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涌入了大量的外來移民。外來移民(包括外來的戶籍和非戶籍人口)是廣州常住人口增加的最主要因素。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廣州市1270萬常住人口中,戶籍人口有794萬人,同“五普”時相比增長19.76%,戶籍人口的增長中有2/3是遷移增長;非廣州戶籍人口有476萬人,比重已由2000年的33.29%提高到37.48%,來自省外的有300萬人。外來移民進入到同以往不同的地域文化會產生文化不適和文化沖突,需要文化適應和文化融合,形成地域文化認同,以避免對自我身份和自我認同方面的困擾。所謂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特定人群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的總和。地域文化整體上又體現(xiàn)出不同地域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俗、心理特征、道德信仰、社會組織形態(tài)等方面存在的鮮明差異。認同是“人們在交往活動中彼此從自我出發(fā)而尋求共同性的過程和結果,它表征著人與人之間的共性關系,其核心是價值認同”。地域文化認同是人們對地域文化在觀念上和心理上持認可和接受的態(tài)度。外來移民地域文化的認同問題,直接關系到外來移民的文化矛盾、文化焦慮和文化身份的問題,也與其自我認同息息相關,外來移民對移民城市形成較高的地域文化認同是其人格同一性的保證,可以獲得較高的歸屬感、安全感和自尊感,也是促進城市穩(wěn)定和諧,增強城市競爭力和形成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應該說外來移民對廣州地域的文化認同與其自身是否具有廣州戶籍、職業(yè)地位、經濟收入、受教育程度、來穗時間等因素密切相關。不過外來移民對于廣州地域文化的認同也并非完全是異質的,認同在本質上是想象的共同體,在這個媒體文化無處不在的時代,除了自身的親身經歷,文化認同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媒體,媒體文化是人們獲得城市文化表象的重要信息來源,媒體文化對于外來移民的文化認同有著重要的建構作用。
媒體文化是以大眾傳媒為載體、用媒介符號來表現(xiàn)的現(xiàn)代社會特有的一種文化存在。媒體文化已經作為一種超真實的、強大的話語系統(tǒng)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由于受到消費文化和大眾文化傳播的影響,不同區(qū)域的媒體文化有互相模仿、同質化的一面,但這并不能抹殺地域性色彩,媒體文化的相似性在不同地域是一種差異化的相似。媒體文化是現(xiàn)實的鏡像文化,地域性文化對媒體文化的滲透仍然是媒體文化變遷和發(fā)展的潛在動力。媒體文化顯示出來的鮮明的地域性特征使其對外來移民的地域文化認同發(fā)揮著影響力。電視媒體雖然受到網絡、手機等媒體的強烈沖擊,不過仍然是人們娛樂休閑的重要方式,是影響人們社會化過程的重要媒介,廣州電視媒體文化中地域性文化特征尤其明顯,本文主要探討在人—媒介—社會的互動建構過程中,廣州電視媒體文化對于外來移民的文化認同所發(fā)揮的作用。應該指出的是,本文所探討的外來移民更偏向于外省移民的角度,外省移民照比省內移民面臨著更大的地域文化差異。
首先,從電視媒體語言的角度來說,廣州地區(qū)擁有廣東電視臺、南方電視臺、廣州電視臺,同時本港、翡翠等境外電視頻道的節(jié)目也在穗落戶,多個粵語頻道以及綜藝、新聞、電視劇等多種粵語電視節(jié)目形態(tài)具有濃厚的廣府文化色彩,粵語方言一直是廣州當?shù)仉娨暸_的主要媒體語言。語言是人們認知、理解、表達和溝通的最重要的符號系統(tǒng),也是文化建構、文化理解和文化闡釋的最重要手段,對于外來移民來說,粵語在語音、詞匯、語法方面與普通話和各地方言的巨大差異明顯阻滯了外省移民對粵語節(jié)目的收視以及對媒體文化的理解,粵語節(jié)目某種程度上更是增加了外省移民對城市文化的生疏感。不過很多外來移民對于粵語并非具有強烈的排斥心理。