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農輕商”的思想在中國由來已久,從春秋末期的“商圣”范蠡說起,也已經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但在人類的發(fā)展史上,中國的商業(yè)活動除了飽受封建文化的鞭笞之外,從來沒有一個人為它唱過頌歌。
究其根源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一直是一種以體力勞動為支撐的農耕文化。這種文化的形成,與它的地理位置、環(huán)境氣候有著極其密切的關聯:中國地域遼闊,有大片的平原土地可以耕種,人們有固定的住所,于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躬耕而食的自然經濟,便構成了它最理想的生存狀態(tài)。再加上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所有勞動產品除了滿足自身需要之外,根本沒有與社會交換的需求。因此,通過經營他人產品而獲利的商人,自然而然地被正統(tǒng)文化視為了“不勞而獲”的另類。
但隨著勞動工具的不斷改良,生產力水平飛速提高,不僅使農產品產量出現了快速增長,而且使勞動者的剩余產品也有了與社會交換的強烈訴求。于是,商業(yè)便堂而皇之地在經濟界誕生了。遺憾的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并沒有隨著社會進步而更新自己的價值理念,反而以百般挑剔的眼光,對它實施了2000多年的殘酷壓榨與圍剿。
一是文化圍剿:打開中國的文化史,我們不難發(fā)現,不管在經典文化的《論語》、《史記》、《資治通鑒》中,還是以文學形式在民間傳播的史話、戲曲、小說中,凡是牽涉到對商人的描述,無一不是唯利是圖的小人,就連在中國工商史上赫赫有名的代表人物周學熙、陳光甫、劉鴻生、虞洽卿、胡雪巖……也無一不是“成功=陰謀”的化身,除了只字不提他們在推動社會發(fā)展方面發(fā)揮出來的積極作用之外,還要想方設法為他們的個人財富打上罪惡與骯臟的印記。于是,就連大“詩圣”白居易也慧眼蒙塵,在《琵琶行》中發(fā)出了對商人的嘲笑:“老大嫁作商人婦”?。ㄅ幽昀仙?,無人肯娶,才只好嫁給商人做老婆。)
二是制度圍剿。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人類職業(yè)劃分上,以“士、農、工、商”為等級,將商業(yè)劃為了社會的最低層;——西漢和魏晉時期,法律中明確規(guī)定“工商皂隸者不得服金銀、錦衣,犯者棄市”(商人不得穿著華麗的衣服出門,否則被殺頭示眾);——唐朝時期,明文規(guī)定在選拔各級官員時,“有市籍者不得官,父母有市籍者,亦不得官”(商人及子孫不準從政);——明代時期,“重農抑商”的政策更為變本加厲,明確規(guī)定:“若有不務耕種、專事末作者(經商者),是為游民,則逮捕之”;——到了清代,開創(chuàng)了“乾隆盛世”的乾隆皇帝,非但沒有任何開明壯舉,反而比歷朝歷代的真龍?zhí)熳舆€對商人恨之入骨:1740年,上萬名華僑商人在荷蘭遭殺害,當時的荷蘭當局十分害怕中國政府會來報仇,專門派代表團來給乾隆皇帝道歉。沒想到的是,我們的乾隆皇帝居然說:“我對這些貪圖發(fā)財遠離祖國、舍棄祖宗墳墓的不肖臣民并無絲毫的關懷?!鄙踔猎谇∷篮?,還對那些歸國華僑處以了極刑!
三是暴力圍剿。它突出表現在對中國商人開展的國際貿易活動中,譬如《大明律》中明確規(guī)定:“凡將牛、馬、軍需、鐵貨、銅錢、緞匹、綢絹、絲綿運出境外獲利者,杖一百?!钡搅舜笄逋醭?,居然還對我國的沿海地區(qū)頒布了一條禁海令,命令沿海居民內遷30里,“片板不許下水,粒貨不許越疆”。除此之外,對商人打擊最殘酷的應屬漢武帝時期的“告緡令”,號召天下百姓對商人進行揭發(fā),凡商人申報財產不實者,罰戍邊一年,并沒收全部財產。并明確規(guī)定,老百姓中的舉報者可獲得沒收財資一半的獎勵。告緡令的結果,是對全國商人進行了一次洗劫般大抄家,中等以上的商賈全部被毀滅!
由此可見,中國的商業(yè)活動雖然已經有了兩千年歷史,但真正對商業(yè)價值的認識和理解,卻還是近幾十年的事。
(摘自中國畫報出版社《打開你的天目》 作者:靳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