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人曾經(jīng)非常自豪地贊揚他們偉大的科學家萊布尼茨,說他“一個人就是一個科學院”。在中國的東漢,也有這么一個全能型的科學家,他就是張衡。
張衡首先是一個卓越的天文學家,他制造的渾天儀比西方類似的儀器早了1400年,太陽系中一顆小行星就以張衡的名字命名。張衡又是一個杰出的地理學家,他制造的地動儀精巧絕倫,能在2000年前就非常準確地預(yù)測地震。張衡還是一個文學家,他的《二京賦》和《四愁詩》成為東漢文學的代表。同時,張衡在數(shù)學、繪畫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
這些成就的取得,有賴于張衡在官場上的角色。
搞科研是需要經(jīng)濟實力的,也需要政府支持。張衡很早就入仕了,他有一份穩(wěn)定的俸祿。但是,科學家絕不能在官場陷得太深,否則,哪里還有時間去搞科研和創(chuàng)作呢?慶幸的是,張衡恰恰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早期經(jīng)常擔任一些閑職,在官場上恬淡自如,適可而止,不求聞達,不慕富貴。
永初五年,即公元111年,東漢的安帝聽說張衡善術(shù)學,欲征拜張衡為郎中,張衡在多次拒絕后終于進京做官了。四年后,張衡改任太史令,專門負責天文和氣象的觀測以及歷法的制定。這真是天遂人愿,專業(yè)對口。漢安帝這個并不怎么稱職的皇帝做了一件功德無量、澤被千秋的大好事。
太史令當然是一份閑職,沒有太多的油水,沒有太多的應(yīng)酬,但卻有一定的俸祿。換作他人,肯定受不了那份冷清和枯寂,千方百計想換崗,但張衡卻干得很舒服,而且一干就是14年,中間只有5年的時間改任他官。
這14年里,東漢政壇波詭云譎,動蕩不安,一會兒外戚專權(quán),一會兒宦官秉政,斗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沒有人去理會張衡。張衡一邊工作,一邊搞科研,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
當然,身處閑職,并不是說張衡就不敬業(yè),就玩忽職守。張衡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稱職的太史令。
身處閑職,就一邊工作一邊搞科研;而一旦身居要津,張衡則會盡職盡責,忠于職守。漢順帝陽嘉二年,即公元133年,張衡被欽命為侍中,也就是皇帝的機要秘書。
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居其位必謀其政。張衡先是向皇帝上了一道《請禁絕圖讖疏》。在這道疏里,張衡公然指出,東漢時下非常流行的圖讖學完全是騙人的把戲。張衡還打了一個比喻,說貓狗最常見,所以畫起來很難,鬼魅大家都沒見過,所以畫起來非常容易。圖讖學就是鬼魅。張衡此舉可謂冒天下之大不韙。接著,張衡又向漢順帝上了一道《陳政事疏》,對東漢宦官專權(quán)、烏煙瘴氣的政治予以猛烈抨擊,勸漢順帝舉賢任能,摒棄奸佞,革新政治,幡然振興。可惜,東漢的皇帝沒有幾個懂事的,張衡的這些上書沒有引起皇帝的重視,倒引起了宦官的憎恨。在侍中任上只待了三年,公元136年,張衡便被踢出中央,外任河間相去了。
脫離中央,來到地方,張衡才發(fā)現(xiàn),地方更亂。豪強橫行不法,河間王劉政驕奢淫逸,河間官場一塌糊涂。張衡真是痛心疾首。他雖然年近六旬,到了孔夫子所謂“耳順”的年齡,但他卻不能聽之任之,他必須有所作為。張衡利用手中的權(quán)力,查處奸黨,打擊豪強,革新政治,嚴整法度,很快,河間政治便煥然一新??上?,大廈將傾,非一木能支。東漢越到后來,越國不像國了,張衡當然沒有回天之力。三年后,他便死于任上,享年62歲。張衡也算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