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蝶(1908~1989年),著名電影藝術(shù)表演家,20世紀30年代我國影壇上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電影皇后”。祖籍廣東鶴山,1908年出生在上海。
胡蝶本名胡瑞華,乳名胡寶娟,胡蝶之名是她1924年報考中華電影學校時為自己取的名字。從此,胡蝶之名享譽影壇,沿用至今。
胡瑞華從小愛好戲劇藝術(shù)。1924年,16歲的胡瑞華隨父親從廣州剛遷回上海,就看到了中華電影學校的招生廣告,她毫不猶豫地決定報考這所學校。那時,從事演藝的人都習慣于給自己取一個響亮的名字,人們稱之為藝名。胡瑞華開始給自己取名“胡琴”,但仔細一想,胡琴只不過是一個被人整天拉來拉去的東西,這個名字不合適。正在為難之際,正好一只漂亮的花蝴蝶從窗外飛過,胡瑞華頓時靈感突發(fā),決定將“蝴蝶”作為自己的藝名,蝴蝶既漂亮又可愛,它每天自由自在地翻飛于花叢之中,“既悠閑,又雅致”。而且,“蝴蝶”的“蝴”字“蟲”旁去掉,就是自己的姓,實在太巧合了。當即就以“胡蝶”的名字報考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所電影學?!腥A電影學校。
胡蝶到了晚年,告別影壇多年的她一則出于對已故丈夫潘有聲的深情懷念,二則是為了真正從往日的榮耀和屈辱的陰影中走出來,回到兒時的那份純真中去,她再次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潘寶娟”,“潘”是她丈夫的姓,寶娟是父母為她起的乳名。這時期胡蝶已是68歲高齡的老人。
電影學校畢業(yè)后,胡蝶投身于影壇,開始她的電影生涯。她一生從影40余年,拍攝了百部影片,經(jīng)歷了從默片(又稱無聲片)到有聲片,從黑白片到彩色片的歷史階段。1925年,胡蝶加入新成立的友聯(lián)公司,在《秋扇怨》中第一次擔任主角,其表演受到了觀眾的好評。1931年,胡蝶主演了洪琛任編劇、張石川任導(dǎo)演的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該片在上海公演后,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從此,胡蝶一舉成名。1932年,她又主演了根據(jù)作家張恨水的同名小說拍攝的中國第一部彩色片《啼笑因緣》。
1933年,《明星日報》組織了由讀者和觀眾投票選舉的最佳電影女演員的活動,胡蝶以21334票的高票當選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電影皇后”。
1949年,丈夫潘有聲去世,胡蝶自此息影整整10年之久,直到1959年,她重新走上影壇,在臺灣、香港等地先后主演了《街童》、《兩個女性》、《后門》等片。其中《后門》一片于1966年在日本舉行的第7屆亞洲電影節(jié)上獲得最佳影片獎——金禾獎,胡蝶獲最佳女主角獎。從此,62歲的胡蝶登上了“亞洲影后”的寶座。
1966年,胡蝶在參加了《明月幾時圓》、《塔里的女人》兩片的拍攝之后,正式退出影壇。先住在臺灣,1975年移居加拿大,與兒子、兒媳生活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直到1989年病逝。
胡蝶一生有過兩次婚姻。1935年11月,與上海有名的實業(yè)家潘有聲結(jié)婚,這是她人生的第一次婚姻。潘有聲,原籍福建蒲田,先后任禮和洋行、德興洋行總經(jīng)理。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胡蝶隨丈夫潘有聲遷居香港。1949年,丈夫潘有聲因他所經(jīng)營的紗廠倒閉,從此一病不起,不久撒手人寰?;楹?,他們有一子一女。
丈夫潘有聲的去世,使胡蝶的生活失去了歡樂,有的只是寂寞和失去親人的痛苦。為了從痛苦中掙扎出來,胡蝶退出影壇,專心撫育兒女,直到他們成人。
1966年,胡蝶再度從影后,正當她在臺灣拍攝喜劇片《明月幾時圓》時,60歲的胡蝶認識了臺灣54歲的地產(chǎn)商宋坤芳,該片拍完后,他們便結(jié)為夫妻。宋坤芳是一位胡蝶的崇拜者,當初胡蝶初涉影壇時,宋坤芳便將她奉為偶像,凡是胡蝶演的片子,他總要想方設(shè)法地看到,甚至還要反復(fù)觀看多遍。幾十年后,宋坤芳終于和自己仰慕已久的胡蝶結(jié)為夫妻。婚后他們夫妻生活十分恩愛。1975年,宋坤芳病逝。不過,她的第二次婚姻沒有子女。
胡蝶另有一女胡友松,仍生活在大陸,早年曾與李宗仁結(jié)過婚。
(摘自湖北人民出版社《走近現(xiàn)代名人的后代》 作者:吳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