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呼兒咳喲……”這首傳唱了半個多世紀的經典民歌《東方紅》,用樸實的語言唱出了人民群眾對偉大領袖毛澤東及其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的深情,旋律好記,歌詞簡單,情感真摯,成為紅歌中的經典曲目。
長期以來,歌曲《東方紅》的曲調被中國百姓視之為陜北民歌,然而有聲音認為取自晉西北民歌《芝麻油》,對原創(chuàng)詞作者也一直有多種說法。歷史的當事人已作古,我們試著揭開歷史的謎團,還原歷史的真實。
“佳縣二李”在詞作者署名上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以來,《東方紅》在詞作者的署名上出現(xiàn)過傳奇性的變化:1949年至1950年只注明“陜北民歌”。1951年新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陜北民歌選》中收錄的《東方紅》的前身《移民歌》作者是李增正。1952年上海萬葉書店印刷的《中國革命民歌選》和1953年新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革命民歌選》中所收錄的《東方紅》的作者仍是李增正。
1944年3月11日的《解放日報》在文章《移民歌手》中,全文披露了李增正編寫的9段歌詞。據記者陳伯林報道說陜北葭縣(原佳縣)1942年遭旱災,邊區(qū)政府組織70多位貧困農民向南移民開發(fā)荒山,李增正是副隊長,路上有的移民想家,平時擅編秧歌的李增正說:“咱們在路上紅火些,大家就不想家了。毛主席領導窮人翻身,咱就編個《毛主席領導窮人翻身》(即《移民歌》)的歌來唱吧?!庇浾哧惒衷趫蟮览钤稣龝r,還將歌曲的9段歌詞和所用《騎白馬·掛洋槍》的曲譜(即《白馬調》)全部發(fā)表在《解放日報》上,一下子這首歌就唱開了。這首《移民歌》曾被多位延安的文藝工作者通過不同途徑采錄下來,后來收進公木(署名張松如)與何其芳共同編著的《陜北民歌選》一書。
1952年,陜西省委與綏德專區(qū)召開文藝創(chuàng)作者代表大會,李有源在會上作了“我是怎樣編寫《東方紅》的”發(fā)言,隨之成為新聞人物,大幅照片刊登在《人民畫報》上。自此,李有源取代了李增正,成為《東方紅》的當然詞作者。在會議期間,與會代表一致歡迎李有源為文代會編唱一個秧歌。當時,李有源對大家突然提出的要求有些緊張,但他鎮(zhèn)靜一下又稍加思索,就隨口唱道:“人民高,人民貴,人民參加文代會,人民的意見最寶貴,人民的江山萬萬歲。”歌聲一落,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大家都佩服他即興創(chuàng)作的能力,地委的一位負責同志高興地說:李有源真是一位天才的農民歌詞作家!在會上,李有源獲得了獎旗、獎章和獎金,大家稱譽他為“人民歌手”。
陜北是民歌豐富的地方,在民歌之鄉(xiāng)長大的李有源,聽慣了民歌的抒情、活潑的節(jié)奏,也聽慣了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歌聲。他還酷愛畫畫、拉板胡、彈三弦,尤其愛好秧歌。李有源在生產和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閱歷和經驗,開始用民歌形式去反映人們的思想、情感和愿望,曾滿懷激情編創(chuàng)了許多民歌、快板、小劇宣傳革命,是方圓遠近聞名的多才多藝的人。
李有源把《東方紅》的詞曲配好后,先教給了他的侄子李增正。李增正是葭縣有名的“傘頭”。人常說,寧領一軍,不領一會。秧歌隊是臨時組織的,人多口雜,很難領導。要領導好,既要有領導藝術,又要有威信。作為傘頭的李增正清楚地知道這些,他和秧歌隊員有說有笑,該活潑時十分活潑,該嚴肅時十分嚴肅,用其所長,避其所短。他還能和樂器隊配合得十分默契,大家都很尊敬他,聽他的指揮。1943年春節(jié),張家莊秧歌隊到葭縣演出,天生一副好嗓子的傘頭李增正第一個在公眾面前演唱了《東方紅》,成了《東方紅》最早的傳唱者。
記述李有源編寫《東方紅》的文章曾被編入中小學教材,拍成電影。1955年5月,李有源患肝硬化不幸去世,時年52歲。李增正于1977年去世,時年59歲。李有源病逝20年后,文化部為佳縣劃撥專款,佳縣文化館修葺李有源墓,在所立的墓碑上書“《東方紅》作者(應為‘重要傳唱者’)李有源之墓”。
