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稱“新課標”)的頒布標志著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開,給初中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這一改革無論從目標、要求,還是從結構、體例上,無不體現(xiàn)出素質教育的理念。如何才能使語文“新課標”的教育理念得到好的貫徹呢?我以為:
一、語文教育工作者集體探究
“新課標”的實施,首先從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語文教師開始。從省、市、縣、鄉(xiāng)鎮(zhèn)教研部門到學校語文教研組都應組織各種形式的“新課標”研究,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討論。每位語文教師都應積極參與進來,明白應如何具體將“新課標”精神貫徹于教學之中。同時又把在教學實踐中得到的體會,反饋于研討之中,不斷深入。只有發(fā)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使“新課標”更迅速、更廣泛、更深入地貫徹于語文教學中。
二、組織學生學習研討“新課標”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他們有權利,也有義務了解并充分理解“新課標”理念。學生應在語文教師帶領下開展廣泛、深入的討論,尤其是現(xiàn)階段學習內容的研討。教師讓“主人”們暢所欲言,聽聽他們的心聲,并充分吸取其中“精髓”。通過學習、討論,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再盲目,有針對性,并且與語文老師之間有了一種默契。
三、放下教師的架子,主張師生“混為一談”
起初是“老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學生成了奴隸,成了接受知識的機器;后來是“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再糾正”,最終以教師宣布的答案為準,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在教師的操縱下進行,學生始終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教師始終放不下或者不愿意放下“臭架子”,總覺得自己是老師,比學生高一級,總認為學生不如自己而隨意支配。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與學生應當是“學習伙伴”的關系。教師必須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緊密結合學生實際來設計教學方案;課堂上處處主動去配合學生,而不是讓學生處處來配合自己;課后根據(jù)學生反饋信息繼續(xù)探討,真正做到始終為學生服務。只有站在“合作者”的平等地位上,學生才會從教師那里獲取平等的意識、主動的意識、參與的意識……
四、在教學中努力體現(xiàn)語文的實踐性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就是語文實踐。因此在課堂上,教師不宜為刻意追求語文知識面的系統(tǒng)和完整而剝奪了學生“實踐”的權利。語文實踐就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行為和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也就是“實踐者”。他們應參與語文學習的整個過程,一切的聽、說、讀、寫活動都應讓學生親自實踐,教師絕不能包辦,只需作一個認真虛心的旁聽者、真心誠意的建議者和循循善誘的引導者。提倡啟發(fā)式、討論式的教學,讓學生感覺自己是與伙伴一起在實踐探討中主動獲取了知識,增強了能力。
教師還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等“課堂”,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充分、大量的“語文實踐”中獲得知識面和能力,感悟方法和經驗,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從而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五、注重情感教育,注重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
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而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務。較之于其他科目,更多、更直接、更自然而深入。實施過程中應避免生硬說教,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它貫穿于日常教育之中。如學習《藤野先生》讓學生懂得把理想、事業(yè)與祖國命運相結合;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懂得應有憂患意識等等。教師除了“教書”,還有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育人”,重慶市推出的“做人作文”很好地把二者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做人中作文,在作文中做人。
六、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能否將“新課標”貫徹到底,很大程度上決定于語文教師的綜合素質。教師除了從思想上、觀念上必須徹底擺脫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束縛,還必須不斷提高業(yè)務素質,增強各方面的教學能力,包括全面的審美能力、嫻熟的語言表達能力、積極開展教學活動的能力、極強的寫作能力等。
七、“新課標”的實施必須得到教育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和引導
都說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有弊端,都說對教師、學校或某地區(qū)的教學考核評定不能單憑學生的學習成績,但誰又能否認這是最主要的方式呢?不看學習成績單的老師會是好老師嗎?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素質又如何體現(xiàn)?
考試始終是教學法的“指揮棒”,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考試命題來引導。目前語文中考試題中考查適應綜合運用能力、時代感強的考題已明顯增多,較好地體現(xiàn)了“新課標”的要求。這就迫使教師必須改變傳統(tǒng)教育觀念,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除了教材課文外,還要去找很多的課外語段來讓學生反復訓練。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所有語文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共同努力下,“新課標”將會帶來語文教學輝煌的今天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