語言是群體文化身份的一個重要標志,語言的不同也是外來移民身上最明顯的標簽?;浾Z方言一直以來是一種強勢方言,不僅是代表著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語言,同時也是海外華人社區(qū)以及港澳地區(qū)廣泛使用的代表性語言,它又是廣州地域文化的主導性語言,在廣州很多外來移民從情感上有學習粵語和融入當?shù)匚幕膹娏以竿2贿^從認知層面,學習和運用粵語方言確實存在實際的困難。從受眾的理論來說,人們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進行選擇,也會選擇跟自己文化、觀點和立場較為接近的節(jié)目,電視是視聽媒體,如果廣州電視媒體語言和文化與外來移民相距遠甚,外來移民缺少接觸媒體的動機和行為,就更談不上會促進外來移民的文化認同。這也涉及一個問題,廣州當?shù)仉娨暶襟w的語言到底用普通話,還是粵語方言?應該說廣州各電視臺用粵語方言作為其主要媒體語言,是媒體與受眾,經濟、政治、文化多方語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罢Z言關系總是符號權力的關系。通過這種關系,言說者及其各自所屬的各種集團之間的力量關系以一種變相的方式體現(xiàn)出來?!?010年亞運之前廣州市政協(xié)在網上發(fā)布的《廣州電視臺播音情況調查問卷》中是否將廣州電視臺廣州頻道或者其主要時段改為普通話播音的問題引起軒然大波,很多廣州市民力撐粵語,言辭激烈。市政協(xié)相關處室負責人表示電視臺光用粵語播出,和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匹配?!皬V州要讓外來人口有歸屬感,要照顧一下他們。我們希望綜合頻道等的主要時段能夠用普通話播音。”不過這場事件并沒有改變粵語播音的狀況,這場“撐粵語”事件可以看出廣州市民對本土地域文化的維護,以及對自己廣府文化身份的捍衛(wèi)。
其次,從廣州電視媒體文化內容的本土化來說。受眾收看電視主要滿足了兩大需求,信息需求和娛樂需求。我們可以從新聞節(jié)目和娛樂綜藝節(jié)目這兩種典型節(jié)目形態(tài)進行分析,過于本土化的制作和文化差異導致這兩類節(jié)目對于外省移民吸引力有限。廣州電視新聞早期收視最高的均為粵語新聞,南方電視普語新聞欄目《今日一線》開辦以來取得了良好的收視效果,但粵語新聞仍然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從內容視角上來看,廣州地區(qū)的電視新聞欄目更為微觀和本土化,注重本地新聞和民生新聞,民生、民主、大膽、尖銳、第一時間、第一現(xiàn)場的視角頗受歡迎,可有時本地新聞和民生新聞過于瑣碎,注重新奇性和煽情性,體現(xiàn)出狹隘的市井文化色彩,從而缺少大民生的視野。娛樂節(jié)目也更立足于本地市民的需求。曾幾何時,廣州的綜藝節(jié)目、流行音樂、電視劇、美在花城廣告新星大賽等代表著南方文化的電視媒體文化在全國的影響力已不復存在。1981年廣東電視臺開辦了全國第一個集歌唱、舞蹈、小品、游戲等為一身的電視綜藝節(jié)目《萬紫千紅》,引來各電視臺紛紛效仿,80年代、90年代《外來妹》、《公關小姐》、《情滿珠江》等反映廣東生活的電視劇在全國取得了高收視率。如今廣州電視媒體娛樂文化創(chuàng)新性有限,香港的音樂、影視等娛樂文化對內地的影響力早已今非昔比,直接引進或照搬已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外來媳婦本地郎》、《七十二家房客》、《乘龍怪婿》、《都市笑口組》等本土地域性喜劇作品和搞笑節(jié)目的幽默外來移民也無法充分領略。而能夠立足于全國、具有更廣泛文化視野的央視和其他省級衛(wèi)視節(jié)目以及網絡、報刊等其他媒體文化更符合外來移民的消費口味。外來移民在電視中消解了地域文化身份,在其他媒體中獲得了更多的文化身份。尤其網絡媒體的各種社區(qū)文化、志趣團體使得外來移民獲得了替代性滿足。
