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瑩
陜西耀縣人,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現供職于陜西省政府部門。有《俄羅斯日記》《旅途慌忙》《中國9910行動》等多種著作,秧歌劇《米脂婆姨綏德漢》獲國家“文華獎”優(yōu)秀編劇獎等。曾獲第三屆冰心散文獎。
大概很多人都知道九成宮是隋文帝在麟游建造的一座恢宏的夏宮,最終毀于唐代末年的一次山洪暴發(fā)。所以九成宮總能給那些對文化遺產傾注感情的朋友帶來溫馨的幻想,于是在城里住得乏味了,就渴望能到九成宮遺址去看看,以搜尋歷史的痕跡與記憶。
離開福銀高速公路,我們拐上一條還算坦蕩的朝南的公路,一會兒躍到高處就遠遠看到一片被綠樹簇擁的凹地,似乎上面還彌漫著一層淡淡的薄霧,把那稀疏的農舍和壟田籠罩得若隱若現,路上還不時有精靈的鳥兒沖你嘰喳逗你減速,盡管是酷暑時節(jié)卻涼爽宜人,真有如邁入了桃花源般的超然。終于駛到一條曲曲折折的小路盡頭,有一片頗為講究的青磚古院正在大興土木,來到門前方知這就是聞名遐邇的“九成宮醴泉銘碑”所在地。有位對當地歷史頗有研究的朋友指著那已被玻璃圍攏起來的石碑侃侃而述,仿佛是在述說他經歷過的少年軼事。這醴泉銘碑在中國書法史上真是了得啊,文由唐代諫官魏征所擬,字由書法大家歐陽詢所書,遺憾的是碑由何人所刻卻沒能留下記載。由此可見,唐代的人們還沒有把雕刻提到應有的藝術地位。雖說碑文記述的唐太宗在麟游發(fā)現清泉的神話至今已引不起人們的感嘆,但此碑當時一立就引來萬眾歡呼,文人墨客呼朋喚友爭睹尊容,達官顯貴多以臥榻能藏有此碑拓片為榮??蓯旱氖牵褂猩衩源吮恼F胄,為使自己的收藏成為稀世珍品,揭下拓片后便要毀掉石碑上的一個字,使得后人再拓便有了缺憾。所以在當朝便有醴泉碑一字一金之說,說的就是購買此碑拓片缺字越少越貴。如此一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國寶,已經人為地缺損十一字了,不由地令人扼腕長嘆。而且這通石碑由于經年累月拓打敲磨,字口均顯圓潤,刀口淺薄的字形便模糊起來,有些字跡更被拓得瘦了形骨,于是便有珍愛醴泉碑者收集原拓,企圖模仿原形將那字口深鑿幾許,以恢復曾經的風采。想那后來的雕刻者面對盛名之下的寶物也是心有余悸的,所以只能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輕鑿幾下了事,生怕壞了原刻原碑的神韻。盡管如此,我站在石碑前小心翼翼地默讀起來,盡管老套的故事已無魅力可言,但我感覺那石碑就像是一位飽學的老者在與己進行時空對話,不時被那飛揚的瀟灑所傾倒,也被那沉穩(wěn)的筆風所折服。以至我拜別那通大碑幾年了,還會常?;匚镀鹗赋龅纳耥?,總喜歡在萬籟無聲夜沉人靜時,洗手展拓一睹芳容呢。
從那碑亭出來,我們驅車前往四五里外的慈善寺。想來這些佛龕大概是當年為皇室禮佛服務的。盛唐時代唐太宗與武則天都把佛事看得比天高,那時候皇親國戚們在這里享受清爽與適意之時,更期望佛祖能夠護佑朝堂事遂人意,所以圍繞九成宮的四周,隋唐兩朝就整整修建了四處頗具規(guī)模的佛家寺院,以敬奉神奇的菩薩施以恩澤,所以這里的香火旺盛不衰,鼎盛之時僧侶多達萬人。然而遺憾的是,今天的慈善寺似乎隱匿在一處山丘的后面,汽車拐進去才恍然發(fā)覺到了佛家凈地。