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筆記本里的交談

        2012-04-29 00:00:00楊爭光
        美文 2012年19期

        楊爭光

        1957年生于陜西省,畢業(yè)于山東大學(xué)中文系,長期從事詩歌、小說、影視劇寫作。著有《土聲》《南鳥》《少年張沖六章》等小說,電影《雙旗鎮(zhèn)刀客》編劇,電視連續(xù)劇《水滸傳》編劇之一,《激情燃燒的歲月》總策劃?,F(xiàn)為深圳市文聯(lián)副主席。

        本輯中的文字,都是從我的幾個筆記本里挪移出來的,名之為“筆記本里的交談”。

        挪移的時候,做了些必要的修整。

        1 當(dāng)人類真的把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改造得像原始森林一樣時,人類會不會重新“變”回去,變成猴子?

        這并不是抬杠。

        更不是反對環(huán)境保護。

        人類把自己“弄”在了兩難的境地里不能自拔。

        2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

        可以是為善的力量,也可以是為惡的力量。

        可以拯救自己,也可以毀滅世界。

        這兩樣,人類都做了,還在繼續(xù)做。

        有沒有窮盡呢?

        有的——在人類毀滅了世界之時。

        或者——在世界毀滅了人類之時。

        3 有個詞叫“揚長避短”。

        我是主張揚長的——揚長自然避短,避短很難揚長。

        沒有完美的事物,也沒有完美的生命。富有光彩和美感的事物和生命一定是長短俱在的事物和生命。

        眼睛總盯著“短”,天天想著“避短”,甚至于“護短”,是連“長”也要丟掉的。

        還是想著揚“長”的好。不“護短”,避不了“短”也不要緊。所謂“個性”和“性格”也許就在這不“護短”也不“避短”的“揚長”里。

        還有個詞叫“修正錯誤”。

        我不反對修正錯誤。如果是機械的、重復(fù)性的勞動,修正錯誤就有實用的價值。

        是創(chuàng)造性勞動呢?

        是生命呢?生命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過程。

        眼睛總盯著“錯誤”,天天把工夫用在“修正”和“怎么修正”上——我無法想象這樣的勞動,更無法想象這樣的人生。

        這樣的“修正式”的勞動一定是無趣的。

        這樣的“修正式”的人生不僅“悲情”,還要加上一個“無聊”的。

        不做事才不會出“錯”。一輩子不做事,卻是一個錯誤的生命。

        不活人就不會有“短”。不活人的人,大概只有死人。

        但——還須再說一句:這可不能是“犯錯”和“護短”的借口。

        4 寫一部小說,登一座山,演一部戲,都可以看成是整個生命過程的濃縮。

        過程是飽滿的——你擁有的就是這個“過程”。

        “謝幕”后呢?戲臺下空無一人,你會有一種失落感,甚至虛無感。

        是“過程”拋棄了你。

        如果你想感到你是“實在”的,那就再去寫一部小說,登一座山,演一部戲。

        或者,哪怕是把一根彎曲的木棍弄直——有人閑得無聊,在院子里找了一根彎曲的木棍說:我想把它弄直。

        5 情愛,幾近美麗的死亡——這是我在克林姆特的《吻》里讀到的。

        在我目力所及的文學(xué)作品中,似乎還沒見到有如克林姆特的畫作表現(xiàn)得那么動人心魂的情愛。他的《吻》可以抵過一打小說。

        是油彩比文學(xué)更具表現(xiàn)力么?

        6 面對一座城市,關(guān)注它的街道,還是街上的一家店鋪?

        小中見大是不錯的,就怕太小,見不出應(yīng)見出的大來。

        大人者,心大也。

        7 完美只能在碎片中尋找。

        完美當(dāng)然不是完整。

        8 “青天一鶴見精神”。

        于是,有人頓悟了:原來,鶴的精神來自于藍天啊。

        頓悟者關(guān)注的是鶴,也以鶴自比。

        也可以有另一種頓悟的:青天的精神是因鶴而見出的。因為鶴,見出了青天之青,之深,之邃,之大。

        “鳥鳴山更幽”——是說鳥?還是說山?

        9 你害怕坐飛機。因為你恐懼。

        你眼看著自己離開大地和飛機一起爬高,在距地一萬公尺的高空懸浮,你感到無依無靠——

        飛機是靠不住的。

        會掉下去,變成一聲轟響。

        會折斷,成為兩個部分。你在其中的一個部分里。

        還是掉下去。還是一聲轟響。

        會被閃電擊中。

        會被一只飛鳥擊中。

        ……

        只有重回大地,你才會重感安全??墒恰?/p>

        你自以為可以終身依靠的大地,只不過是一個比飛機大一點的圓球,和飛機一樣,也是一個懸浮物。在一個更大的空間里,行走的懸浮物。它怎么能給你安全的保證呢?

        憑什么?

        想想這個,你就會不寒而栗。

        你看到過飛機掉下去,而地球沒有。

        你只相信你的經(jīng)驗世界。

        在你經(jīng)驗的世界里,地球“應(yīng)該是”安全的。

        你所有的安全感,就在于這一個“應(yīng)該是”么?

        想想這個,你更會不寒而栗。

        你全部的依靠,依靠的只是一個虛幻的理由。

        10 你是一個悖論。

        你永遠都在困境中選擇。

        無論你選擇什么,都會有重大的缺陷。

        這是注定了的。

        這還不是最慘的。

        事實上,你最重大的選擇,恰恰是你無法選擇。

        比如,你出生的時間和地點。

        你不可能同時踩入兩條河流。

        你是“一過性”的。

        你必須選擇。

        在選擇的同時,

        也接受缺陷。

        也接受 ——我是“一過性”的。

        11 你常常會被某一樣?xùn)|西打動。

        比如,一籃水果。

        比如,一汪清水。

        比如,一塊石頭……

        事實上,它們什么也不知道。

        它們無動于衷。

        打動你的只是你單方面賦予它們的那個“意義”。

        你在用它們打動自己。

        你在證明自己。

        你無法和人類之外的任何物種交流。

        你甚至無法和你的同類交流。

        你是孤獨的。

        12 權(quán)力在凸顯它的時候,也往往是它被濫用的時候。

        正和我們的肌體。當(dāng)某一個部位或器官在不時顯示它的存在的時候,那里一定出了問題。

        中醫(yī)有“無痛則通”。

        通則不顯。

        13 實在想不通,是否可以試著不再去想?

        實在無力解決,是否可以試著不再徒勞?

        想不通的問題,是否本來就不是問題?

        或者,是你和他人為你虛擬的一個“偽問題”。

        學(xué)會放棄。

        是謂自救。

        14 如果一切都是過程,為什么要追問意義?

