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大師的議論已經(jīng)聽得不少,聽得多也就有點信了。仿佛今天的中國真是沒了大師。實際上有沒有大師,真得要看衡量的標(biāo)準(zhǔn)。
但就中國的歷史看,一眾讀書人真正想做的不是大師,而是帝師??鬃右簧睦硐肟梢哉f就是做帝師,以致“三月無君,惶惶如也”。雖然生前沒能做成帝師,死后卻成了所有帝王之師,也算了卻了生前心愿。戰(zhàn)國時帝師的榜樣層出不窮,蘇秦、張儀是早期帝師的代表,他們所玩兒的合縱與連橫為后來的讀書人培育了寧做帝師不做大師的基因。而太史公在《史記》中留下了張良這一形象后,幾乎為后來所有讀書人樹立了一個全新的帝師標(biāo)桿,做大師就成了讀書人不得已的選擇。
不必去翻書,只要大概想想,就能感覺到中國歷史上帝師何其多!范增是位失敗的帝師,而諸葛亮則是成功的帝師。有更多的帝師很難說是成功還是失敗,李斯是先成功后失敗,就是劉基恐怕也得歸入先成功后失敗的行列,只是他沒有李斯那樣凄慘,沒如李斯那樣身首異處罷了。
說到唐太宗,人們會很自然地想起魏征,魏征所寫的《諫太宗十思疏》是典型的帝師所為。五代時的馮道、范質(zhì)且不論人品氣節(jié),實際都不同程度地發(fā)揮了帝師的作用。從五代進入北宋的陶穀,久在翰苑,也一直想做帝師而不得。倒是那個吹噓“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在帝師的位置上滋潤了一把。李自成漸成氣候時,牛金星也就以帝師的面貌出現(xiàn)了。就是《水滸傳》刻畫的吳用這個形象,也是帝師的翻版,只是輔佐的不是廟堂天子而是水泊草寇而已。而這樣的帝師還有很多很多。
翁同龢以降,仿佛沒了帝師。實際上就是今天,在各層面的權(quán)力場仍然可看到類似帝師的身影。而所有這些帝師都不在乎權(quán)力這柄多刃劍,將平生所學(xué)借助權(quán)力化成功名。
而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還有許多大師。這些大師傳承了文明,他們的貢獻未必遜色于帝師,但他們的知名度遠不如帝師。帝師們的行為舉止如同故事般在民間流傳,有的則越傳越玄。就是今天,在名勝古跡處還能看到一些帝師們的遺跡。而大師們的貢獻即使日常為人所享,人們也見之不驚,甚至熟視無睹。以故宮為例,要建成這樣一座城會涉及到多少大師?至少得要有規(guī)劃大師、建筑大師、雕刻大師、質(zhì)監(jiān)大師??蛇@些大師的名字已經(jīng)完全湮滅了,反倒是那個幫朱棣從侄兒手中奪了天下的和尚姚廣孝,卻因充當(dāng)了帝師的角色而載入史冊。權(quán)力的霸道和歷史的吊詭就是如此教育著中國的讀書人,使讀書人寧為帝師,不為大師??杉词谷绱耍驳贸姓J(rèn)有些大師還是為后人所記住,只是記住他們的往往是圈內(nèi)人,如寫下了《文心雕龍》的劉勰,寫下了《明季北略》、《明季南略》的計六奇,寫下了《十七史商榷》的趙翼等,都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師。可這些大師一般生前死后都很寂寞,不僅無法和帝師相比,有時也無法和做不成帝師而做了幕僚的讀書人相比。
在一個權(quán)力通吃的社會,讀書人會自然地向權(quán)力靠攏,即使明知權(quán)力是柄多刃劍也會在所不懼。而大師的成長偏又需要一些特殊的氣候或土壤,至少得有幾分不羈的精神、有不為五斗米困窘的物質(zhì)、有不因研究而受歧視的環(huán)境。少了最基本的條件,想出大師就有幾分緣木求魚的味道。所以沒必要嘲笑為爭一個處長位置的教授們,畢竟權(quán)力是硬通貨。在這樣的時候,在這樣的條件下,出些小師乃至中師不難,出大師難矣!即使有,難免如建故宮的大師一樣為歲月所湮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