但環(huán)顧四周你會發(fā)現這處寺院僅剩下兩三個石窟了,石窟外面修建了淺淺的佛堂,略略透出寶殿昔日的繁榮,但由于沒有僧人打理便少了些許仙味,只有門口一道孤零零的石碑昭示著這里還是國家級的文物單位。不過這里的風水確實清靜得可以,本來這石崖之上是豐茂的莊稼地,下面卻是一泓清冽的流水,由北而南地在寺前形成回路又轉到東邊巖畔深處了。不知何朝何人似乎想在對面石壁上留下痕跡,卻又不知為什么只磨出幾個平面,沒能鑿出筆鋒的犀利與浪漫,有如百里之外高昂的無字碑在娓娓地述說,先朝在這里曾經發(fā)生的丑陋的善良的故事。待走上石窟門外的小坡,遠遠近近的景物便都落入眼底了,似乎也是有了佛祖的佑護,這里的麥穗都長得沉甸甸的,忍不住想拔下幾穗來,搓掉麥殼倒進嘴里慢慢嚼著,只一會便香得滿口流涎了。
真真遺憾這些先知先覺們在唐代那場山洪襲來時,沒能保住九成宮免遭滅頂之災,這座被尊為隋唐離宮之冠的九成宮,大大小小的殿堂樓閣依山傍水鋪排了方圓數十里。而且清康乾時期著名的畫家袁耀繪制的《九成宮圖》,江山平遠氣勢宏偉,可見清代初葉這里還是留有些九成宮樓閣的。所以當地朋友想勸我們再看看縣城四周其余的幾處石窟,我卻沒有一點興趣了,只問朋友九成宮有那么多宮殿樓閣怎么已看不到一點遺址呢?那位朋友稍一沉吟便嚷叫起來,有處唐代水井在上世紀末基建時被發(fā)現,已被牢牢地保護起來了。我一聽來了興趣便催促朋友快去瞅瞅,期待能從水井里發(fā)現九成宮曾經的華章。
我們的車居然開進了縣城最繁華的街道,在一扇緊閉的黑漆大門前停下,徑直來到一處維護起來的枯井邊。啊,這口水井居然保護得如此完美,井面是石砌的八角葵花形,預示著八方來水在這里匯集,井壁是用弧形板磚砌成的,隱約可見深深淺淺的青苔,探望井底可見人影蕩漾。如此精致的水井啊,想必是皇家御用之水了。朋友說當年是旁邊這家單位蓋樓時發(fā)現了這處水井,想不到竟然還是目前最完整的隋唐水井實物,自從這口水井出土后,所有描繪唐代的繪畫和影視都依照這個樣子了。然而,我感到奇怪既然這里有了這么重要的發(fā)現,周圍怎么蓋起密密茬茬水泥澆筑的板樓呢?
朋友告訴我,這要說來話還不長,是上世紀六九年原縣城人滿擁擠,就有人提議將縣城從幾里外的山梁上遷到這片寶地里來。我一聽頓感憤然,那他們不知道這兒是赫赫有名的九成宮遺址嗎?朋友尷尬地說,那時候人都吃不飽,誰還有心思保護歷史遺物啊。而我耿耿于懷的是,六九年動遷,八零年就發(fā)現了古井,如果當時能建議停下來另找縣址,會給后人留下多少震驚世界的驚奇啊!可以想象有多少寶貴的遺存被推土機和打樁機給摧毀了啊。望著縣城里熙熙攘攘的人流,望著仍舊在緊張施工的一棟棟腳手架,我直感覺腳下被鋼筋水泥重壓下的九成宮遺址在抽泣呻吟。的確,那場洪水固然令人憎惡,而視歷史遺存為草芥的行為又怎能不引起后人仰天長嘆啊。
我不由地拉住朋友說:“走,要告訴縣里的人,在麟游縣城里少蓋樓就是對歷史的貢獻!隋唐年間多少國策在這里醞釀,多少曲折故事在這里演繹,這是一塊真正掩埋在歷史積埃里的土地啊。放眼五湖四海,人家只有一個傳說和概念就大興土木,炒作得沸沸揚揚,唯恐天下人不曉,而我們的腳下是實實實在在的九成宮遺址啊!所以,保護這片被這一堆現代建筑擠壓下的九成宮遺址,是今天麟游的人們義不容辭的使命啊!”朋友卻一臉的尷尬喃喃自辯:“這話我咋說嘛?!?/p>
我聞言良久,悵然若失……然后我定定地告訴他,可以借用九成宮的主題,換一種綠色的發(fā)展方式,百姓也會富,歷史還會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