        如果過程沒有意義,為什么要去經(jīng)受過程?

        對意義的追問,使追問成為過程。

        對過程的肯定,使過程成為意義。

        15 2005年7月7日,倫敦發(fā)生恐怖襲擊,適逢與鳳凰總裁劉長樂,臺長王紀(jì)言在杭州,見他們用電話安排播報事宜,感慨:人類的災(zāi)難,是媒體的盛宴。

        談及:有人說,人類毀滅時也會有人去播報、去收看的。

        想:在播報與收看的同時,也在迎接毀滅的到來。在最后的一刻,剩下的是一個播報者和一個收看者,會是什么樣的景況?只剩下播報者自己呢?又會是什么景況?當(dāng)他毀滅的時候,是一片黑暗么?或一片光明?

        設(shè)計:人類在“播報”和“收看”自己的毀滅。

        可以是一部作品。

        也是人類正在行進中的“實況”。

        16 愛是一個事實,不是一個問題。

        愛是行動。

        但不是尋找題解的行動。

        愛無解。

        夾著算盤將無法去愛。

        所謂得與失,多與少,好與壞,都是算盤發(fā)出的聲音,與愛無關(guān)。

        愛者應(yīng)該對被愛者報以感恩——正是因為它的存在,才使愛成為事實,并得以呈現(xiàn)。

        也包括“單相思”。

        17 自然從來都不是靜態(tài)的。我們常常誤讀。

        如果自然是美的,所有自然的過程也應(yīng)該具有美的魅力。比如,生命的誕生,成長,壯大直至枯萎,凋謝,死亡……

        事實上,我們?nèi)菀赘惺苷Q生的喜悅和成長的壯觀,而難于欣賞枯萎凋謝和死亡的美麗?!捌嗝馈?,我們用這樣的詞,聽起來是多么的不情愿啊!

        開始了,我們就不想結(jié)束。

        自然卻不是這樣的。它是一個完整無盡的過程。死亡和誕生同樣美麗,而且,其所以死亡,是因為新的誕生,更美麗的生長和壯大。

        如此,死亡顯出了它高尚的境界。

        如此,死亡是雍容的,大度的,無私的。

        18 天下文章多矣,動心者幾何?

        以智為文,不動心者,為小聰明;

        所謂大智慧者,動心而善用智者矣。

        19 掩蓋事實是對事實的蔑視,

        不僅是沒有自信,更是對良知的拒絕。

        不僅是墮落,更是淪喪!

        害怕事實,比事實更可怕。

        20 你極力逃避的,很可能正是你應(yīng)該或必須面對的。

        逃避只能加大面對的成本。

        21 在愛人、親人、朋友之間是不需要解釋的,也無須解釋。

        解釋發(fā)生的時候,也是愛人、親人、朋友之所以成為愛人、親人、朋友的那個最重要的東西開始變質(zhì)的時候。

        實際的情形卻是,解釋經(jīng)常發(fā)生。

        而且,解釋不是解釋而是辯解?;虮灰詾槭寝q解。

        22 幸福, “?!睘榕嫉?,所以為“幸?!?。

        幸福不是愉快,也不是愉悅。

        幸福或與上帝有關(guān)。

        幸福也是一種運氣。

        別把運氣當(dāng)本事。

        23 把所有的原因歸咎于某一個人、某一個集團、或某一個事件,都是幼稚的——盡管不可笑。

        24 我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了使用“人民”這個詞,并給它傾注了神圣和崇高的情感,以至于忽略了它的本質(zhì)含義。

        它不應(yīng)該是一個抽象的名詞。它是實有的存在。

        只有在宣言中,這一抽象的名詞才顯示它“實有存在”的意義的一面——它是一個集群,有集群的力量,可以響應(yīng)號召。

        我懷疑,把這一“實有存在”抽象化,僅僅抽象為一個名詞,是別有用心者所為。

        所謂人民,應(yīng)該是無數(shù)攜帶著復(fù)雜的社會關(guān)系、道德立場、價值標(biāo)準(zhǔn)、生活習(xí)性、利益訴求的個體的集合體。他們即使不是歷史事件發(fā)生的直接原因,也是其得以發(fā)展延續(xù)的現(xiàn)實基礎(chǔ)。

        他們從來都是具體的,鮮活的,復(fù)雜的,多變的。

        他們的合力會顯出某種趨勢。

        權(quán)力和這種趨勢合謀,使“歷史”事件得以發(fā)生。

        25 近看是打仗,遠看是玩鬧。

        近看會看到流血,看到犧牲,看到抓臉摳眼,看到白刀子進紅刀子出。遠看就是玩血玩命……

        近看看,遠看看,如此反復(fù)多看看,可能會更接近真相。

        如果把自己也擺進去,再看看,就可能看出人到底是一群什么樣的蟲蟲。

        26 中國的官方意識形態(tài)和民間意識形態(tài)從來都是“貌離神合”的,內(nèi)質(zhì)同一,表述各異。借用時下的一個說法,可以是:“一個中國,兩種表述。”

        民間意識形態(tài)是官方意識形態(tài)——或稱國家意識形態(tài)——生長和賴以存在的土壤。

        “國”是“家”的復(fù)制。

        國家的秩序和管理模式也是中國的家庭秩序和管理模式。

        如果有獨立的意識形態(tài),那就是怪胎?!叭窆灿懼?,全黨共誅之”——這是“文革”時的說法和做法。

        國家的敵人,也就是“人民公敵”。

        民眾的“罰惡”之心也許比國家權(quán)力更露骨,更猙獰。國家有監(jiān)獄,民眾連監(jiān)獄也不要的。他們給敵人設(shè)置的地方是“人間地獄”。

        民眾者,人民大眾也。

        所以,宋江是聰明的,“上梁山”有了資本后,便去招安。

        李自成大概不服氣,就造了一個政權(quán),結(jié)果是一塌糊涂。原因可以列出很多,根本的原因則是“不得民心”。

        懂得中國民眾的,就我有限的目力所及,近現(xiàn)代唯魯迅一人。

        也許還有,但我不知道。

        “民眾的罰惡之心,絕不亞于軍閥”,就是他說的。

        魯迅所有“戰(zhàn)斗”的文字,對著的是:1、現(xiàn)存秩序及其掌控者;2、國民;3、“智識者”。

        他也不放過自己。

        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是國民。

        他冷嘲、譏刺的是“幫閑”或“幫忙”的“智識者”。

        他“熱罵”的是“同一營壘的戰(zhàn)友”,也都是“智識者”。

        所謂的“智識者”,是從民眾中生產(chǎn)出來的“學(xué)者”和“文人”。

        所謂的“學(xué)者”和“文人”,是“官方”的“中堅”, 是“民間”與“官方”的橋梁。

        橋梁者,路橋與梁柱是也。

        27 寧愿分享,也不愿失去。分享比獨享更具美感。

        面對愛情呢?

