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從選文的篇目,還是教材所占的比例來看,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始終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如何有效地進行文言教學?我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覺得要傳授好這部分知識,最重要的就是:披文入情明理,感受文言魅力。
文言文的學習首先是文學作品的學習。一味地咬文嚼字,會讓學習興趣蕩然無存,因此要先把學生引入到作品所描寫的特定情境中去,讓學生從世俗的繁雜生活中走出,逐漸沉靜下來,披文入情明理,感受文章魅力。
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批文入情
從方法來說,情境的設立是講求不拘一格、富于變化的。音樂繪畫的先聲奪人、典故的鋪述、詩歌的旁引以及背景介紹等等,都對審美心境的營造、審美欲望的強化起到很好的作用。在《雨霖鈴》與《錦瑟》的比較閱讀教學中,我就抽取了作品中共同的文化元素“送別”,以大量的詩歌作品鋪排陳述,再加以概括:別有情,別有景,別有形式的繁復,別有生命的選擇,這無數(shù)的分別無不貫穿著一個主題:別離是傷感的,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設立了這樣一種氛圍,創(chuàng)設這樣一種情境,有利于學生去浮戒躁。
《燭之武退秦師》是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的一篇文言文,一直以來學生就有種心理壓力——文言文難懂。此文屬于先秦敘事散文范疇,故事情節(jié)引人入勝,人物形象突出鮮明,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興趣,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因此第一課時我借用了一個網絡版的戲劇導入,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有整體的把握,讓文言文課堂少了一點學究氣,多了一份輕松愉快,激發(fā)了學生進一步地探究文章內容的熱情。雖是“大俗”,但能整體地把握作品,得其精髓。
其次,感受魅力,批文入理
文言文的審美閱讀,學生的閱讀、鑒賞等審美活動,必須是主動的,是在教師引導下的自主活動,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披文入情,披文入理。
在學習《陳情表》一文時,我要求學生自主閱讀《石奢自刎》后,談談如何看待石奢自刎,并結合《陳情表》體會“孝”在傳統(tǒng)倫理和道德建構中的深刻內涵?!妒葑载亍愤@個故事里有兩種觀念: 一是“忠”,一是“孝”。當這兩者構成了激烈的矛盾之后,無法進行價值的評判和選擇,石奢只能選擇自刎。對這個思路的梳理,是建立在對《石奢自刎》這一文本的自主閱讀基礎上的。石奢的自刎,是愚忠,還是癡頑?個體的選擇是怎樣依托于它存在的文化背景的?聯(lián)系《陳情表》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表述,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思考那時的李密該如何進退,這樣學生就會深刻的理解《陳情表》的思想魅力和藝術魅力。
第三,拓寬意境,潛移默化
在講授蘇軾的《赤壁賦》時,我曾經作過這樣的嘗試:抓住文中三個關鍵性的意象——“美人”“蜉蝣”“聲色”來鑒賞作品。屈原《離騷》中的“香草美人”之興,是由于那份執(zhí)著于用世的儒家情懷;莊子《逍遙游》里“蜉蝣”顯現(xiàn)的是任俠居山、棄官不仕的超然形象;“聲色”中佛家的禪意玄思,展露出的隨遇而安的樂觀曠達,都凝結在這三個意象之中。于是,在蘇軾身上,儒的積極用世,道的灑脫闊大,禪的妙悟自得完美地統(tǒng)一了起來。而這種統(tǒng)一又是對傳統(tǒng)文人的人格的一種因襲。這樣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既感受到了詩人的情懷又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啟迪。
總之,文言文教學可以是也應該是生動的,調動學生審美體驗的教學活動,在審美體驗的愉悅中,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一定會得以提高,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會積極探討總結,更好地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