后因詞作者有爭議,刊用《東方紅》時多只注明“陜北民歌”。在1956年的《人民音樂》雜志第2期上,刊登了一篇署名王鼎南的文章《為什么不寫出〈東方紅〉詞作者的姓名?》,文中指出:“長久以來,我有一件事感到很奇怪,也感到氣憤。歌曲《東方紅》的詞根據報刊報道說是陜北農民李有源同志1944年創(chuàng)作的,曲子是用了一首陜北民歌。既然是這樣,那么……”隨著王鼎南的這一質疑,公眾的焦點再次轉向詞作者。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耳熟能詳的《東方紅》出自陜北歌手李有源,而事實上原創(chuàng)作者卻另有其人,他就是一位普通的小學語文教師——李錦旗,生前系青海省西寧市農牧局長。誰也沒有想到,這位默默無聞客死西安的詞作者,沒有隨著頌歌的唱紅讓人熟知,反而因此曾遭受了牢獄之災。
曲源與創(chuàng)詞作者的真相
1944年秋的一天,延安的一批文藝工作者為創(chuàng)作一部反映移民工作的歌劇《下南路》,到陜北葭縣體驗生活。進入烏龍堡,忽然,附近什么地方傳來一陣雄壯的歌聲,曲調親切、新鮮。他們循著聲音找去,看到兩位青年人正站在一群老鄉(xiāng)面前教唱:“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教唱歌的青年就是當時的“移民模范”李有源、李增正叔侄倆。于是,延安文藝工作者對他們進行采訪。參加采訪的有賀敬之、劉熾、張水華、于藍、張魯、關鶴童、馬可等。
據劉熾生前回憶說:“1937年初,我就聽過。當時,我在紅軍人民劇社當小演員。劇社里有個叫方憲章的演員,他在進入紅軍人民劇社以前,一直在黃河兩岸賣藝,他會唱很多山西民歌,拳也打得好,他教給我唱了一首晉西北民歌《芝麻油》:‘芝麻油,白菜心,要吃豆角抽筋筋,三天不見想死個人,呼兒咳喲,我的三哥哥……’1938年,安波等人還用這個調調填上新歌,歌名《騎白馬·掛洋槍》,內容是關于抗日戰(zhàn)爭的情歌,歌詞是:‘騎白馬、挎洋槍,三哥哥吃了八路軍的糧,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兒咳喲,打日本我顧不上……’”
采訪了李家叔侄后,劉熾他們認為,李家叔侄唱的《移民歌》正好與移民有關,就把它用在了《下南路》中。后來到了葭縣,在演出之余,劉熾給他們唱“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時,葭縣縣立中學的一位音樂教師說:“這首歌我們早就唱過,是我家附近一所小學教語文的李老師寫的?!币宦?,劉熾愣住了,細一問,這個李老師叫李錦旗。
李錦旗是葭縣黑水坑村人,出身于革命家庭,父親和哥哥都是老紅軍、共產黨員,父親還是農協(xié)會會長。1941年,李錦旗畢業(yè)于延安邊區(qū)師范學校,后回葭縣通鎮(zhèn)完小任語文教員,兼任音樂教員。由于李錦旗來自延安又是共產黨員,思想很活躍,嗓音也好,在學校給學生教了不少抗日歌曲,因而學校的歌詠活動在葭縣聞名。
原來,《移民歌》歌詞是他1943年上半年在葭縣通鎮(zhèn)完小工作時編寫的。據李錦旗生前回憶:“當時校領導分配我代音樂課,因我是延安邊區(qū)師范的學生,在延安學習工作時對流行的一些進步歌曲還可以唱幾句,當教師也只不過是‘歌販子’,時間長了,再也沒有什么新歌子販賣了,就自己動手編寫起來?!?/p>
在延安時,李錦旗聽到有日本、菲律賓、朝鮮、越南、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東方各國共產黨的領導同志都來延安學習,“所以我想東方是有希望的,將來的東方一定要紅起來的,這就是我編這歌曲的出發(fā)點。由于有了這個想法,再琢磨著東方怎么樣才紅起來,中國共產黨的歷任領袖如:陳獨秀、王明等的錯誤路線都是因為沒有一個成熟的領導才遭挫折的,因此說沒有一個正確的領導東方是紅不了的;沒有共產黨的領導東方也是紅不了的;沒有一個革命的軍隊東方還是紅不了的。根據這三種想法編寫了這歌詞,調是采用了《騎白馬·掛洋槍》的調唱的”。