        在電影《布達佩斯之戀》中是可以的——他們在分享;她也在分享。

        把生命和死亡對接,就可以建立一個“坐標(biāo)系”。

        死亡是一個固定的“點”,生命則有無數(shù)個點。

        就可以列出無數(shù)個不同的方程組。

        有兩個“解”:獨享和分享。

        你要哪一個?

        28 對細節(jié)的關(guān)注程度,可以和人類文明的程度互為印證。

        29 以流行的道德準(zhǔn)則解讀事件和人物是可疑的。

        這就是許多曾經(jīng)讓人激動,讓人流淚的東西,幾十年后卻讓人發(fā)笑——的原因。

        30 愛情是,或者說可以是兩個人的。是情感行為,情感關(guān)系。

        但婚姻不是。

        婚姻是社會行為,社會關(guān)系。

        如果說婚姻是進行愛的另一種形式,也就是說,愛在婚姻之前的形式是有某種“缺陷”的。

        這“缺陷”是“社會”強加給愛的,強迫兩個人把愛進行到婚姻。

        情感也接受這種強迫,也需要這種強迫。愛的行為和關(guān)系,就“順理成章”的進入婚姻,進入“社會”。

        愛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橐鲇衅涔潭ǖ男问?,是模式化的。

        形式的變化必定改變結(jié)構(gòu),改變性質(zhì)。這一普適的“理論”同樣適用愛和婚姻。

        所以,許多愛被婚姻埋葬了。埋葬也是一種改變。

        所以,許多愛被婚姻更新了。更新也是一種改變。

        所以,薩特一類的人,沒有采用婚姻的形式更新或埋葬愛,而是在愛中不斷更新。

        愛的需要是愛的繼續(xù)和更新,不一定“必然”進入婚姻。

        需要婚姻,其本質(zhì)是“社會”的需要。這種需要曾經(jīng)是強制性的?!吧鐣毙枰獝圻M入婚姻,需要有規(guī)范地生育人口,需要有效的管理,需要穩(wěn)定的秩序和“社會”的安全。

        當(dāng)這種雙重的需要成為一種文化時,愛對婚姻的需要似乎比社會的需要還要迫切——愛需要證明,證明給社會,也證明給自己。

        也需有安全感。

        當(dāng)社會需要不再是強制性的時候,婚姻很容易成為一個“借口”。

        只有繼續(xù)和更新愛的婚姻才是道德的,具有美感的。

        僅僅只有安全感的婚姻是沒有尊嚴(yán)的,也并不體面。

        所謂的安全感,從本質(zhì)上說,并不存在于婚姻之中,而是在愛里,不在別處。

        1 既然是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它更看重的是:造一個新的。

        而不是:又多了一個。

        哪怕這“多了”的“一個”并不乏味。

        2 戰(zhàn)爭與和平,暴政與民主——人類存在的兩極,都是人類的杰作。

        哪一個更真實?更符合人類的愿望?

        如果不是人類的愿望,戰(zhàn)爭的理由何在?暴力與暴政的理由何在?

        不斷發(fā)生的戰(zhàn)爭與暴力使人類對和平的一切努力——游行、演講、會議、協(xié)約、著書立說……幾近于作秀。

        此一時要戰(zhàn)爭,彼一時要和平;這一伙要戰(zhàn)爭,另一伙要和平;曾經(jīng)戰(zhàn)爭過的這會兒要和平,不曾戰(zhàn)爭過的也許又改變了主意,想戰(zhàn)爭,要戰(zhàn)爭了。如此循環(huán),永無止境。

        這就是人類——我們自己,是這么一群在地球上玩鬧的物種。

        凡是存在的,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我們給自己這么說。

        3 施惠于人是一種美德——賑災(zāi)濟窮是施惠中極端的一種。

        施惠于朋友同樣是一種美德。

        施惠者應(yīng)該戒記的是:在施惠時,除了希望接受者接受之外,不再有其他的希望,尤其是和自己有關(guān)的希望。

        這在賑災(zāi)濟窮時可以做到,在朋友中卻會演繹出違背施惠初衷的各類稀奇的故事。

        而且,這樣的故事是普遍的,經(jīng)常的。

        施惠者成了“恩多怨多”的人。

        受惠不是美德——這種說法有失公允。事實是,在許多境況中,接受也是一種美德——它讓施惠的美德成為事實。

        受惠者應(yīng)該誡記的是:這“惠”不是一筆無法償還的債務(wù),否則,就應(yīng)該避“惠”。

        怎么才能知道呢?

        很難。

        “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瓊瑤”——這在我們的文化中,是被標(biāo)榜為至理至情的名言金律。

        這金律不過是說,施惠是一種投資,木瓜換瓊瑤;受惠是被強迫(或者不自覺中接受)的一筆賠本的買賣。

        施惠和受惠之間發(fā)生的悲劇故事多與這一金律有關(guān)。

        把惡行惡德包裝成善行美德,我們的文化里多有這種神奇的魔法。

        4 上流社會的墮落,下層社會的不幸——這是文學(xué)曾經(jīng)關(guān)注過的焦點之一。比如司湯達,比如托爾斯泰,比如雨果……

        我想說的是:下層社會何曾沒有墮落!

        上層社會的墮落令人憎惡,不平,產(chǎn)生“顛覆”和“革命”的沖動——事實上,這也是革命者宣傳鼓動革命的理由。

        而下層的墮落呢?則讓人絕望。

        兩種墮落,都有其墮落的理由。

        5 聰明

        有目的地使用智慧。

        說得直白一些,所謂聰明,就是:用智慧撥“算珠”。

        6 偉大的藝術(shù)家從來都是他們的時代,他們所歸屬的人類族群的精神和智慧的高度。

        他們的局限也是他們的時代,他們所屬的族群面對世界的局限。

        畢加索發(fā)現(xiàn)并畫出了現(xiàn)代人類的精神結(jié)構(gòu)。在這一結(jié)構(gòu)中,沒有諸如關(guān)懷、悲憫、興奮、激動,甚至痛苦。有的是支離的、拼接的、是非情感性的,甚至非理性的組合和重構(gòu)。他徹底顛覆了“人”應(yīng)有的精神和面目。

        達利是二十世紀(jì)人類不安的精神夢魘。

        在達利的藝術(shù)世界里,時間和金屬是軟化的。

        7 陳丹青發(fā)現(xiàn)了一個高原。

        發(fā)現(xiàn)也是發(fā)現(xiàn)者與被發(fā)現(xiàn)者的遭遇,碰撞,相互的認(rèn)同和對抗。

        他對高原的藝術(shù)表現(xiàn),使他的發(fā)現(xiàn)成為群體性藝術(shù)事件。

        羅中立發(fā)現(xiàn)了“父親”的符號性意義。

        超寫實的“父親”不僅是民族歷史記憶的組成部分,也是生存以及生存延續(xù)的概念性形象。

        皺紋、圓珠筆、豁邊的碗,都使這一概念性形象具有了不可替代性。

        也許,他后來的“碴碴”和“屋檐水”系列,比“父親”更具有隱性的內(nèi)斂和穿透力,讓人想起米勒的《拾穗者》。

        8 床上運動:

        在床上發(fā)生的不僅僅是兩個器官的摩擦和交歡。在其他場合能發(fā)生的一切在這里都可以發(fā)生,幾乎!

