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實現(xiàn)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組合;優(yōu)化教學環(huán)境,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建立朋友式的師生關系;從細節(jié)入手,處理好教學環(huán)節(jié)三大方面探討闡述了提高英語課堂效率的途徑,希望為英語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英語教學 提高效率 學習興趣 課堂氣氛
技工院校的學生動手能力強,但是厭學情緒嚴重,英語基礎薄弱,對英語學科的學習尤其不感興趣。要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最重要的是:教師使學生保持持久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要求教師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細致考慮每一步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使教學更加符合心理學、教育學的規(guī)律。
一、高效率課堂的評價標準
教師在個人職業(yè)素養(yǎng)方面至少需要做到三條:第一,掌握先進的教學理論;第二,站在統(tǒng)攬全局的高度來審視教材和確定教法,對教材有相當強的駕馭能力;第三,拓寬知識面,提高教學藝術水平。
從學生角度出發(fā),高效率的課堂主要是看學生的狀態(tài)和收獲。要求學生做到:第一,聚精會神,心領神會;第二,勤做筆記,筆下生輝;第三,眼隨師轉,口若懸河;第四,學以致用。
二、教師如何創(chuàng)建高效率的英語課堂
1.實現(xiàn)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組合
(1)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實現(xiàn)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組合,同時優(yōu)化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教師必須在教材的取舍組合上下功夫,對所講內容的詳略、先后順序、講練如何結合等必須做出精當?shù)陌才拧?/p>
(2)教學方法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狀況來確定,諸如聽錄音、看錄像、做游戲、搞表演等,采用哪些方式方法,應予以精心安排。通常采用的教學方法是:直觀教學法、分組合作、情景對話、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3)課堂設計要強化互動教學,培養(yǎng)學生主體意識,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材中有些活動的設計主要指知識的獲得過程,教師在某一知識學習前要設置懸念激發(fā)求知欲,全面誘導學生參與到獲取知識的活動中去,通過活動,自主發(fā)現(xiàn)與感知其中蘊含的英語知識與規(guī)律。讓學生分組合作,預習話題,查找資料,組內交流,組間評價。這樣,以優(yōu)帶差,以勤帶惰,全員參與,變厭學為樂學,變死學為活學。
(4)及時捕捉教學中的反饋信息,因材施教。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按照大部分學生的實際水平來授課,但每個學生在學習上又各有差異,因此,要通過研究反饋信息,及時掌握情況,采取不同的矯正、補救措施,以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整體提高。
2.優(yōu)化教學環(huán)境,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建立朋友式的師生關系
(1)“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對提高教學質量會起到積極的作用。不僅在課上要與學生進行感情上的交流,教師更應注重在課余時間與同學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只有師生關系融洽,雙方處于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才能產生愉悅的心情,使課堂上師生雙向交流,熱情洋溢,把知識融入感情,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最大限度地優(yōu)化教學效果。
(2)正確處理學生英語學習中所犯錯誤,保護學生自尊,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適時進行贊賞教育。
3.從細節(jié)入手,處理好教學環(huán)節(jié)
(1)課堂提問占據課堂的大部分時間。要巧妙地設計問題:第一,提問巧妙,有目的性、針對性;第二,問題具有啟發(fā)性。
(2)舉例具有實用性。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直接印象比間接印象深刻得多。在講解知識點時,要適當給學生舉一些例句,以便使學生印象深刻而牢記一些詞、詞組、句型或語法。
(3)把握好教學節(jié)奏,處理好量、質、度三者的關系。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學內容必須有一定的廣度、深度和密度,這就要求教師把握好節(jié)奏。慢條斯理的講解不可取,但節(jié)奏過快也不行,那種連珠炮式的講解使學生無暇思考,也來不及消化。因此,確定教學密度應以學生的接受能力為前提。鑒于英語課的特點,教師在精講必要的語言知識后,應組織學生進行大量的練習,所花時間應不少于三分之二課時,參加練習的學生最好達到100%,最少不得低于80%。這種面廣、量大、質高的練習無疑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丁家富.新課程呼喚真實的課堂[J].教育科學論壇,2009(01).
[2]侯青峰.提高課堂效益的幾點嘗試[J].職業(yè)教育研究,2009(01).
[3]華挺.基于一堂公開課的英語有效性研究[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07(02).
[4]James Popham,W.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教師發(fā)展與學生成長的評價研究”項目組翻譯,促進教學的課堂評價[C].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青島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