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死于民國五年農(nóng)歷五月初六(1916年6月6日),不少書籍和文章提到袁的死,皆稱他系“憂懼而死”。而說起袁的憂懼,自然是其稱帝行為觸怒民眾,引發(fā)舉國聲討,弄得眾叛親離,置身四面楚歌之中,最終于憂懼中疾病發(fā)作,一命嗚呼。袁世凱的三女兒袁靜雪也寫道,取消帝制后,“從此他就憂憤成疾,終于身死”。
讀罷這些文字,總不免會讓人產(chǎn)生錯覺,即似乎只要袁能繼續(xù)坐在“洪憲皇帝”的龍椅上,他就不會“憂憤成疾”,這也就將袁的死亡簡單歸結于政治原因。其實,袁在本應該“年富力強”的57歲時去世,是另有原因的,即使其“洪憲皇帝”繼續(xù)當下去,高壽也與他無緣。
袁世凱自小身體強壯,后來又進軍隊歷練,由此推斷,中年以后的袁即使染疾,也不至于就此撒手歸天。殊不知正是袁身體后來的所謂健康強壯,掩蓋了這表象后面的不良生活方式。據(jù)曾在天津袁府任總管的陶樹德回憶,袁每天凌晨五時起床,之后進辦公室批閱一會兒文件,“然后喝茶、牛肉汁、雞汁。七時早點,包子四色,雞絲面一碗”。“十時左右,進鹿茸一蓋碗。十一時許,進人參一杯。中午十二時午餐”。下午“點心為西餐,然后服自制活絡丹、海狗腎。七時晚餐……”不難看到,袁所食用的“多為補血強身、滋陰壯陽者”。據(jù)袁靜雪回憶,其父午餐最愛吃清蒸鴨子,尤其入冬后“每餐必吃”。
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人患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吃了不當食物,這不當就包括多吃、強補。而吃進去的營養(yǎng)如不能正常排泄,積存在人體里也會逐漸變成“萬毒之源”。在這方面,袁的“進補”就是一個絕妙之例。就短期而言,這也許會讓袁看起來體質強健,但“就中醫(yī)的醫(yī)理說來,人參、鹿茸等,都是熱性的補品,他卻成年累月地吃,日子長了,是不會不影響他的健康的”(袁靜雪語)。而且我們發(fā)現(xiàn),在袁的日常食品中,難覓蔬菜、水果的影子。
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一直以果實為主食,不管社會文明怎么進步,飲食文化如何變化,人體消化器官的構造、消化過程以及生化反應還是和古人一樣。明確了這一點,我們也就不難理解,袁越是進補,越會加速他走向死亡的步伐。直到56歲時他才黯然嘆道:“我的身體不行了,參茸補品不能接受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