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11年10月在羅馬機場等候飛機回北京,在機場的書店里翻閱最新出版的意大利建筑設計雜志《ABITARE》時,看到新刊中有彼得·卒姆特(Peter Zumthor)的新作“女巫審判紀念碑(Steilneset)”,沒有任何猶豫就買下了它。一是卒姆特的設計無論大和小,都是我的至愛;二是卒姆特的作品很少,一出新作就讓你眼前一亮。
這個看上去像建筑,實際上是一個海邊設施的建造物,是彼得·卒姆特和2011年5月剛剛去逝不久的女藝術家露易絲·布爾喬亞 (Louise Bourgeois)在瓦杜建造的紀念碑,這是為了紀念400年前在這個寒冷的地方被燒死的91個人而設立的。我對這一設計超級喜歡,立刻在博客上發(fā)表了題為“彼得·卒姆托:靜靜的守望”的博文。
我覺得,卒姆托可能是世界級建筑師當中設計作品最少的人之一,但是每盼到一件作品就會讓你驚嘆。這個展示設施讓我們的思念回到很久以前。這可能和卒姆托的人生經歷中曾做過歷史遺跡的整理工作有關,他的設計沒有流行的色彩,也沒有光滑的流線,但是和大地很貼近,一點也不夸張的小設施,靜靜的守望著大海,令人感動。
當一個月之后, 在由挪威王國駐華使館和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聯(lián)合舉辦的“曲徑通幽—亞洲:挪威18條國家級旅游路線建筑與設計展”中,我再次看到彼得卒姆托的這一設計被展覽作為重點推舉項目時,讓我產生了更深入的解讀這件作品的愿望。
這個展覽告訴我們,“女巫審判紀念碑”的建立,實際上是有三位人士的參與,首先是歷史學家在建立這一設施之前的考證,也就是說,建筑的初衷,完全是對四百年前一段歷史的翻案,或者說是重新評價那段鮮為人知和野蠻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四百年前,那91位被無辜燒死的罹難者的默哀。
來自挪威的一份報告告訴我:“挪威最北部地區(qū)的芬馬克郡 (Finnmark)流傳的‘巫師的審判’,它發(fā)生在某個時期的末期,那時,女巫在整個歐洲進行破壞。芬馬克郡流傳的巫師的故事,屬于歐洲‘巫師的審判’這則故事的一個支脈,它發(fā)生在大約1450年至1750年間,而在17世紀達到最高峰。對巫師的指控在以前的法庭上也有發(fā)生,它被作為一個犯罪案例進行審判。在遍布歐洲的巫師迫害期間,大約有10萬人被指控修煉巫術。而這其中,4萬至5萬人被處決,他們當中的大多數(shù)被判死刑,并且捆綁在柱樁上燒死。最激烈的巫師的審判事件,發(fā)生在德國、瑞士、奧地利、波蘭、蘇格蘭和芬馬克郡的東部。在挪威,大約有750至800人被指控是修煉巫師,而因此有大約300人被處決。在16世紀晚期,挪威的法院開始因巫師審判這一事件而制定并實施死刑,而這樣的迫害一直持續(xù)到18世紀。
芬馬克郡的巫師審判事件,發(fā)生在1600年至1692年間。在此期間,有135人被指控是修煉巫師,其中的91人被判決。而這意味著在芬馬克郡被指控是修煉巫師的三分之二的人被判處死刑。而發(fā)出死刑定論的地點就在芬馬克郡東部的Vard.,執(zhí)行死刑的地點應該是在Steilneset。這樣的死刑判決率在歐洲的其他地方也是很類似的,那些地方的女巫被極其嚴酷的迫害。當我們評估在芬馬克郡發(fā)生的這一事件的破壞程度時,我們不得不考慮人口的數(shù)量問題。在17世紀,芬馬克郡的人口大約3000人,它占挪威總人口的0.8%,而挪威巫師中有16%在芬馬克郡,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因為巫師審判的事件在這里被判處死刑。這些數(shù)字說明芬馬克郡地區(qū)被這一事件的影響非常重。除了執(zhí)行死刑之外,這些被控告是巫師的人,得到公眾的懲罰。”