        比如:會場、市場、運動場、官場……

        比如:車站、加油站、配種站……

        比如:辦公室、會客室、實驗室……

        兩個身體,兩個器官的交談——會心的,沖突的,也可以是互不相干的,自言自語的……

        也會有猜忌、報復(fù)、背叛……

        也可以是:一次握手。

        也可以像酗酒一樣,是一次浪費——把酒當(dāng)水喝。

        身體是有欲望的。

        身體上的每一個器官也是有欲望的。

        人的身體和器官,就因為是人的身體、人的器官——

        所以,運動著的也是精神,情趣,還有各自的習(xí)性和偏好。

        兩個人的床上運動,兩個器官的摩擦交歡,完全可以演繹人類的所有故事。

        床上,可以是社會的大舞臺。

        “上床”,作為一句臺詞,也可以是:“上臺”。

        9 一個離休多年并患病的老人,躺在病床上“突發(fā)奇想”,想從原單位——他在許多單位工作過——要回自己的檔案。

        沒人敢做主把檔案給他。也從未有過這樣的先例。

        老人開始了艱苦的努力。最終獲準(zhǔn)“翻閱”,或叫“查閱”。當(dāng)然,有人在一旁“陪伴”,以防發(fā)生意外,比如“丟失”。

        他一頁一頁翻看著,企圖“還原”自己的過去。

        他能面對那一頁頁表格中的文字,或沒有表格的文字么?

        能不能還原自己?

        他會不會給“陪伴”者講述和辯解?

        有兩個“自己”。一個是看檔案的“自己”,攜帶著他生命的歷史;一個檔案中記載的“自己”,記錄著他生命的歷史。

        同一個人的生命,咋就成了“兩個”呢?

        哪一個是真實的他?

        面對檔案里的“他”,他會不會茫然、恍惚、迷惑,甚至恐懼?

        面對記憶中的“他”,他會不會也茫然、恍惚、迷惑,甚至恐懼?

        抑或,兩個“他”都真實,都不真實?

        兩個“他”合在一起呢?

        老人遇到了一生中最難以面對的問題,真實的那個“他”有可能丟失了。

        而他自己,正在面對著一沓檔案……

        10 街道辦某書記說:

        在基層工作十多年,有兩點體會:一、最苦的是老百姓。二、在什么崗位上都不容易。

        “文化”在人的心里,也寫在人的臉上。

        前面有多少陽光,后邊就有多少陰影。

        有沒有“文化”,待人處事是不一樣的。有“文化”就有定力,對“上”就不會狗一樣搖尾巴,對“下”也不會狗一樣又叫又咬。

        我相信某書記的真誠。

        但不相信“文化”有那么大的力量。他把我們的“文化”放大了。

        11 在中國,做官是安全系數(shù)最高的職業(yè)。

        這可以從“中紀(jì)委”的年度報告中看出。

        貪污和受賄是沒有風(fēng)險的冒險。

        所以,所謂“清官”,是官僚體制里的怪胎。

        12 “那么大的天,一下就陰完了?!?/p>

        一位種地的老漢站在地頭——也許是他家的院子——看著天,這么感嘆著,一臉不解的神情。

        13 所謂看法,不過是一種揣測——也只能是揣測。

        當(dāng)你對一段歷史,一個事件,一個人,發(fā)表看法的時候,你只是在發(fā)表一種揣測而已。

        沒有定論——不管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是之前還是當(dāng)下。

        所謂的“蓋棺論定”,不是欺人,就是自欺。即所謂“自欺欺人”。

        14 野蠻的世界每天都有野蠻發(fā)生。比如,動物世界。

        文明的國度許多年集中發(fā)生一次大的野蠻。比如,二戰(zhàn)時的德國。比如,“文革”時的中國。

        野蠻遵循的是自然的規(guī)律。文明是人類自覺的維系和創(chuàng)造。

        每天都有野蠻發(fā)生的動物世界,野蠻是自然事件,野蠻是殘忍的。野蠻的殘忍是自然的殘忍。

        許多年集中發(fā)生一次大野蠻的人類世界,野蠻是人為的災(zāi)難。它滅絕人性,慘絕人寰,卻常以“正義”為名。

        文明國家發(fā)動戰(zhàn)爭的時候,“文明”已被剝離,盡管它可以有這樣的借口:這是文明對野蠻的懲罰——事實上,它已相信了野蠻的力量,已經(jīng)和野蠻“同流合污”。

        當(dāng)文明和野蠻遭遇,狹路相逢時,尷尬是文明的常態(tài)——中國的“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可以是一種描述。

        以野蠻之道還治其野蠻之身,是文明的非常態(tài),是文明化變?yōu)橐靶U的時候——“文明”不再是文明,它是猙獰的。

        人類的文明竟如此脆弱,甚至要“弱不禁風(fēng)”了。

        人類創(chuàng)造了文明,但還沒有創(chuàng)造出與野蠻相處的文明。

        也沒有創(chuàng)造出以“文明”影響和改造野蠻的文明。

        這就是人類歷史不斷發(fā)生野蠻戰(zhàn)勝文明,甚至毀滅文明的原因。

        再創(chuàng)造,再毀滅,至今還看不到窮盡的時日。

        在毀滅中,有“文明”和野蠻的合作與共謀。

        15 公元1883年,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初版,就在這部書中,尼采公開了“上帝已死”的消息。從此,人類對自身處境的認(rèn)識有了新的思想基礎(chǔ)。

        上帝與人類同在的意思是,人類相信有一條通往道德理想之路;相信希望和幸福之光;人類可以被救贖,可以叩開天堂之門。

        上帝死了,沒有了天堂,沒有了道德理想,沒有了希望和幸福之光,人類失去了被拯救的力量。人的存在成為徹底的悲劇性存在。

        即使上帝活著,人和他遭遇的一切也是一種悲劇性存在。就因為人是人,而不是上帝,也不可能成為上帝。人在人間,不在天堂,也不可能步入天堂——如步入天堂,就“非人”了。

        上帝死了,也就是說上帝曾經(jīng)活過——還是相信上帝的。

        壓根就沒有上帝呢?

