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語文新課程對語文教學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帶領(lǐng)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源頭,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建立新型平等的師生關(guān)系,注重交流,關(guān)注學生的成長,加強自身基本功的訓練,來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
【關(guān)鍵詞】生活 教材 交流 基本功
高中語文新課程對語文教學者而言,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zhàn),因其特別強調(diào)人文性,強調(diào)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顛覆了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這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不斷地提高自身,調(diào)整教學方法來適應當前課程改革要求。語文教學回歸本真才會具有無限的生命力。
一、回歸生活 捕捉美麗
生活是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離開了生活,語文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罢Z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是美國教育家華特·科樂涅提出并被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所認可的一條理論,語文教材新大綱也強調(diào):“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加強語文實踐”,要求教學不能再局限于教材,滿足于單一的課文、課堂教學,要切實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因此,關(guān)注生活是學習語文的最佳途徑。如教學《故都的秋》一課時,我在導入新課時就十分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先讓學生先想想家鄉(xiāng)的秋什么樣的,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引起哪些獨特的感受,同學們暢所欲言,家鄉(xiāng)的秋就在同學們的描述中形象起來。緊接著我因勢利導,讓學生邊讀邊思再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理解文本。這樣,學生在聯(lián)系生活、互動交流中不但理解了文章主旨,也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還能引導學生關(guān)注身邊的景與物,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學習《小狗包弟》這一課的時候,并沒有先急于進入文本,先讓同學們講述了自己養(yǎng)過的寵物,學生們聲情并茂的講述也感染了我,講述中有照顧寵物的艱辛,有小動物給生活帶來的歡樂,失去寵物的傷感與失落,還有人談到了對生命的認識。帶著這些感悟再去品讀文章,巴金老人那勇于自省的精神也深深感染了學生,這樣,一個陌生的年代也就人性中和現(xiàn)代有了溝通。其實語文涉及了現(xiàn)實生活、紛繁社會、人生命運、思想情感。語文,是在指導人去如何面對生活,將生活引進語文課堂只是學生對語文感興趣的一方面。另外,要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樂于汲取廣泛的知識,提高自我的文學素養(yǎng),指導學生有目的地閱讀一些課外作品及報刊、雜志組織學生收看有益電視節(jié)目,能使語文學習不再枯燥,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吧钪刑幪幨钦Z文”,此話一點都不假。讓語文與生活交融起來,語文因為生活而更美好,生活也因語文而充滿詩意。
二、運用教材 走出教材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教師可以而且應該根據(jù)學生情況,來靈活處理教材。教學,不只是傳授語文課本中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在學習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時,讓學生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與感受。更重要的是從意境入手,初步學會鑒賞詩詞的方法,這首詩中景物描寫的方法及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手法是非常典型的,這對以后閱讀其他作品也是一種借鑒?,F(xiàn)代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書是看不完的,課文無非是例子,要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教給學生讀書、看報的技巧、能力。總不能什么全喂學生,更不可能永遠教學生。要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離開學校,他們還要自學,還要發(fā)展?!毙陆滩闹械恼n文,絕大多數(shù)是從古今中外文學作品和名人佳作中精選出來的,這些課文里本身就含有許多語文知識點,學習課文的過程,其實就是進一步掌握知識點的過程。在學習《張衡傳》這篇文章時,除了學習張衡的偉大貢獻外,也整理了關(guān)于中國古代官員升遷任免的說法和一些課外高頻詞的用法,既回應了以往教材中的重點,又為課外閱讀掃除了一些文字障礙。但是,任何教材,說到底,僅僅是個例子,把這個例子掌握得再好,也不等于就學好了語文。如果教師指導同學們能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學習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學生就真正成為了教材的主人。語文知識的攝取和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像我們有些同學所以為的那樣,只在于語文課本;或只能從課堂上得到。可以說,走不出語文教材,走不出語文課堂,我們就學不到更多的語文知識,就無法提高語文能力。
三、注重交流 關(guān)注成長
語文新課改最大的變化是要求同學們的學習方式進行改變。傳統(tǒng)的學習就是文本研習,而現(xiàn)在強調(diào)感悟體驗,形成語文素養(yǎng),在活動中學語文。老師的課堂在漸漸發(fā)生變化,現(xiàn)在的課文,給了學生更多的與人對話的平臺,可以和同學交流,與老師探討。做為教師要意識到,每個孩子成長中都需要一位心靈的導師,我們要自覺承擔這一責任,做他們忠實的聽眾,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信賴與尊重,才能收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因此,我們應時刻留意教育教學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關(guān)注學生的一言一行,要善于從學生的作文、隨筆中捕捉教育的契機。其次,善于聽取學生的見解。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一言堂”,學生只能聽和記,學生少有發(fā)表見解的機會,更不用說對教師的講授大膽質(zhì)疑了。這樣的教學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嚴重扼殺了學生的靈性。課程改革下課堂教學變成了師生的平等對話,教師和學生在交往互動中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見解,交流彼此的情感和體驗,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相長。在學習《孔雀東南飛》一課時,每個人都非常同情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命運,有的學生就為這種結(jié)局產(chǎn)生了疑問,覺得可以采取更好的辦法,全班就此展開討論,結(jié)果想到了幾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如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尋求法律幫助,拖延時間解決等,在討論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的互動交流、合作學習,隨著學生之間討論的深入,學會了如何對待挫折,如何與家長溝通以及珍愛生命等。這些品質(zhì)在語文教學中并沒有明確要求,但這又是一個人必備的素質(zhì)。在傾聽與交流中,我們的孩子學會了感性的生活,理性的對待,為他們成長為健康而優(yōu)秀的人才奠定基礎(chǔ)。
四、加強基本功 做文化引領(lǐng)者
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高低,取決于其語文基本功是否扎實。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師也要不斷地學習,不僅要理念更新,還要提高教育技能。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基本技能,語文教師應該自己先練就一身過硬的語文基本功,這也能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首先,自己必須會說一口流利而標準的普通話、必須會朗讀,因為語文教師不僅僅傳授語文知識,也是中華文化的代言人,普通話也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既是對學生的技能訓練,又是對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朗讀得好,就能夠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會使自己的語言日趨規(guī)范,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也能帶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其次,要努力使自己寫一手規(guī)范漂亮的字。規(guī)范的板書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日久天長,學生也會受到良好的影響。另外,要努力使自己養(yǎng)成寫作習慣。語文教師指導學生寫好作文,自己要懂得作文之道,這并不是要求我們有作家的水平,寫出大作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記下來,可以以微博等新的形式發(fā)表。長期堅持,思維也就敏捷了,對事物也有了自己的見解,學生讀過后,就能提高學生判斷思辨的能力。只有教師的基本功扎實了,才能激起學生對優(yōu)秀文化的向往與熱愛,因為在孩子的成長中榜樣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面對課程改革,我們每位語文教師要承擔起探索、研究、發(fā)現(xiàn)的重任,而課程政策和課程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需要在實踐中摸索與研究。但回歸生命,回歸生活永遠是語文新課程的重要理念,語文教學應該成為學生了解社會、體驗生活、感受幸福、溝通世界的窗口。
作者單位:遼寧鐵嶺市第四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