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晚獨自一人乘著皎潔的月色,伴著和煦的晚風漫步于綦河岸邊。忽地,一股清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我四下尋看,噢,原來是豆花香。是呀,好久都沒有聞到如此的清香,更沒有嘗過這樣的好豆了。我不禁想起魯迅先生的《社戲》,先生在文章的結尾寫道:“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p>
每個人都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有著美好的回憶。少兒時代是純真的,但人必定要走向成人,人性的純真雖是令人神往的,但人性畢竟不能擺脫社會性的復雜、繁復、沉重、壓抑而單獨存在。馬克思在論述希臘神話時曾經說過:“人不能回到自己的童年時代,人不應該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用童年時代的純真來要求自己嗎?”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著實平常。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五四時代”是“人的文學”的時代,魯迅在用他那如椽重筆抨擊社會對人的損害、麻醉、壓迫之時,也寫出了自己對美好人性的神往,《社戲》就是如此。在這篇文章中,人的本性在遠離社會中心的地方體現(xiàn)得最為純粹,《社戲》正是在這些地方展開了充分的描寫:
首先是純真的少兒階段。少兒未入社會,沒有接觸成人的世界,所以人的天性往往得以保存?!渡鐟颉吠ㄆ陨賰鹤鳛橹魅斯纭鞍槲襾碛螒颉?,“蝦照例是歸我吃”,當“我”為沒看成戲而悶悶不樂時,“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辦法,陪“我”去看戲;“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買豆?jié){去……現(xiàn)在去舀一瓢水來給你喝罷”。還有偷豆一節(jié),寫出了雙喜的精明能干,阿發(fā)的無私,大伙的團結協(xié)作。寫孩子們出發(fā)時開船的神速,返回時“和開船時一樣踴躍”;寫孩子們那因無功利不世俗而得以輕松自由的心態(tài),都是成人在功利的世俗生活中久違了的。
其次是民風淳樸的鄉(xiāng)村。這里由于較少受到社會規(guī)范的束縛、污染,人的本性得以留存。在《社戲》中,作者寫的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封建禮教還沒有波及到這里,“即使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因此,淳樸的人性,自在的生存,讓飽受社會藩籬之苦的人們感動。
最后是恬靜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魯迅在與社會左沖右突“橫站”的緊張戰(zhàn)斗中,極少游覽自然風光,他曾感嘆地說過:“我對于自然美,自恨并無敏感,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動?!钡覀冏x《社戲》時,你卻會深深體會到魯迅對自然美敏銳的感受力與表現(xiàn)力。如:看戲的途中和歸航途中的景色。作者從多角度進行了描繪,調動多種感覺: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婉轉,悠揚”。為表現(xiàn)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用烘托手法間接表現(xiàn) “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運用比喻,化靜為動,直接描寫,“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
《社戲》一文,讓我體會到了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以及純真的情誼;對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的留戀;對熱情、友好、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向往。我相信,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有著五千年文明的中國,優(yōu)秀文化會傳承得更好。文中描繪的美好童年生活、淳樸和諧的人際關系,也一定會激起我們的向往之情。愿我們永葆赤子之心,開創(chuàng)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