        天堂是最美好的去處,但活著的少有人立刻就去。

        天堂只有對將死的、沒法活的,人才有“現(xiàn)實”的意義。

        16 鬼是死去的人。

        人是活著的鬼。

        民間有言:活鬼鬧世事。

        17 面對錯誤,“智慧”的選擇一定是:讓錯誤在“我”這里停止, “就此打住”。

        而“聰明”的選擇往往是“繼續(xù)”錯誤——即所謂“錯上加錯”。

        認(rèn)識錯誤需要智慧。

        承認(rèn)錯誤需要道德勇氣。

        承認(rèn)錯誤并不丟人。

        有錯而不知錯,是糊涂。

        知錯而不認(rèn)錯,是虛弱。

        并且,連尊嚴(yán)也一同丟掉。

        18 痛快:

        “痛”和“快”是一體的?

        擬或本就是同一個東西的兩種說法?

        誰把這兩個詞(最先)連在了一起?

        智者?不幸者?

        19 如果以“奴才的情懷”為經(jīng),編一本中國詩史,可以“讀”出中國幾千年一以貫之的一種精神。

        首選者該是屈原。

        屈原以降,所謂的大詩人們,可分為兩類,一類如屈原式的,是矢志不渝,至死不改的奴才;一類是做不成奴才的插科打諢,故作瀟灑,怪話中夾著酸味的,已近于流氓才子了。

        李白似可以入這后一類。

        20 所謂“中庸”,是畫出的一個餅。

        幾千年的一個“畫餅”。

        孔夫子以為是可以吃到的。

        幾千年的治人者也以為是可以吃到的。

        幾千年的中國人也以為是可以吃到的,都朝著那一個畫餅奔,奔。

        可惜,精誠所至,金石“不”開。人世間是沒有這么一個餅的。大家吃的還是世間真有的餅。

        吃世間的餅,中庸是不管用的,吃不到的。于是推、撞、搶、竊,無所不用其極。所謂中庸,依然是紙上的。

        中庸和方士的求仙問藥一樣,成了一個騙局。

        一邊推撞搶竊著吃餅,一邊念著紙上的中庸。二者并存,各得其所。

        這倒是“中庸”了——現(xiàn)在叫“和諧”。

        21 中國人論人生有這樣的說法:青年狂禪;中年習(xí)儒;老年修仙。

        可改為:青年“憤青”;中年吃苦;老年無恥。

        這可以是中國讀書人的“生命三段”。

        “修仙”是正在學(xué)習(xí)無恥。

        “成仙”是無恥而不自知。

        22 沒有鯤鵬,用紙折疊鯤鵬。

        沒有夢,在紙上畫夢。

        沒有英雄,在發(fā)霉的寫滿字的紙里尋找英雄。

        或者,把紙作成選票選舉英雄……

        四大發(fā)明之一,有了新的作用。

        23 人類文明的腳步:

        舍棄溫暖的茅草,選擇冰冷的水泥;

        舍棄樹木,選擇鋼筋;

        然后,把自己圈進去。

        舍棄和獅虎搏斗,馴化獅虎;

        把魚從水里撈進玻璃缸,裝點屋宇——是謂“情趣”。

        舍棄同類,選擇畜生,和它們游玩;

        讓它們做兒子、孫子。

        ……

        就這么,人類從野蠻和愚昧,走到了文明和智慧。

        24 食與色的現(xiàn)代性:

        食:吃能吃的,不能吃的想個辦法吃。

        色:在呼喚愛情的地方,男人用夢遺,女人用手淫,各自或互相解決問題。

        25 沒有永恒。

        人類運用抽象,發(fā)明概念以后,似乎就有了永恒。

        中國人叫“萬歲”。

        比如皇帝。抽象的皇帝是可以“萬歲”,可以不朽,可以永恒的。具體的皇帝則不可以。秦始皇漢武帝都成了千年前的古人?,F(xiàn)在的也會成為古人的。

        比如人民。抽象的人民是可以“萬歲”,可以不朽,可以永恒的。組成人民的分子們——人和民則不行,都已經(jīng)或正在紛紛“速朽”。

        比如青春。抽象的青春永遠是青春。具體的青春則不能,不管是人是物,青春都已經(jīng)或正在消逝。

        比如時間。抽象的時間是永在的。具體的時間卻在證明著時間的消逝 ,一個鐘頭,一分,一秒……

        抽象和概念是人的創(chuàng)造,對人有用。創(chuàng)造了永恒,就以為有了永恒,速朽的生命似乎就有了希望。我們把這叫做理想主義。

        這樣的理想主義,是個體生命的精神興奮劑。

        但具體的個體生命實在還是無法永恒的,還是要消逝和腐爛。

        科學(xué)家說物質(zhì)是不滅的??茖W(xué)家沒說精神不滅。

        說精神不滅的是神學(xué)家。

        相信可以不朽的人就去做政治家,做學(xué)者和文人,在他們的抽象和概念中作永恒與不朽的夢。

        具體的個體生命在分秒中耗盡著自己,也包括那些相信不朽的政治家,學(xué)者和文人,科學(xué)家和神學(xué)家。

        永恒和不朽將在具體的個體生命全部死亡的時候死亡,所有的抽象和概念也不再存在。

        但現(xiàn)在還沒有。

        所以,我們還在用抽象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著概念。做這種工作的人,是人類中活得好的人。是“雅人”。是人類的所謂“精華部分”。是被稱為或自稱為“精神貴族”的人。

        這大概是抽象和概念帶給人類最實惠的禮物。

        1 秩序和等級不是問題。問題是:

        在這一處,它是摧殘靈肉毒害靈肉的公器;在另一處,則是養(yǎng)育精神,推動進步的公約。

        差別不是問題。問題是:

        在這一處,它是變化的,并鼓勵變化和變革;在另一處,則不允許變化和變革,變化和變革是一種罪過。

        2 秦始皇,一個年輕的男人,縱馬天下,以刀劍和弓箭為針,以鮮血和無數(shù)生命為線,把他以為零碎的大地縫合成一個完整的神州,成為太陽最先升起的地方——東方世界的現(xiàn)實存在。