他考慮了好幾天,終于編寫出了3段歌詞:“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生存,呼嗨呀!他是人民大救星。共產黨,像太陽,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產黨,呼嗨呀!哪里人民得解放。八路軍在前方,辛辛苦苦打東洋,和那友軍比起來,呼嗨呀!他們還是辛苦得大?!痹~寫完后,經過校領導和縣委宣傳部的同志看過,都認為很好,希望能配個曲子給學生們教唱,但是選了好多陜北民歌小調,唱了后總覺得不相配,不好聽。直到后來選定了《騎白馬·掛洋槍》調,把詞往曲調里一套,唱起剛合適、情緒也吻合。
在教唱的過程中,李錦旗總覺得第3段編的不夠理想,再者這3段最大的缺陷是:沒有馬列主義思想作指導,東方也是紅不起來。因此又修改了第3段,并新編了第4段、第5段:“紅色軍,愛人民,武裝斗爭稱英雄,為了解放全中國,呼嗨呀!處處想著滅敵人。紅太陽,革命的人,馬列主義放光芒,她的思想指方向,呼嗨呀!照得人民亮堂堂?!?/p>
這樣,李錦旗認為歌詞就比較完整了,每段都有指導思想,每段都有紅色的意思,“后兩段沒有連結在一起教唱,印象不深,于是人們總以為歌曲只有3段”。李錦旗回憶說,三百多完小學生很快學會了這首新歌,并在縣城內傳唱開來。
李錦旗曾回憶說:“歌詞是我自己編寫的、唱的,以后馬可同志又編寫了第3段‘毛主席,愛人民……’把原有的軍隊一段刪去了,這時我還在通鎮(zhèn)完小工作,情況我都知道,可我是個共產黨員,是人民教師,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動員移民是件大事,我不能和李有源同志他們一般計較,影響運動,當時我一直沒有吭過氣?!?/p>
在“文革”中,李錦旗無意間說起《東方紅》的詞是他作的,為此背上“冒充作者”罪行,戴上“政治騙子”的帽子,遭受了牢獄之災,受盡折磨?!拔母铩焙螅鵀橛懸蓝熬┥显L,但最終為顧全大局而忍辱放棄申辯。
1998年,李錦旗因患絕癥去世,劉熾也與世長辭。據劉熾生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東方紅》歌詞作者是李錦旗和公木等,跟李有源沒有多少關系。
李錦旗被作為《東方紅》詞作者首次對外公開,是在1992年前后。1992年,《火花》雜志第7期發(fā)表了一篇谷威撰寫的《東方紅詞曲“原籍”新考》。該文最早提出:據劉熾同志考證,“移民模范李有源和他的侄兒李增正唱的6段《移民歌》是佳縣一語文老師(指李錦旗)所作,第一段是‘東方紅,太陽升’原詞,后來人們感到內容有些單薄,又填了3段歌頌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內容,成了9段《移民曲》……”從該文發(fā)表開始,《東方紅》歌詞作者出現(xiàn)了“李錦旗”所作一說。
紅歌的誕生地是陜北還是沈陽
1945年9月,公木與東北文藝工作團的全體成員從延安出發(fā),浩浩蕩蕩地向東北進軍。幾千公里的路程全部是步行,行程50多天,平均日行30多公里,多時達到50余公里。
他們一路上說說笑笑,歌聲不斷。除了唱些現(xiàn)代歌曲,也經常即興編唱順口溜、信天游。公木在行軍途中,曾寫過一首短詩《出發(fā)》,共有37行。開頭兩句便是“共產黨,像太陽,照到哪里哪里亮”。而結尾則是:“哪里有了共產黨,哪里人民得解放?!睋旧盎貞?,這是在唱《移民歌》時順勢聯(lián)唱下來的。當時并未意識到這將成為后來的名歌《東方紅》的一個唱段,他說不必說這就是他的創(chuàng)作,更多的可能是聽了大家這么唱,他才這樣寫出來的。在行軍途中,為了排遣一路行軍的枯燥,曲調樸實優(yōu)美、歌詞朗朗上口的《移民歌》被同志們反復傳唱,有的人在唱完第一段之后,又乘興編了一些新詞接連著唱下去。
文工團徒步橫跨陜西、山西、河北、熱河、遼寧5省,于1945年10月24日抵達沈陽。為了向當地群眾宣傳黨的政策,東北文藝工作團打算過幾天后召開祝捷會,需要準備一些節(jié)目。這時,大家想到《移民歌》中有歌頌偉大領袖的句子,決定把它改成一支可供演唱的歌曲,于是由公木、劉熾、雷加、嚴文井、王大化等幾位工作隊的同志聚在一起參與歌詞創(chuàng)作,由公木執(zhí)筆負責記載,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湊成了4段,之后公木又對歌詞進行了整理修改:“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毛主席,愛人民,他是我們的帶路人。為了建設新中國,領導我們向前進。/共產黨,像太陽,照到哪達兒哪達兒亮,哪達兒有了共產黨,哪達兒人民得解放。/共產黨,老百姓,民主聯(lián)軍子弟兵,軍民合作心連心,保家衛(wèi)國享太平?!?/p>