在地圖上,我們可以找到巴倫支海,而這座由兩棟建筑構成的紀念碑設施,就在鄰近巴倫支??拷餐辈糠荫R克郡地區(qū)的一個小漁村。環(huán)境很嚴酷,它位于北極圈的邊緣,那些稀疏的漁民們的小房子,看上去比較凄涼,可正是由于這一設施的建立,讓很多人開始把它列為自己未來前往參觀的建筑精品名單中。也可以說,由于一座精致的現(xiàn)代主義設施,讓很多人向這個寒冷的地帶投去溫暖的眼光。
如果從平面或者說從空中看上去,就是由 “一條線和一個點”構成的,可是很少人能有機會從這樣的角度去觀察,那是建筑家的想像中完美的畫面。但是,這絲毫不影響這座設施給我們帶來震撼的視覺效果。
盡管是一座展示設施,但是卒姆特的設計讓我們感到意外之處,是它并不像是一座人們概念中的展覽館,而是如同一道走廊,這道如同腳手架一樣的用松木架構的走廊,長度足足有150米,它和巴倫支海的海平線保持著平行,正是由于這一點讓它和這座歷史性的設施的紀念性有著驚人的吻合。這種長長地、不斷重復地排列手法容易讓人的視覺產生疲勞,那些卒姆特設計的奧妙就在于,讓長長的織布走廊穿梭在木制架空的結構中,從而讓它揚起詩意。
起初,卒姆特是打算用木頭制作回廊,這也是他常用的手法,但是在經過試驗之后,他還是決定把回廊的一部分用織物和含瀝青的材料包裹成梭型但由于材料的柔軟性,又讓人聯(lián)想到繭狀,這樣回廊就成了一個柔軟的、被吊起來的看上去像懸浮的空間。橫豎和交叉的木質框架,穩(wěn)定而扎實的立足在海岸邊。這些木質腳手架盡可能的薄和纖細,即在功能上可以抵擋風雪,又在視覺上達到令人驚嘆的平衡。
織物回廊的柔軟性和木材的中性,以及環(huán)境的凌厲形成強烈的對比,這一點關系到建筑的品質和本質。卒姆特的設計正是在這方面更勝一籌,他的設計把我們對建筑的認知,帶到更為深層的領域。卒姆特一方面注重建筑的物質成分,同時又注重建筑的技術成分,也許是他曾經做過的歷史遺跡的保護工作,讓他有自信且慢條斯理的進行著超脫性的建筑設計??椢锘乩鹊耐庥^,是人工用縫紉機手工縫制的,而這一靈感來自于航海。它的寓意非常深遂和具有神秘性,這必須回顧一下建造這一設施的緣由。
在Steilneset這個地方,在1600年至1692年間,曾經有91個人(其中大多是婦女)被巫術所迫。受到酷刑和死亡的威脅,他們中許多人在被燒死在火刑柱上,這就是卒姆特和布爾喬亞建筑建造的地方。因此,在400年后建造的如船一樣的設施,像是載著這些殉難的靈魂遠去。長長的織物回廊中,有91扇窗戶,而每一個迷你小窗都對應著一個發(fā)著暖光的燈泡,這91盞燈和窗口,是對應著91位殉難者的靈魂。在窗戶的周邊,有對每一位罹難者的名字、生卒年月以及其所經受的磨難的簡短簡介。
前面所說“一條線和一個點”構成了建筑物的景觀,那么“點”是什么呢?它是由另一位藝術家路易斯·布爾喬亞生前設計的關于火的房子,它是作為紀念館的另一部分,“火屋”而存在的。它不是一個裝置,而是可以住人,也可以讓參觀者從此處來管看一下風景。布爾喬亞接受這項工作時已經是99歲高齡,這是她一生中最后的代表作,很難想像,還有誰能夠和卒姆特進行如此完璧的合作。
布爾喬亞使用了火,而火焰出人意外的從一把金屬椅子的椅座上升起,而在椅子的周圍上方,有七塊巨大的傾斜鏡子環(huán)繞著金屬椅和火焰,每一面鏡子都反射出燃燒的火焰和相互映照。藝術家選擇了火,這個元素有著雙重的含義:一方面,它是燒死91位無辜者的罪魁,另一方面,它如今是喚起我們對那些死者的記憶的媒介。這個設施的建立,表明了挪威政府平反這些冤案的態(tài)度, 這個結果表明,歐洲的巫師審判事件作為歷史現(xiàn)象已經宣告結束。
2012.1.14于橫濱