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課標實施以來,我們的課堂閱讀教學的確發(fā)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變化,傳統(tǒng)機械乏味的教學模式被打破,逐步走向開放、靈活、多樣,但是仔細審視這些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變化過多追求形式而忽視了閱讀教學的實效性,課堂教學仍處在低效狀態(tài)。本文從加強有效閱讀的必要性和如何加強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兩個方面對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作全面的闡釋,以期提升學生的閱讀思維品質(zhì)與閱讀能力。
【關鍵詞】語文 閱讀教學 有效性閱讀 有效性策略
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一直是語文教師的“重頭戲”。新課程改革以來,語文閱讀教學理所當然地成了高中語文改革的重點。新課程標準無論在閱讀的廣度還是深度上都向教與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而閱讀是貫穿提升語文素養(yǎng)整個過程的重要活動,所以我們必須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構建有效的閱讀教學,打破傳統(tǒng)的教法和學法,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主動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
所謂有效的閱讀教學,就是通過有效的教學措施使學生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獲得進步與發(fā)展,使語文素養(yǎng)得到提升,并親歷學習過程和掌握學習方法。可以說,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一個語文教師努力追求的目標,因此對于課堂上的教法研究和探索成為熱門課題。首先來談談目前加強有效閱讀的必要性。
一、目前的語文教學現(xiàn)狀急需我們尋求有效的閱讀教學策略
不可否認,在新課標的指導下,語文教師接受了比較前沿的閱讀教學信息,并力圖將之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如閱讀感悟、探究性閱讀、個性化閱讀等等,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實踐研究,指導不夠到位,出現(xiàn)了流于形式的現(xiàn)象,看著熱鬧,卻沒有實效。在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了過分夸大自主而導致課堂教學無序、過分夸大過程忽略結果而導致課堂教學無效、過分夸大學生作用輕視教師作用而導致教學不得法、過分夸大情感目標輕視知識技能目標而導致教學質(zhì)量下降等問題。面對這些低效的課堂教學現(xiàn)實,對照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要求,我們迫切希望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促進學生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體提高,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地發(fā)展。高耗低效的閱讀教學顯然與新課標的要求存在著明顯的脫節(jié)。因此,尋找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是新課改背景下我們無法回避的課題。
二、當前語文閱讀教學的誤區(qū)呼喚有效的閱讀教學
(一)閱讀教學的應試功利性
目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或多或少地脫離了閱讀的本原,多數(shù)閱讀教學圍繞高考指揮棒,這使學生在閱讀訓練過程中體現(xiàn)出如下問題:(1)閱讀目標過于功利化。教師教和學生學都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對文本整體的把握和透徹的理解上,而是過于機械地在文中尋找答案,所以對整個文本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層或一知半解。這種閱讀往往無法達到量的積累,因而學生閱讀視野不開闊,文學底蘊欠豐厚。另外,功利化的閱讀使文本的審美蕩然無存,學生透過文字看到的不是文字的意蘊,而是得了多少分。(2)閱讀教學的功利化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表現(xiàn)在寫作中的言之無物和無病呻吟。有些學生洋洋灑灑上千言,然讀之文體不明,中心不在。這一切都是學生在閱讀中相關文體知識運用不夠的結果。判斷文章體裁,運用相關文體知識鑒賞文章、思考問題的思維尚未形成,使學生難以將課內(nèi)文本所學化為課外自主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不能有效實現(xiàn)“學以致用”。
(二)閱讀教學的文本單一性和閱讀層面的淺嘗輒止
一方面,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雖然整體上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師滿堂灌的授課方式,雖然課堂上呈現(xiàn)出一定的學生合作探究氣象,但是,學生對于文本意旨、用詞造句、謀篇布局等的妙處卻難以深入了解。至于用,那就更難了!看過《屈原列傳》,讀過《離騷》,對他投江自盡、后人端午節(jié)紀念活動可能印象深刻,卻不一定能深入認識屈原的愛國思想、高尚情操以及屈原作品語言形式上的博大精深。
另一方面,課內(nèi)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這一傳統(tǒng)閱讀方式?jīng)]有得到有效體現(xiàn)。我們知道,與新課程結合的各種讀本和相關讀物雖十分豐富,但卻常被教師和學生忽視,使用效率不高,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一是教師無壓力;二是學生少動力。僅僅局限于文本自身,造成知識獲取乃至運用上的狹隘。
