直本著理性、克制、有理、有利、有力原則,先是對日本好言相勸,接著是對日本可能採取的行動提出警告,希望日本不要一錯再錯,當日本「購島」玩真的、落實錯誤的決定以後,中國就立刻表明自己的強硬立場……並擺出不惜一戰(zhàn)的架勢。
縱觀日本處理今次「購島」事件,國際因素絕不單純:一方面是日本越來越感到大國地位被超趕的危機——中國在過去34年GDP年均增長9.9%,人均GDP已增長到2011年的5400美元,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jīng)濟體,留給日本的時間已經(jīng)不多,日本需要在中國羽毛未豐之前向中國挑戰(zhàn);另一方面,是日本要配合美國重返亞太計畫,主動在東南亞「帶頭表現(xiàn)」,既要測試中國容忍底線,也要檢驗美日安保條約的「保險程度」。
在中國密集打出組合拳之後(第一步是公佈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領?;€;第二步是派出海監(jiān)船巡航;第三步是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xié)發(fā)表意味著全國動員的聲明;第四步是國防部表態(tài)保留採取相應措施的權利),已讓日本清楚檢測到中國的底線——在主權問題上沒有任何讓步空間。接下來的局勢發(fā)展是:日本要麼坐下來談判,政治解決釣魚島問題;要麼繼續(xù)對抗,兩國兵戎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