        秦始皇,一個充滿恐懼,恐懼到病態(tài)的男人。因為對恐懼的面對和克服,使自己成為最有力量的人,并獲得自信,自信到以為他可以長生不死,萬世不朽。

        他沒有長生不死。

        作為精神和意志的存在,他依然在我們的歷史記憶和現(xiàn)實之中。

        3 巴子說,某某某九十年代以后就沒說過真話。

        我說,沒說過不等于沒有。我不相信有血有肉的人會沒有真話。而是他不給真話存放的空間。空間全讓假話套話充滿了,也就沒真話了。

        就如同每個人都有缺陷,如果不給缺陷表達的機會,缺陷就會永遠沉默。永遠沉默的缺陷相當(dāng)于植物人。

        在真話的世界里,某某某是“植物人”。在假話和套話的世界里則不是,假話和套話成了他全部的話語生命。

        4 立場決定“視點”。沒有立場就無所謂“視點”。

        堅定不移的立場只有一個“360度的視點”,不斷游移的立場則有無數(shù)個。

        無數(shù)個立場的另一種表述就是:沒有立場。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可以是沒有立場的一種描述。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可以是沒有立場的另一種描述。

        立場的意義就在于:分清人與鬼,說清公與婆——不管從哪個“視點”切入。

        5 即使把所有能夠想到的原因集合起來,讓它們開口說話,也無法說明生命的行為——正如同把每一個部分的肢體和器官組合,也無法組合成活的生命體。

        生命的行為可以解析,但解析不能說明一切。生命的行為主要不是物理現(xiàn)象,也不是化學(xué)現(xiàn)象。生命行為的原因要復(fù)雜得多。

        所以,理論是灰色的。它常常是一個借口,甚至是堂皇的借口。

        所以,懷疑是必須的。

        沒有懷疑就沒有相信。

        在這里,“相信”的意義在于:盡最大的可能,去說明原因,揭示真相。

        6 揮霍:任性地、無節(jié)制地使用、超支,甚至虛擲物質(zhì)和非物質(zhì)財富——時間、青春、精力、精神、情感,均在其列。

        謹(jǐn)慎的使用財富,尤其是謹(jǐn)慎的使用非物質(zhì)財富,是人類的美德之一。

        7 有兩種傷害,一種是肢體,一種是精神。言語和情感傷害的是后一種。

        精神并不比肢體更高貴,更優(yōu)越。

        兩種傷害會互相殃及,就如同生理病痛會影響精神和情緒、精神病癥也會殃及肢體行為一樣。

        所以,肢體傷害和精神傷害都是殘暴的。兩種殘疾同樣悲慘。

        8 以《綠化樹》《肖申克的救贖》和《古拉格群島》為例。

        《綠化樹》中的章永璘經(jīng)過牢獄之災(zāi),最終在人民大會堂的紅地毯上找到了感覺,找到了體面和尊嚴(yán)。他有一種抑制不住的沾沾自喜。還有一種“高居廟堂”的自豪。他沒有也不可能想到,他正感受到的這一切——包括體面和尊嚴(yán),也是他過去就夢寐以求的——所以被剝奪,也正與這“紅地毯”有關(guān)。踏過這紅地毯的“代表們”——現(xiàn)在的章永璘和非章永璘,以“國家”和“人民”的名義,翻手為云覆手為雨,可以剝奪任何一個人——也包括舉手表決的代表們自己——的尊嚴(yán)和自由。

        章永璘不可能這么想。因為這需要莊嚴(yán)的理性——是的,莊嚴(yán)的理性。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這位章永璘在“牢獄”中反復(fù)閱讀“資本論”,以經(jīng)受理性的洗禮,但是沒用。章永璘怎么閱讀,怎么思考,也無法獲得莊嚴(yán)的理性。因為章永璘血脈里涌動的是“中國文化”,有“廟堂”而沒有反省和自省,更沒有懺悔。有“自由”的概念,而沒有“自由人”的概念。在中國,只有高居廟堂的人才能擁有自由——這還是他們的自以為是的“自由”。

        這“自由”的前提是剝奪其他人的自由。

        踏上紅地毯的章永璘和牢獄中的、牢獄之前的章永璘,是中國讀書人的標(biāo)本,可憐、可鄙、可憎,他必然擁有永劫不復(fù)的命運。他的失去和獲得,都系于所謂的“國家”。

        他屬于地獄中的族類。

        同樣經(jīng)過牢獄之災(zāi),《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主人公,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氣,重獲自由之身,自由之心。他沒有去申冤,更不會渴望走上“紅地毯”——他不信任所謂的國家機器。也不想重做體面的銀行家。他要去的是一個“沒有記憶的地方”——太平洋的一個小島。

        他沒有閱讀《資本論》,鯊堡監(jiān)獄和他經(jīng)歷的一切就是一本大書,就是“洗禮”,給了他莊嚴(yán)的理性。

        正因為有莊嚴(yán)的理性,他有反省和自省,也有懺悔——妻子被殺與他無關(guān),他卻主動把妻子的被殺和自己的因素聯(lián)系在一起。

        正因為有莊嚴(yán)的理性,他飽滿的情感是高尚的,甚至神圣的,神圣到樸素,因為他知道什么是“自由人”,什么是人的自由。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主人公不是中國人。更不是中國文化養(yǎng)育的中國的“讀書人”。他不在地獄——即使把他關(guān)在地獄,他也有自我的天堂。

        《古拉格群島》的作者,其創(chuàng)作意識是斗士的,他的目標(biāo)指向是人間牢獄的毀滅。其理性是“憤怒的理性”或“理性的憤怒”。

        憤怒會消解理性。

        人間牢獄是不可能毀滅的。不同利益、不同欲望、甚至偏見的存在,使有形的牢獄與人類同在。

        況且,人本身就是自己的“牢獄”。

        人不消失,牢獄即在。

        莊嚴(yán)的理性是決絕的。

        正因為它的決絕,它對牢獄和牢獄代表的一切,其蔑視也是徹底的,徹底到“連頭也不轉(zhuǎn)過去”。

        于是,在《肖申克的救贖》中,美麗而又虛幻的太平洋顯出了尖銳的悲情,

        這是理性的人類面對現(xiàn)實的一種宿命。

        是的,沒有記憶的太平洋小島是一個“烏托邦”,也正因為是一個“烏托邦”,“烏托邦”在這里才顯出了它作為一個“虛無的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9 中國有“吾日三省乎吾身”的訓(xùn)誡。

        這里的“省”和西方文化中的“懺悔”是兩回事,其內(nèi)涵和外延都不相同。

        中國的“省”是省不出“崇高”的。它面對的是人際社會,“省”出的依然是生存之技。

        懺悔面對的是上帝和天堂,是精神和靈魂的整肅。

        10 “好狗護三鄰,好漢護三村”—— 這也是我們的文化。

        這話是說給“好漢”聽的。

        在我們的文化里,說給“好漢”的這句話,看重的是“護”;是“鄰”和“村”。是不論“護”的方式和手段的;與“理”和“正義”也很遙遠。

        不“護三鄰”的狗,僅僅不是好狗。不“護三村”的好漢,就比狗要嚴(yán)重的多了。非但不是“好漢”,還要連“人”都不是呢!