再有,廣州電視所呈現(xiàn)的城市地域文化,所強化的“我們”的歸屬意識更多的針對本地居民,而非外來移民。從城市形象的角度來說,官方媒體文化一直致力于把廣州樹立為現(xiàn)代國際都市的形象和嶺南文化名城的形象。實際上,現(xiàn)在的廣州地域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量的外來移民的涌入,經過消費文化的改造,已經變成了以嶺南文化(實際主要是嶺南文化中的廣府文化)為主導,同時借鑒和兼容了多種其他地域文化色彩的開放式的文化。不過城市化過程帶來的人口流動也帶來了文化的沖突、碰撞,尤其外來流動人口的違法犯罪問題,以及對當?shù)鼐用裥纬傻母偁庩P系,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很多異地文化身份所帶來的文化偏見、文化歧視現(xiàn)象,以及對外來移民形成的負面刻板印象。廣東有用“內地”、“北方”、“外省人”來稱呼外省、外省人、外省移民的習慣,這也表示出本地自者和外省“他者”身份的不同。廣州電視媒體文化對于外來移民的生活狀態(tài)和文化認同很少刻意去關注,對于廣州外來移民的關注更多的則是在社會階層中相對弱勢的群體農民工,而實際外來移民已經遍布于廣州的各個階層。廣州電視媒體文化中,雖然有些新聞欄目和紀錄片已經關注到外來移民的文化溝通和文化融合問題,如廣東衛(wèi)視表現(xiàn)“新客家人”故事和生活的紀錄片《人在他鄉(xiāng)》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廣州電視臺的粵語新聞欄目《新聞日日睇》也曾推出了《海珠廣場:廣州人精神的凱旋門》的專題,節(jié)目中外省人用普通話講述他們對廣州的理解;廣州電視臺曾推出娛樂性欄目《心水保姆》,本地雇主與外地保姆面對面交流,而這些對外省移民的關注和展示是側面而不充分的。法國學者皮埃爾·馬施立提出文本“離心”的觀點,就是指文本之中往往包含了若干互相沖突的話語:明確的、隱含的、呈現(xiàn)的、缺席的。批評實踐的使命并不在于評析文本的內在一致性、和諧整體性和審美調和性,而在于闡釋文本內部因意義沖突而產生的種種差異。媒體文化文本的建構與選擇并非偶然,某種程度上取決于文化生產及消費的社會歷史條件和當時的文化語境。媒體文化中不會刻意貶低外來移民,但媒體文化中外來移民的缺席是否更符合了本地居民本土文化的視角。外來移民為了更多的就業(yè)機會和利益訴求來到廣州,都市生活的快節(jié)奏使得很多外來移民處于一種生存文化狀態(tài),面對全新的社會關系和文化價值體系,更多的在異地所體驗到的是工具理性的生活,缺乏情感,甚至有一種潛在的游離于邊緣社會群體的自卑與孤獨。而對廣州地域生活文化缺乏深入的認知和理解,也很難將地域文化內化,外來移民帶有的仍然是原有地域文化的身份,而非“廣州人”的文化身份,有時甚至用原有地域文化的親切感去排斥廣州地域文化的生疏感。
應該說很多外來移民與本地居民相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彼此在生活中缺乏交流和溝通的渠道。外地移民有時更像是社會經濟結構鏈條中的一個零部件,休息的時候用現(xiàn)代多種多樣的消費文化和媒體文化填充剩余的生活空間,這也掩蓋了外來移民地域文化認知和融合方面的焦慮。廣州電視媒體文化向外來移民呈現(xiàn)了鮮明的地域文化,不過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本土視角的選擇又對外省移民地域文化認知和認同構成了障礙。媒體文本的意義不是傳播者灌輸?shù)?,而是接受者生產的。電視媒體文化應該可以在外來移民的文化認同方面發(fā)揮更積極的作用,這里并非抹殺媒體文化中的地域文化,而是主張以一種更為開放的態(tài)度和視角將地域文化更好地展現(xiàn)與推廣,同時與其他文化樣態(tài)更好地融合,塑造以地域文化為核心的多元城市文化。媒體文化如果過于拘泥于地域文化最終必將成為媒體文化乃至社會文化發(fā)展的桎梏。嶺南文化一直以重商務實、善于吸收、自由開放、開拓創(chuàng)新為核心理念,在這種文化理念下廣州電視媒體文化是否顯得保守?文化認同是“人類共同體最穩(wěn)固而長久的粘合劑”,結構主義強調社會結構的同一性先于自我的同一性,只有整體社會文化和媒體文化中將外地移民的文化認同呈現(xiàn)出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外來移民才會有更深的文化歸屬感,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同一性,這也會帶動外來移民以一種更積極的態(tài)度和方式來參與地域文化建設,要矢口道外來移民的加入對于地域文化的豐富和發(fā)展是促進和活躍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