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古典詩詞中,有大量寫離別的詩歌,通常稱為送別詩。其中主體情感是離別的悲傷、別后的思念,但也有別具一格的,如對友人的勸勉、安慰、鼓勵(lì),有借離別抒發(fā)自己懷抱的。其實(shí)古人在送別離別時(shí)通常都會用詩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主人客人都可能作詩,那么我們對詩中離開的對象就要細(xì)心判斷。
那么送別詩中,究竟是詩人自己離開親人、朋友,還是親人、朋友離開自己呢?我們?nèi)绾螠?zhǔn)確地分辨呢?
一、從詩題入手
有很多送別詩的詩題就直接告訴讀者是誰離開,特別是詩題中出現(xiàn)“送……”“送……之……”等字樣,我們往往能夠一眼分辨出離別對象。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可見是詩人送杜少府到蜀川上任,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可見是詩人送杜十四到江南,李頎《送魏萬之京》可見是詩人送魏萬到京城,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可見是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送別。
二、從注釋、作者入手
在詩題中有很多不出現(xiàn)“送”而是用“別”字,這時(shí)就很難分辨,究竟是誰別,是詩人自己離開,還是友人離開呢。這時(shí)候我們需要借助注釋,詩人自身經(jīng)歷來辨析推斷。
如南京市2010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詩歌鑒賞題對《別舍弟宗一》的考查。命題者提供了注:①宗一:柳宗元的從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②桂嶺: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
從注釋①可知是宗一離開。然而如果沒有注釋①我們怎么分辨呢?那就可以從作者角度切入。柳宗元是考生熟悉的詩人,又稱“柳柳州”,由此我們可推知柳宗元是被貶在柳州,舍弟宗一來看望,現(xiàn)在要離開到“荊門郢地”去,所以兄弟二人“雙垂別淚越江邊”。從而判定出離開的人物是舍弟宗一。
三、從具體詞句入手
如蘇北四市2010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詩歌鑒賞題對《別韋郎中》的考查,對這首詩,不論是從詩題還是注釋,我們都無從知道究竟是誰離開,而且對“張謂”其人考生都不怎么了解,很多考生就依照慣例理解為韋郎中別,事實(shí)上錯(cuò)了,嚴(yán)重影響了答題。古人送別通常會擺設(shè)酒宴餞別,主人提供酒食。從尾聯(lián)的“不醉郎中桑落酒”可知“桑落酒”是“韋郎中”的,“韋郎中”是主人,他設(shè)酒為張謂送別,所以我們可以推知這次離開的人是詩人張謂自己。
四、從創(chuàng)作目的入手
寫離別的詩從創(chuàng)作目的來看,可分為送別詩和留別詩。留別詩通常是詩人自己離開,寫詩贈送友人或抒發(fā)情感。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就是借離別來表白自己的志節(jié):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如《留別王維》。這是一首留別詩。據(jù)《舊唐書·文苑傳》載,孟浩然“年四十,來游京師,應(yīng)進(jìn)士不第,還襄陽”。臨行前寫下這首詩留給王維,怨懟之中,又帶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摯動人。
分辨清楚離別的人物,這對我們鑒賞此類詩歌,提高答題的正確率,有很大的幫助,所以考生在面對這類詩歌時(shí)一定要準(zhǔn)確推斷離別的人究竟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