        世間一切好漢,須盡聽此“言”,切莫“酒后上陣”。

        11 人“言”:

        A:書寫的;

        B:嘴說的——說出來的,不說出來的,想說出而沒說出來的;

        C:肢體;

        D:表情。

        12 選擇一樣意味著放棄更多。這可以視為選擇的意義。

        選擇的價值在于,選擇的是你想要的。否則,選擇比放棄更可怕。

        13 終于讀完了李澤厚的新版《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一、春秋戰(zhàn)國之后的中國思想史是不斷發(fā)展的么?漢儒和宋明理學(xué)相對先秦的思想有新的重大的發(fā)現(xiàn)和建設(shè)么?

        二、如果已經(jīng)成為一堆垃圾,從垃圾中提取出營養(yǎng),以營養(yǎng)現(xiàn)在和未來,這樣的企圖和努力是不是可疑的?也是徒勞的?

        三、從垃圾中尋找精華,在珠玉中挑剔瑕疵,這就是智慧的用途么?智慧還可以用來發(fā)現(xiàn)垃圾其所以是垃圾,如何成為垃圾,珠玉其所以是珠玉,為何成為珠玉的秘密。許多洋人就是這么做的。中國人也這么做,但大多認(rèn)垃圾為珠玉,認(rèn)珠玉為垃圾。這種錯認(rèn)幾乎是一貫的,我以為。

        四、以西方的方法梳理中國思想史,必然使用西方的“概念”么?中國思想史中的“概念”,與西方的“概念”能否互置互換?

        比如“法”的概念。就我的理解,在以禮儀為軸心的中國文化系統(tǒng)中,“禮”既有道德法的功能也有社會法的功能,二者是互相糾纏的、扭結(jié)的。還有,中國法家的“法”,其立法的基點和精神都和西方意義的“法”大相徑庭;而中國的“禮”和西方意義上的“法”,從根基上則是互相排斥的。“禮”在中國深厚的土壤和牢固的根基,不但影響著中國思想史和政治史的內(nèi)質(zhì)和風(fēng)貌,也是中國難于進入現(xiàn)代法治社會的根源。

        五、李澤厚提出“社會性道德”與“宗教性道德”相互區(qū)分又互補互用的設(shè)想,以實現(xiàn)新一輪的“儒法互用,禮法交融”,勾劃出人類通往幸福的途徑,是一代學(xué)人的“好夢”。

        六、曾經(jīng)的啟蒙者在這本書里看不到了。還是喜歡他的《中國近代思想史論》。

        七、任何民族的思想史,不過在說:這個民族是這樣的民族,也應(yīng)該是這樣的民族。

        八、如果說還有啟迪,僅在于:

        A:我們很糟,我們不想糟下去。

        B:我們還不夠好,我們想更好。

        14 你很難看到當(dāng)下的中學(xué)生臉上燦爛的笑容。笑容對他們來說成了稀罕之物。

        被誰掠奪去了?

        是“考試”。是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國家是制造者,教育機構(gòu)(包括學(xué)校和老師)是執(zhí)行者,他們的父母也是。

        他們都各有其正當(dāng)?shù)睦碛伞?/p>

        他們和中學(xué)生們一起,進行的是一場殘酷的戰(zhàn)爭。

        在這樣的戰(zhàn)爭中,什么事情都有可能發(fā)生。

        15 我很懷疑我們現(xiàn)行的教育制度、模式以及教授的文化,教育出來的會不會是一群又一群的“病人”。

        比如“德”。如果連“說真話”都成了全體人民和整個社會的奢望,我們的人民,不管作為個體還是作為群體,其行為還有沒有底線?在這樣的國家,還有什么樣的事情不可能發(fā)生呢?

        比如“智”。對智慧的開啟,會不會是讓所有的智慧,都用來為沒有底線的行為尋找理由?

        比如“體”。如果與樂趣無關(guān),還會不會有活蹦亂跳的青少年?

        有的只是妖怪一樣,在公園、在廣場、在城墻外,為了保命延年而發(fā)明的一種奇怪的舞蹈。我們的青少年是會“長”到這樣的時候的。這就是我們所要的,所能擁有的“人性之美”么?

        16 天地,自然,陰陽,有無,虛實,氣,神,精,德,道……這是中國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一組“概念”,在中國思想文化史的源頭,是中國思想文化歷史的一脈,證明著中國曾經(jīng)有過自己的世界觀、宇宙觀。

        不僅在純粹理性領(lǐng)域,也在實踐理性領(lǐng)域,此一脈曾在中國思想文化和政治歷史實踐中占據(jù)過主導(dǎo)地位。

        此后,這一脈蛻變?yōu)?

        A,方術(shù),養(yǎng)生術(shù),房中術(shù)。

        B,和佛教融合,構(gòu)建為禪宗——嚴(yán)肅的玄思冥想和游戲式的思辨混雜,魚龍泥沙,須細究方可辨認(rèn)。

        C,成為藝術(shù)發(fā)展史的源泉,影響著每一個階段的藝術(shù)實踐。

        禮、仁、義、信、忠、道、德、孝……這是中國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另一組“概念”,也在思想文化歷史的源頭,是中國思想文化歷史的另一脈。

        此一脈沒有純粹理性思辨,主要在實踐理論的領(lǐng)域。它注重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現(xiàn)實關(guān)系,是中國社會等級秩序的理性建構(gòu)。

        后來,它取代了前述的一脈,成為中國思想文化歷史的正脈。

        它在取代前述一脈的同時,也開始了對其他脈流的吸收吐納——有人稱之為“儒道互補”。

        也許就因為它不失“原則”的吐納能力,它至今還是中國思想文化以及政治歷史實踐的理性源泉,和現(xiàn)代文明進行著柔韌而頑強的抗?fàn)帯?/p>

        德和道是上述兩脈共有的“概念”,但內(nèi)涵和外延完全不同。

        在前述一脈,道與德在宇宙觀的柜架里,人是自然的組成部分,人道和人德與宇宙自然之道之德同一。

        在后述一脈,道與德在人倫,人際的柜架里。它的“道”可以和“術(shù)”同義?!暗隆钡挠袩o和高下,以其理想化的人倫人際關(guān)系為坐標(biāo)。它頑強的生命力是中國社會穩(wěn)定結(jié)構(gòu)千年不變的“內(nèi)力”,像血液一樣,在民族的血管里,營養(yǎng)和破壞著民族生命的品質(zhì)。它有強大的廣泛的民間基礎(chǔ)。它是“家”的基座,也是“國”的基座。

        17 當(dāng)你不能面對自己的時候,我無法想象,你將何以面對你的朋友,你的愛人,你的同事——你何以面對世界。

        對付和敷衍么?