三、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語文閱讀教學首先就要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特點,要遵循學生學習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要充分運用文本,發(fā)揮好文本作為教學資源的效益,同時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和教師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這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前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學習者對自己所從事的活動缺乏必要而濃厚的興趣,那么,他所從事的工作或者學習一定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所以要想提高課堂閱讀效率,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果學習者對語文課堂具有濃厚的興趣,又掌握了比較科學而且適用的方法,這就為語文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保證。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要積極培植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并且使之優(yōu)化成為一種優(yōu)秀的學習品質(zhì)。只有如此,在語文課堂上,學習者才能積極地認真地參與,比如及時思考并認真回答問題,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及時作記錄,及時反思等,這種全方位的積極的參與一定能夠保證個體所學效益的提高,無數(shù)個體都能夠達成這一目的,整個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益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充發(fā)揮文本效益,加強學生在閱讀中與文本對話,發(fā)掘文本內(nèi)涵,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語文教學最重要的載體是文本,是一篇篇文質(zhì)兼美的課文,閱讀的順利進行,是建立在對文本正確認識的基礎之上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事實上就是要讓學生閱讀文本,在對文本進行深入了解和理解的基礎上,再進行更高層次的學習。我們開發(fā)它、利用它,挖掘、利用它的語言資源,對學生進行字詞教學和語言訓練,深入體會和品味,訓練語感;挖掘、利用其思想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理想、情操、信念、誠信、感恩、人生觀、價值觀等思想熏陶和情感陶冶;挖掘、利用它的文學文化資源,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和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挖掘、利用它的表達和篇章的資源,訓練學生傳達思想、表現(xiàn)情感;善于根據(jù)文本特點和師生實際,有選擇地挖掘和利用文本中的教育教學資源,突出某幾個方面,但語言的訓練與感悟、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文本寫作的體會、對學生文學文化的熏陶、對學生人文情懷的培養(yǎng)是我們始終應關注的。
(三)提倡自主體驗閱讀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德國接受美學家伊瑟爾說:作品的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chǎn)生。它是作品和讀者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而不是隱藏在作品中的微言大義。
閱讀教學中,有時效果不佳,大多是因為閱讀結論并非學生的自主體驗結果。因為,文本的閱讀需要閱讀者積極主動地調(diào)動自己的體驗參與到文本中。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文本的意義也就無法生成。
自主體驗閱讀要求我們在閱讀作品時,要將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教師也要善于在閱讀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能夠設身處地地與作者、與文本同呼吸、共命運。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p>
(四)充分調(diào)動各種評價手段,激活課堂氛圍
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評價非常重要,運用得好,可以促進和改善學生的語文學習,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反之則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課堂閱讀教學的實效。評價首先要以鼓勵、鞭策為主,關注學生的態(tài)度,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發(fā)展變化。其次,應將多種評價方式結合起來,從教師這個角度來講,可以用熱情的語言進行贊美、激勵,也可以用眼神進行鼓勵,還可以用動作(如鼓掌)表示贊賞。除了教師的直接評價外,還應充分調(diào)動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同學、學習小組間的相互評價。在講授課文時,就可以將多種評價方式結合起來,激活了課堂氛圍,提高了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比如,在學生齊讀課文時,仔細感受穩(wěn)重的情感,然后再讓他們自己談談感覺,自己讀得好不好,這樣,經(jīng)過切身的體會和交流,學生就會有自己的感悟,然后讓學生體會后合作分角色朗讀,讓學生和先前的朗讀互相比較并談談自己的體會。這種自我評價實際上是在引導學生深入地進入文本,讓文本語言逐步轉(zhuǎn)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實在是一舉兩得。除此,在上課時教師也注意充分引導學生進行相互評價,這種相互評價就是合作學習,讓學生從他人的評價得到新的感悟。老師的鼓勵性、激勵性評價更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諸如像“讀得不錯,流利、有感情”、“有自己的感悟”、“再深入思考一下,你的答案會更精彩”這些語言在課堂上比比皆是。正是充分調(diào)動了各種評價手段,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之中。
閱讀教學要求高效深刻,拒絕淺薄,更要拒絕事倍功半。提高閱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我們的課堂真正厚實起來,需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學生語文素養(yǎng),尊重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對文本的獨特理解,讓他們在積極的合作、探究、體驗中完成文本的解讀,完成基本技能的訓練,完成文本知識的遷移,完成語感的培養(yǎng),完成文本的延伸拓展,完成思想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從而使我們的閱讀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廣東汕頭市潮陽區(qū)棉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