湊成4段后,由劉熾在《騎白馬·掛洋槍》的曲調基礎上,略有加工。1945年11月初的一個晚上,文工團登臺演唱,連公木這樣的一些平時根本就不會唱歌的同志也跟著上臺充數,擺擺陣勢。這次演出,報幕詞就是《東方紅》——“陜北民歌”。于是,《東方紅》這首歌名就在沈陽誕生了。在此之前,無論在延安還是在其他解放區(qū),都還沒有以“東方紅”三字命名的歌曲。
1946年夏秋間,當時公木已調到東北大學工作,東大校長辦公室主任黃耘向公木要歌詞,公木就另外寫下4段《東方紅》歌詞:“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生存,呼兒咳喲,他是人民大救星。/毛主席,像太陽,照到哪兒哪兒亮。他為人民謀幸福,呼兒咳喲,他給人民出主張。/共產黨,解放軍,中國人民的解放軍,處處為著老百姓,呼兒咳喲,家家都過好光景。/全中國,老百姓,堅決擁護解放軍。軍民合作一家人,呼兒咳喲,消滅蔣匪享太平?!?/p>
內戰(zhàn)逐漸打起來之后,這首歌曲在解放戰(zhàn)爭氣氛中傳唱,曾由黃耘編進《東大歌唱集》。1946年春夏,長春、哈爾濱等廣播電臺也曾播唱過這首歌,報名“陜北民歌、張松如(公木)改詞”。
東北文藝工作團在沈陽集體改寫并由公木執(zhí)筆整理的《東方紅》,就是以后被正式肯定、全國傳唱的《東方紅》歌曲的初稿,傳唱中有變動,但不大。在延安時,作曲家賀淥汀曾把《東方紅》編成混聲合唱曲多次演唱,受到廣泛贊譽。但由于過多的強調了它的民歌色彩,作為頌歌就覺得不夠滿足。1951年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前夕,作曲家李煥之又一次改編了此曲,放慢了速度并運用轉調手法使音樂得到進一步升華,音樂形象更顯輝煌。《東方紅》作為一首頌歌也基本定型。
經典紅歌的傳唱凝聚“集體的智慧”
人們一般認為,《東方紅》取自陜北民歌,誕生在黃土高原的山坳里。經考證,原曲實為一首名叫《芝麻油》的晉西北民歌,原本是一首典型的情歌小調,在抗戰(zhàn)時期由安波等人重新填詞,演變成了一首反映抗日內容的民歌《騎白馬·掛洋槍》。隨后,由李錦旗再次填詞將其改成《移民歌》,由移民模范李有源和李增正叔侄傳唱出來,其中李有源是這首歌的重要傳唱人。
以后,又由參加挺進東北干部團的文藝干部隊的公木等人重新填詞,正式命名為《東方紅》,由東北文工團在沈陽首演。從此,這首抗日戰(zhàn)爭時期新民歌的代表作傳唱了數十年,成為歌唱人民領袖的一首代表性歌曲。
進入1960年代,《東方紅》迎來了一個新的高潮。為紀念新中國成立15周年,由周恩來總理親自策劃和指揮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不僅以《東方紅》命名,而且將這首歌改編成交響合唱曲,用于全臺戲的序幕。當時,注明“李有源詞,李煥之曲”。1964年10月2日,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第一次在人民大會堂演出,其場面之盛大,演員之眾多,氣勢之恢宏,轟動了整個北京城。接著,這臺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拍攝成的電影更是在全國各地引起觀者如潮,《東方紅》成了那一時代文藝界空前的盛舉。
1953年10月,日本西官市“虹之會”合唱團的十多人給李有源寄來一張演唱《東方紅》的照片,并聯(lián)合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東方紅,太陽升,這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歌曲,我們想,這也是全世界勞動人民的歌曲?!贝撕?,《東方紅》這首歌曲,便飄洋過海。
20世紀50年代初擔任毛澤東主席秘書兼保健醫(yī)生的王鶴濱老人認為,這么多年過去了,《東方紅》從1944年初現(xiàn),到1945年的定格與傳唱,其間數易其詞,客觀地說應該算得上集體創(chuàng)作了,比如詞作家公木先生等人在最終的定稿工作中也花費了大量心血。其實,無論李有源、李增正還是李錦旗,都曾為《東方紅》的普及與傳唱付出過很多努力。
(選自《2010中國文史精品年度佳作》/耿立 選編/貴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