        你面對自己的勇氣,也是你面對世界的勇氣。

        從自私的角度考慮,學(xué)會面對自己,在面對世界的時候,你至少可以從容一些。

        18 做愛不是一件草率的事情。它是人類最應(yīng)該精心去完成的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的綜合運動。

        它不是交媾。

        做愛也可以這樣理解:愛是做出來的,不做就可能沒有。

        是的,它不是交媾,也不是責(zé)任行為。它愉悅的不應(yīng)該是一方,而是做愛的雙方。

        為責(zé)任而做愛,就有把愛變?yōu)榻绘诺目赡堋阉饺说?、完全個人的行為,變成了社會行為。它愉悅的是世俗的道德,而不是雙方的精神和情感。它扭曲個人,使愛蒙羞受辱。

        19 有一位“問題學(xué)生”對老師說:你把我看成一把笤帚吧,請把我放在垃圾的旁邊,別把我扔進垃圾堆里。(李生普講述)

        笤帚是清掃垃圾的,但有可能變?yōu)槔?/p>

        在垃圾的旁邊,有被誤認(rèn)為是垃圾的可能。

        扔進垃圾堆,就真有了成為垃圾的可能。

        20 有些東西可以讓人頭疼,生厭,苦惱,但不應(yīng)該為他們的存在痛苦,比如垃圾。

        你可以選擇遠離垃圾,但你應(yīng)該清楚,遠離是一種逃避。

        你可以選擇清理垃圾,那你也應(yīng)該清楚,這也許是一場不可能贏得勝利的戰(zhàn)爭——悲觀的,或者悲情的理想主義者堅持的就是這樣的戰(zhàn)爭。

        人是垃圾的主要制造者。人不可能不制造垃圾,甚至不得不制造垃圾。你可以認(rèn)為這種“不可能”和“不得不”中有著某種現(xiàn)實的正當(dāng)性。但你應(yīng)該清楚,這某種現(xiàn)實的“正當(dāng)性”,不可以使垃圾的制造成為“理所當(dāng)然”。否則,你在制造垃圾的同時,也會把自己制造成垃圾。

        人是可以把自己制造成垃圾的。

        口語中的“爛人”就有“垃圾”的含義。

        人類的大罪惡,大悲劇性事件幾乎都是這么制造出來的。

        痛苦和苦惱是不同質(zhì)的。

        痛苦在精神的深處。它可能與人類的悲劇有關(guān)。它是奢侈的。它難有,或者沒有物質(zhì)體現(xiàn)。它可以因具體的事件引發(fā),但具體的事件不是造成痛苦的本和源。

        痛苦是精神事件。是無聲的歌哭。歌哭也是它的價值和意義。甚至是它唯一的價值和意義。

        苦惱是生活事件。

        所有的人都有可能苦惱。痛苦的人是人的“另類”。

        正如同不該濫用“愛”一樣,也不應(yīng)該濫用“痛苦”。

        痛苦和愛都需要一種超俗的能力。如果它們和生活有聯(lián)系的話,那也只能是一種“生活傳奇”。

        21 “行”比“言”更具說服力。

        肢體語言比寫在紙上的和口出的(哪怕是真誠的表白、傾訴),更具真實性,更接近準(zhǔn)確表達。

        肢體也能表白,也會傾訴。

        肢體敘述是更接近自然的敘述。

        肢體不會撒謊,或者,很難撒謊,不易撒謊。

        人類也許是生物世界中唯一具有“謊言”的物種。

        語言和文字豐富、拓展了人類的表現(xiàn)力,也使人類更多了擁有了自欺和欺人的技能。

        對肢體語言的特別關(guān)注,不僅是寫作的問題,也關(guān)乎現(xiàn)實生活中的精確表達。

        22 沒有看破紅塵和看透世事的智者。

        遁入“空門”者不是??臻T是另一種紅塵,也有“世”和“事”。

        人有神性,但不是神,也成不了神。

        空門中可以修道,但成不了仙。

        其所以要“修道”,不就證明著還是“夢迷人”么?

        是人,就沒有“空門”可入。

        經(jīng)常的情形是:“鬼話”和真理像孿生兄弟。而那些所謂的看破紅塵,看透世事的智者,不過是似死似活的俗人而已。

        佛在佛地。人拉佛入世,卻要學(xué)佛出世。

        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身在俗世,學(xué)佛出世,再居高處“慈悲為懷”,“普渡眾生”——還是要做人上人的。

        就是這么一回事。

        弘一法師圓寂之時,“悲喜交集”——還是俗人的。

        佛的涅槃是連“悲喜”也沒有的。

        所謂的覺悟,皈依,也許是學(xué)習(xí)和培育欣然接受死亡的態(tài)度。

        就是這么一回事,也許。

        23 在專制政體中,皇帝是一個象征,一個符號。

        在政體運行中,皇帝常常只是一個傀儡。

        真正主宰政體運行的是士大夫集團。他們才是專制政體成為穩(wěn)定結(jié)構(gòu),甚至超穩(wěn)定結(jié)構(gòu)的中堅。

        結(jié)構(gòu)是有意志的。

        結(jié)構(gòu)中的任何個體的意志都小于結(jié)構(gòu)的意志,包括皇帝。

        結(jié)構(gòu)不允許個性的存在。這就是皇帝不可以是個性化的生命,士大夫也不可以的原因。除非脫離結(jié)構(gòu),不是皇帝,不是士大夫。

        所以,“以天下為己任”的另一種說法可以是:“放棄自我”。

        或者是:“我投降”。

        开心激情视频亚洲老熟女| 久久96国产精品久久久| 天天色影网| 中文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白白青青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极品夫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1| 亚洲综合精品成人| 亚洲中文字幕久爱亚洲伊人|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 男人添女人囗交做爰视频| 国产农村熟妇videos| 国产精品户露av在线户外直播| 丰满少妇棚拍无码视频| 亚洲本色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 九九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黄色片| 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麻豆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女同性恋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嫩草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av片无码永久免费 | 免费毛片在线视频| 熟女人妻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亚洲男女内射在线播放| 国产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亚洲片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床戏|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六| 国产精品无需播放器|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av天堂免费在线观看| 无遮无挡爽爽免费视频| 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四虎 |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二区| 成人毛片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福利片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